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绿原酸是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入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如何稳定和提高绿原酸的含量是近年来金银花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金银花分别根施Fe、B和Mo3种微量元素,比较处理前、后金银花中微量元素与绿原酸含量的变化,并定量分析3种微量元素对金银花绿原酸合成关键酶基因LjHCT和LjC3H1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HCT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中、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HCT基因的表达;随着B和Mo元素浓度的提高,LjHCT基因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低浓度的Fe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而高浓度的Fe处理对LjC3H1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B元素对LjC3H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Mo处理可以促进LjC3H1基因的表达。根施中、低浓度的Fe元素,中、高浓度的Mo和B元素后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显著增加;而根施高浓度的Fe元素后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Fe、B和Mo可通过调节绿原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促进绿原酸的形成和积累。本研究为人工定向调控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开发人工栽培金银花专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香港东北角吉澳群岛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入侵是入侵生态学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最近,我们对香港东北角吉澳群岛中的鸦洲湾、小鸦洲、鸦洲、拦船排、虎王洲、娥眉洲、往湾洲、吉澳等8个岛屿上的所有外来植物及本土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盖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具有高钙低硅土壤基质的鸦洲、小鸦洲、鸦洲湾等三个小岛上分布有大量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具有高硅低钙土壤基质的拦船排、虎王洲、娥眉洲、往湾洲等岛屿上外来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稀少,吉澳岛虽然外来植物的种类多,但外来植物的个体数量少。分析说明:钙离子可能是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或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的关键因子。此外,文章还讨论及介绍了外来植物在石灰岩生境、盐碱地、海岸沙滩、温带广布的各种钙土、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干旱土等钙离子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情况。  相似文献   
83.
分别采用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基因间隔区(IGS1)测序,ITS和IGS1区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基因组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方法,对三株因肯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inkin进行分子特征及种内分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rRNA基因ITS区和IGS1区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RFLP酶切图谱具有较理想的种内一致性,而不同菌株的RAPD图谱不尽相同。研究表明:rRNA基因IGS1区测序及RFLP酶切可考虑用于因肯毛孢子菌的菌种分子鉴定,而基因组DNA的RAPD则较适合于菌种的种内分型。  相似文献   
84.
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基于IT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 将所得到的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实验中从丛生盔形珊瑚表面和内部共分离得到19株菌落形态各异的真菌。ITS-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表明, 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真菌主要包括曲霉菌Aspergillus sp.、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sp.、炭角菌Xylariales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葡萄穗霉菌Stachybotrys sp.、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镰刀霉菌Fusarium sp.等。分离得到的菌株中, 4-13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仅为89%。结果表明, 与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的可培养真菌较为丰富, 是潜在的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5.
南海海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微生物资源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挖掘。本文回顾了中山大学25年来在南海微生物资源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近10年来本校团队研究红树林真菌资源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开展靶向抗结核、抗炎、抗Ⅱ型糖尿病和抗肿瘤筛选的进展。最后介绍近年来我们利用中山大学海洋科考计划在西沙群岛及其海域初步开展的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86.
环境敏感型聚合物纳米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能够响应外界环境的微小刺激,引起自身结构的变化,释放出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长效低毒、可控及高载药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介绍了聚合物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的发展近况,并从pH 值敏感型、温度敏感型、氧化还原敏感型、酶敏感型以及其他敏感型给药系统角度,阐述了环境敏感型药物传输系统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87.
姜林  李珊珊  耿增超  张强  佘雕  林云 《生态学杂志》2013,32(5):1118-1126
针对祁连山西水林区分布的4个典型土类(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及高山草甸土)进行了成土环境调查,通过剖面描述和样品分析明确了其发生特性,并据此检索出了各土类在我国现行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为祁连山林区土壤特性的研究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林区各土类土层较浅,具有粗骨性,山地特征明显;有机质累积较强,总体呈现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淋溶强度相对于湿润地区较弱,总体呈现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风化强度总体较弱,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不大;林区土壤剖面具有2类诊断表层、3类诊断表下层及4类诊断特性;棕钙土属于磐状钙积正常干旱土亚类,灰褐土属于钙积暗沃冷凉淋溶土亚类,栗钙土属于普通简育冷凉淋溶土亚类,高山草甸土属于普通简育湿润均腐土亚类。  相似文献   
88.
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引发与培养佘绿萍(福州高级中学350000)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掌握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思维环境对学生能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有...  相似文献   
89.
聚磷菌在水库沉积物磷的代谢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T-RFLP技术和克隆测序,以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ppk1)作为标记基因,研究对比了福建省3座富营养化水库(九龙江西陂水库、平潭三十六脚湖水库和三明东牙溪水库)库心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不显著,以三十六脚湖库心样品中聚磷菌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H=2.89±0.03,Simpson指数D=0.06±0.01).克隆测序和比对结果分析表明,三十六脚湖水库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这与T-RFLP的结果一致.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优势菌属差异较为明显,但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这3个门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所占比重分别达74.5%、85.0%和75.0%.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厌氧粘细菌属、酸杆菌门中的Solibacter属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均为优势菌属.沉积物中Fe/Al-P与聚磷菌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显著.Fe/Al-P对聚磷菌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3个水库共有优势菌属厌氧粘细菌与各形态磷呈正相关,且与OP、Ca-P等难溶解性磷呈显著相关,Solibacter与各形态磷均呈负相关.表明聚磷菌与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磷代谢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制备Her2抗体与海兔毒素MMAE的偶联物,检测该抗体-药物偶联药物(ADC)对于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Her2抗体通过一个可降解的linker与小分子毒素(MMAE)连接起来,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细胞学试验检测Her2抗体-MMAE偶联物对于肿瘤细胞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通过优化偶联条件,ADC偶联率达80%以上。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实验显示ADC药物的IC50比单克隆抗体的IC50明显降低,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ADC药物72h诱导细胞凋亡率高达40%,单一抗体药物则仅为20%。结论:该ADC药物具有很好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