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应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结核分枝杆菌体内表达基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靶标 ,采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内诱导基因。首先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质粒表达文库 ,库容量为 1 0 2× 1 0 5CFU。再用经过结核分枝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裂解产物吸附过的结核病人血清 ,通过原位免疫印迹来筛选基因组表达文库 ,共获得 1 6个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该 1 6个阳性克隆可能包含 2 2个开放阅读框 (ORF)。按照功能将其分为 7类基因 :脂类代谢 2个、信号途径 5个、PE/PPE蛋白家族 2个、中间产物与能量代谢 6个、细胞壁与细胞处理 1个、假想蛋白 4个和与牛型分枝杆菌定向进化同源的 2个 ,其中部分基因可能与毒力相关 ,可以作为候选药物靶标  相似文献   
82.
中国首次卫星跟踪黑颈鹤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被IUCN和CITES列为易危和附录Ⅰ物种,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黑颈鹤夏季在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繁殖,冬季除在不丹北部有少量个体外,绝大部分种群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作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鸟类,我国学者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83.
通过平板涂布法从我国南海三亚海域细薄星芒海绵中筛选出104株海洋细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纸片法和细胞浓度记数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发现23株对于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白假丝酵母、宛氏拟青霉具有稳定的抗菌活性,占总细菌的22.2%;根据形态学与生化指标分析初步确认其中4株抗菌活性显著的A05、A08、A72、A75为芽孢杆菌。研究发现,海绵细菌在抗菌活性方面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协同效应,其中A72-75组合对于白假丝酵母和荧光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4.
浙江桐庐早二叠世船山组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叠世船山世隆林期。牙形刺化石主要产自船山组第一段,带化石Streptogna thodus elegantulus 及其共生的其它牙形刺化石,指明船山组第一段的时代为中、晚卡西莫夫期到早格泽里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和岩石特征,推测船山组第三段是在温暖的近岸浅水且为低能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85.
杨严鸥  解绶启  姚峰 《动物学报》2005,51(5):806-812
使用Videomex-V影像运动监视系统全天监测丰鲤(Cyprinus carpiovar.Xingguo♀×Cyprinus carpiovar.mirror splittered♂)、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var.mirror splittered♂)和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var.Xingguo♀)的活动(每种鱼12条,饥饿和饱食各6条)。结果显示,3种鱼饥饿时的活动水平都显著低于饱食时,但3种鱼白昼或夜间的相对活动水平都不受摄食与否的显著影响;饥饿或饱食时,丰鲤的活动水平与散鳞镜鲤都无显著差异,并且都显著高于兴国红鲤;丰鲤饥饿时的活动节律与散鳞镜鲤和兴国红鲤都不相似,饱食时的活动节律与散鳞镜鲤更相似。总的来看,丰鲤的活动水平和活动节律与散鳞镜鲤更为相似[动物学报51(5):806-812,2005]。  相似文献   
86.
异育银鲫口服不同剂量淀粉后血糖和血脂代谢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水化合物是鱼类饲料中易得且价廉的非蛋白能源,可以节约蛋白质分解供能,但大多数鱼类对糖的耐受量很低,表现出一种类似糖尿病的症状。反映鱼类的血糖调节能力的首要指标是糖耐量实验,Wilson早在1994年就通过灌喂方式进行糖耐量实验来研究鱼类对糖的耐受情况。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因鱼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在糖耐量实验中,对于肉食性的鱼类,需要在饲料中给予较低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才会产生一个基础血糖水平,如果没有对这种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进行适应,它们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极为低下。杂食性鱼类对葡萄糖的耐受量要比肉食性鱼类高。  相似文献   
87.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88.
福建泉州两栖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1年的调查证实,泉州市有两栖动物32种,属于古北界的3种,东洋界的29种,其中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者10种,华中区的种类18种,华南区的种类只有1种,说明泉州市两栖类的区系组成是以华中区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8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新的进展与动向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2 0 0 2年以来人们不再过多地纠缠于“抽样 -互补之争” ,对这一世纪课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 (1)人们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揭示更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多样性作用机制可能存在着动态变化———“抽样向互补转型” :群落建立初期 ,抽样效应是主要的多样性作用机制 ;随时间推移 ,生态位互补成为主要机制。理论研究则预测 :局域尺度上生态系统功能与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关系 ,在区域尺度上为单调上升关系 ;(2 )非生物因素与多样性 -生产力的交互关系吸引了许多实验研究。人们发现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可能会受到资源供给率和环境扰动的修正 ,环境因素可能是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的幕后操纵者 ;(3)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级相互作用对于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生态位互补和抽样假说开始被扩展运用到消费者营养级上 ;(4 )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物种共存机制在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论模型研究表明 ,不同的物种共存机制会导致不同的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  相似文献   
90.
不同海拔藜芦种群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沿一定海拔梯度,对藜芦(Veratrum nigrum)这一雄花两性花同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藜芦开花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未开花植株的生物量。藜芦开花植株大小存在最小临界值,总种群的最小临界值为2.61 g,不同种群的繁殖临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花粉/胚珠比(Pollen / ovule ratio,P/O比)推测,藜芦应属于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雄花的大小与生物量都比两性花小,而且其开放时间也晚于两性花,但二者的花粉生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与人们针对雄花两性花同株植物的雄花功能所提出的最优资源分配假说(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hypothesis)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