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6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半夏快速繁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寻找提高半夏繁殖系数和加快生产周期的有效途径,并为半夏的产业化生产和开展人工种子的研究作一些前期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52.
蜜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膜翅目蜜蜂总科4个属,即切叶花蜂属、甜花蜂属、熊蜂属和蜜警属的工蜂以及蜜蜂属的不同种个体样品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蜜蜂总科内各属间酶谱明显不同,每个属都有各自固定的谱型,彼此容易区分。同一属内不同种蜜蜂的同工酶谱相似,其中黑色蜜蜂和黑腹蜜蜂以及黄色蜜蜂和黑腹蜜蜂亲缘关系最近;而黑色蜜蜂和黄腹蜜蜂以及黄色蜜蜂和黄腹亲缘关系最远。此外,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了用酯酶同工酶电泳酶谱作为昆虫分类学研究手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3.
在室内研究了分离自小猿叶甲的一株球孢白僵菌(SCAU-BB 01D)对小猿叶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小猿叶甲的成虫和各龄幼虫,但对不同虫期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在105~108孢子/m 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各虫期小猿叶甲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在最高浓度1×108孢子/m l,处理后成虫第14天及1~3龄幼虫第10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4.7%、94.0%、96.0%和81.0%。用TDM模型对成虫和各龄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 er-L em 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菌株对小猿叶甲各虫期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处理后第10天,成虫和1~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68×107、1.07×106、1.63×105孢子/m l和8.31×106孢子/m l,而第14天成虫的LC50为2.38×106孢子/m l。随着浓度的增加,各虫期所需的感病死亡时间缩短,在最高浓度1×108孢子/m l,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成虫及1~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9.28、4.29、4.40d和5.06 d。综合分析白僵菌对各虫期的致死剂量及致死时间可以看出,不同虫期的小猿叶甲对球孢白僵菌敏感性不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小猿叶甲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954.
低双乙酰抗老化啤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用来源于啤酒酵母的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GSH1)和铜抗性基因(CUP1)取代质粒pLZ-2中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ILV2)内部约2.3kb的DNA片段,构建成重组质粒pICG。限制酶酶切质粒pICG后获得在基因GSH1和CUP1两端含有ILV2序列的6.0kb的DNA片段。用此片段转化啤酒酵母YSF31,得到铜抗性高的转化子。并通过PCR和α-乙酰乳酸合成酶(AHAS)活性测定筛选到酵母工程菌。小试实验结果表明酵母工程菌谷胱甘肽含量比受体高34%,而双乙酰含量是受体的75%。其他发酵指标并没有发生改变。中试实验表明酵母工程菌发酵周期缩短3d,而且成品啤酒的保鲜时间延长50%。由于DNA操作过程中没有外源基因介入,因此啤酒酵母工程菌为生物安全的自克隆菌株,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5.
将抗DNA单克隆抗体标记在胶体金颗粒上制成免疫胶体金试剂,提取标本中DNA,直接用于PCR检测,从而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免疫胶体金方法提取环境标本中的DNA。结果表明:应用免疫胶体金试剂可有效去除环境标本中PCR抑制剂,浓缩模板,提高PCR检测敏感度3~4个数量级。操作步骤简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避免环境污染,吸附了DNA的免疫胶体金可直接用于PCR扩增。研制了免疫胶体金试剂并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有效提高PCR技术在检测现场环境标本中的敏感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6.
在与英国鸟类学家Dr.Roger Wilkinson,Dr.Si mon Dowell,Ms.Mary Richardson对云南思茅鸟类进行考察期间,于2005年5月4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内距“树上人家”约3km处的高大乔木顶部,发现1只雄性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为我国鸟类物种新记录。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该鸟体长约为200mm,头顶淡蓝色,嘴红色,翅上覆羽绿色,尾短,胸、腹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显得甚浅。据以往报道,蓝腰短尾鹦鹉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西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蓝腰短尾鹦鹉迄今所知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yanur…  相似文献   
957.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试管婴儿”技术在目前是应用最广的生殖辅助技术,这种技术属于()。A.无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外发育B.无性生殖,体内受精,体内发育C.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958.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华梅  何德 《生物磁学》2005,5(4):58-61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不破坏样品的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分子结构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已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多维NMR以及在结构鉴定、构象分析、医学临床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就№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59.
目的 探讨曲霉抗原刺激树突细胞(DC)应用于小鼠后对小鼠抵抗曲霉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 小鼠骨髓制备DC,尾静脉接种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后,鼻腔内滴入烟曲霉孢子制备侵袭性肺曲霉病小鼠模型;获取小鼠肺组织并进行匀浆,假丝酵母(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接种后进行菌落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γ干扰素(mIFN-γ)含量,部分肺组织进行HE和GMS染色;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IFN-γ的mRNA表达.结果 与单纯接种DC和热灭活烟曲霉(HAF)的小鼠相比,烟曲霉抗原刺激DC回输的小鼠存活率显著增高,脾脏内IFN-γ的mRNA表达增加,肺组织烟曲霉负荷明显降低,肺组织匀浆中IFN-γ含量(3.60±1.57ng/ml)亦高于非刺激DC免疫小鼠(HAF,1.35±0.47ng/ml;单纯DC,1.1±0.42ng/ml,P<0.01),接受单纯DC和HAF的小鼠肺组织可见烟曲霉孢子、菌丝生长,有支气管壁的破坏,支气管周围坏死,肺泡和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而接受烟曲霉抗原刺激DC的小鼠肺内浸润炎症细胞减少,未发现坏死和真菌生长.结论 应用烟曲霉抗原刺激DC,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Th1型反应,增强小鼠抵抗烟曲霉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0.
多重PCR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后代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入小麦0世代中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1Dx5基因和报告基因uidA、作为选择标记的除草剂抗性基因bar的序列,设计合成三对引物。以整合uidA+bar的质粒pAHC25和整合1Dx5的质粒p1Dx5为模板寻找uidA与1Dx5及或bar多重扩增的最佳模板浓度及最适退火温度。MPCR模板量是单对引物扩增时的两倍,引物浓度同常规PCR为0.3μM,uidA与bar的适宜退火温度范围为57.1 - 62.3℃;uidA与1Dx5为60.0℃-60.6℃;uidA、bar、1Dx5的最适合退火温度范围为57.0℃-58.4℃。MPCR对大小相差50bp及以下的多重扩增片段可通过1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在此基础上对14株T1代转基因小麦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筛选出基因未分离的小麦后代,并与常规PCR比较,结果一致,其中11株同时传递1Dx5和bar基因、1株同时传递uidA、bar和1Dx5基因,3株未检测到外源基因。表明MPCR在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的传递中作用显著。研究在常规PCR反应体系上,对模板浓度和多重引物退火温度进行微调,且把MPCR技术与PAGE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扩增和检测效果,简化了MPCR优化程序,使MPCR的优势更明显,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