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6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疫霉属真菌中,很多种是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包括乔木、灌木和各种农作物;为害性大,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研究疫霉异宗配合种的交配型。根据疫霉在纯培养和成对培养(dual culture)中产生有性器官的能力,疫霉属可分为同宗配合种和异宗配合种两大类群。异宗配合种的A~1交配型与同一种或其它种的A~2交配型进行成对培养时,可以形成有性器官。两个可亲合菌系配合而形成有性器官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其结果将使病原菌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以及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研究疫霉两种不同的交配型的分布,不仅对认识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设计防治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疫霉属的起源、演化和移栖也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作者对收集到的7个异宗配合种:Phytophthora capsici,P.cinnamomi,P.citrophthora,P.colocasiae,P.infestans,P.nicotianae,P.palmivora的38个分离物进行了交配型的研究,测定工作使用澄清的Campbell蔬菜汁琼脂培养基(V8C),用于确定交配型的菌系有P.nicotianae var.parasitica A~1,P.nicotianae var.parasitica A~2,P.cinnamomi A~1,P.cinnamomi A~2,P.palmivora A~1,P.palmivora A~2.每个分离物分别与已知种的A~1和A~2两个菌系成对接种于同一V8C平板上,放入25℃温箱中培养,2周后在两个菌落的连线上检查有性器官的产生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疫霉属异宗配合种的这些分离物的交配型与寄主或地理分布似无相关性,同一种植物上分离到的同种疫霉可以是A~1交配型,也可以为A~2交配型;同一地区可以出现两种交配型,不同地区又有相同的交配型。云南西双版纳橡胶园中的分离物(P.citrophthora,P.colocasiae,P.palmivora)都表现为中性。  相似文献   
72.
褶纹冠蚌珍珠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为实验对象,应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研究珍珠囊的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16℃左右时约需30d形成具有单层上皮细胞的珍珠囊,6个月后稳定分泌珍珠质。构成珍珠囊的上皮细胞从高柱状逐渐变成扁平状或立方形,细胞的碳酸酐酶污性也日益增强。大部分移植细胞小片的结缔组织与母蚌的结缔组织共同成层排列在珍珠囊腔外围。游走细胞在珍珠囊的早期发育阶段十分活跃。本文还阐明了珍珠囊液是存在于上皮细胞与珍珠表面之间的一薄层流体状物质。碳酸钙结晶的核化(nucleation)和初期生长都发生在珍珠囊液中。  相似文献   
73.
慢性扁桃体炎与细菌L型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慢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50例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原微生物培养、组织切片细菌学及电镜等研究,发现慢性扁桃体炎组织中细菌L型也相当常见,L型培养阳性率是88.5%,且组织切片L型感染率与培养阳性率基本一致(P>0.05)。电镜在扁桃体组织间质及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内均见到细菌L型。提示慢性扁桃体炎与细菌L型感染关系极为密切。并认为,L型侵入组织并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的特性,可能是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两株黄单胞菌多糖生产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5.
人参生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绍荃  何小双 《植物研究》1992,12(4):417-432
人参是我国极其珍贵的药用植物之一。本文从生理生态的角度对其在生长季的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光合生理进程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定位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观测点的试验数据,得出了有利于人参生长的最适环境范围,为人参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6.
从小麦叶片得到的硝酸还原酶(NR)-钝化蛋白用作钝化小麦叶片NR。通过硫酸铵分级分离和Sephadex G-100柱纯化的小麦蛋白分为两个部分,对NR都有明显的钝化活力,但又有着不同的性质。在Tris-甘氨酸缓冲液系统中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钝化蛋白部分Ⅰ的蛋白下移缓慢,保持在起端,而钝化蛋白部分Ⅱ的蛋白则下移迅速,接近底端。对NR的钝化作用,钝化蛋白部分Ⅱ明显高于同样量的部分Ⅰ。钝化蛋白部分Ⅰ的最适pH为7.5,部分Ⅱ的最适pH为6.5。钝化蛋白部分Ⅰ和部分Ⅱ对NR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前者对NR无明显水解作用,后者对NR有较强水解作用且与NR-起预保温后在Sephadex G-75柱上移动性无明显变化。小麦叶片NR-钝化蛋白部分Ⅱ可能是个特异的水解蛋白,而钝化蛋白部分Ⅰ可能不是个水解蛋白。  相似文献   
77.
本文报道了一例两条9号染色体次缢痕缺失的女性病例,临床表现为严重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C显带分析,确定其核型为46,XX,del(9)del(9)(pter→q11∷q13→qter)。又对其父母及妹妹进行了染色体分析,患者之父与两个妹妹的核型均正常,其母是46,XX,del(9)(pter→q11∷q13→qter)核型的携带者。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L-17A)、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CHB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CHB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的CHB患者IL-17A、GP73水平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并分析IL-17A、GP73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组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IL-17A、GP73、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IL-17A、GP73、ALT、AST及TBiL水平逐渐升高,白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CHB组HbeAg阴性患者血清中的IL-17A、GP73、ALT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P<0.05),而白蛋白和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HB患者血清IL-17A、GP73均与ALT、AST及TBiL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中IL-17A、GP7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呈明显相关性,临床中可联合检测用于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79.
鸢尾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型多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一类花卉,也是世界著名的宿根花卉之一。鸢尾属植物在盆栽观赏、切花生产、医药食品、园林绿化等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鸢尾属植物繁殖方式主要为分株繁殖,增殖缓慢。为解决这类问题,并对鸢尾属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鸢尾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栽培的进展与成果进行了综述。本综述对鸢尾属植物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旨在为鸢尾属植物的培育方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双特异抗体是指可以同时结合两个不同抗原或一个抗原不同表位的特殊抗体,目前已有3个双特异抗体批准上市,还有很多个双特异抗体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文中就双特异抗体的发现、制备方法、结构类型和设计策略、作用机制以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