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羟胺对S状态系统的还原作用比肼强,它可将水裂解的S状态系统从S0还原到S-2,肼只能将S0还原到S-1。肼对光合水裂解的抑制作用较羟胺强。在高浓度下(1000μmol/L)它可完全抑制光合水裂解,使烟草叶绿体产生强烈的氧吸收。羟胺可使暗适应叶绿体的S状态系统的Si(i=1~4)分布趋向稳态。高浓度羟胺(1000μmol/L)仍不能完全抑制氧释放,并且对叶绿体氧吸收的诱导作用也很小。  相似文献   
32.
天山北坡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地带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化学计量工作专注于植物与土壤的元素比例关系及其环境解释等问题上,还需要分析在连续环境梯度上元素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识。受水热梯度的影响,植被与土壤在天山北坡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为探讨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带谱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天山中段北坡海拔1000—3840m范围内,按海拔梯度对植物和土壤分别采样,测定其C、N、P含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的升高,植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规律各不相同,C含量随海拔变化保持不变,仅山地针叶林显著低于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山前灌木(P0.05);N含量、C∶P、N∶P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显著高于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高山垫状植被(P0.05);P含量、C∶N则是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高山垫状植被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山地荒漠草原、山前灌木和高山草甸显著高于山地草原、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P0.05)。(2)从生活型角度,乔木、灌木和草本C、N含量、C∶N差异不显著,灌木P含量、C∶P、N∶P显著高于草本(P0.05);乔木和灌木更受P限制,草本更受N限制。(3)随海拔的升高,土壤C、N、P含量、C∶P、N∶P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均显著高于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P0.05),土壤C∶N表现为一直降低,山地荒漠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4)植物C、N、P及计量比与土壤相关性分析中,仅植物C∶P与土壤C∶P相关性显著,且植物C、N、P含量与土壤相关系数小于植物C∶P、N∶P与土壤相关系数。在垂直地带性上,土壤主要通过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3.
木瓜蛋白酶水解柞蚕蛹蛋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4.
在光强较高的纯林和阔叶林内,长柄双花木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并伴随有胞间CO2的下降和气孔限制值的增大;随着日间光强的增大,叶片PQ还原程度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增加,ΦPSⅡ则下降,但后者午后随着光强的下降可得到完全恢复;叶片吸收光能分配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随着光强的增大而迅速减少;而天线色素热耗散部分及反应中心过剩的光能则显著增加,在午后光强减弱后两者均可恢复到早晨的初始水平。在低照度光的竹林内,净光合速率呈现“单峰曲线”,叶片PQ还原程度、NPQ以及ΦPSⅡ均无明显变化,叶片吸收光能也主要用于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及过剩光能比例均较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诱导的人巨噬细胞系U937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E.coli感染不同时间后磷酸化及非磷酸化AKT的表达;预先用不同浓度的LY294002(PI3K途径抑制剂)处理U937细胞60min,观察E.coli感染30min后U937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磷酸化AKT的表达逐渐下降。加入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后,U937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E. coli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过程。LY294002通过特异性地抑制PI3K/AKT活性增加E.coli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36.
用木瓜蛋白酶及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拆分DL-苯丙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将手性化合物D-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进行分离,利用木瓜蛋白酶及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催化的方法对其拆分.试验结果表明,用DL-苯丙氨酸合成N-乙酰-DL-苯丙氨酸,得率为88.7%.木瓜蛋白酶、海藻酸钠 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IPSAC)、尼龙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IPN)催化合成N-乙酰-L-苯丙氨酰苯胺时,对催化合成过程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反应温度;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与pH对合成的影响较大.本试验得出分别用木瓜蛋白酶、IPSAC、IPN催化合成N-乙酰-L-苯丙氨酰苯胺的3个最佳方案;用此3个方案合成时,产率分别为61.2%、54.7%、36.3%.N-乙酰-L-苯丙氨酰苯胺水解生成L-苯丙氨酸,产率59.2%,光学纯度为96.6%.N-乙酰-D-苯丙氨酸水解生成D-苯丙氨酸,产率61.7%,光学纯度为95.7%.  相似文献   
37.
国外城市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近10年国外在城市绿地研究领域的进展,阐述了城市绿地效益、绿地美学、立体绿化、植物造景、景观生态学、信息技术应用、城市林业、植被培育、绿地规划设计等的研究理论及方法,指出了今后国外绿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鲍温样丘疹病(BP)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情况,比较5-氟尿嘧啶软膏涂敷、激光照射和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BP疗效.结果:鲍温样丘疹病多发生在年轻人,HPV16DNA阳性率达64.2%,被误诊尖锐湿疣和鲍温病的误诊率达88.68%,均在2~13周治愈,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HPV与BP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要注意与尖锐湿疣和鲍温病的鉴别,以防误诊,干扰素-α2b治疗BP见效更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9.
引种红树与中国乡土红树幼苗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人工育苗的中国乡土红树--海桑、引种红树--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幼苗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2:00,次高峰出现在15:00,而海桑呈现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峰值均高于海桑.(2)3种红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峰值均在同一时间(12:00)出现;胞间CO2浓度不随气孔导度的降低而减小,控制红树幼苗光合速率因子为非气孔限制;拉关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要低于无瓣海桑和海桑.(3)与海桑幼苗相比,引种的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幼苗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而其表观量子效率较高,其光饱和净光合速率(Pmax) 较大,且其CO2补偿点较低,CO2利用率较高,强光下的光合能力高.研究表明,无瓣海桑比海桑和拉关木具有更好的低光适应能力;拉关木有着较高的光合同化能力,其幼苗对生境的适应能力高于海桑属植物.  相似文献   
40.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是世界上繁殖最快、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水生杂草之一。为了避免化学除草剂对水体的污染,生物防治已成为当前水葫芦治理的重要方向。马缨丹(Lantana camara)是马鞭草科的一种植物,其叶片提取物对水葫芦有很强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经马缨丹叶提取液处理的水葫芦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与H2O2浓度均显著升高,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膜脂过氧化程度明显增加。H2O2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H2O2在气孔细胞中有异常高的积累,H2O2过量产生同时导致水葫芦叶片失绿与细胞死亡。因此,氧胁迫可能是马缨丹提取液对水葫芦毒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