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双特异性磷酸酶8(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8, DUSP8)是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被报道参与多个疾病发生过程。然而,DUSP8是否参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炎性应答过程,目前仍未有研究证实。本研究旨在检测DUSP8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并探讨过表达DUSP8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利用100 ng/mL LPS刺激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取细胞,实时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发现LPS处理后,BMDM中DUSP8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在12 h达到最低值;随后,分别转染DUSP8过表达载体(DUSP8-EGFP)和对照载体(EGFP)于BMDM,Western 印迹检测发现DUSP8-EGFP转染能够显著上调DUSP8的表达水平(P<0.05);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发现DUSP8过表达使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中性红吞噬实验结果显示,DUSP8过表达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DUSP8显著降低IL-1β,IL-6的表达水平(P<0.05);最后,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在DUSP8过表达组中明显降低(P<0.05)。以上表明,DUSP8过表达可显著改善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JNK和p38 MAPK的活化。  相似文献   
52.
消退素是近期通过脂质组学方法从炎症消退期腹腔渗出液中分离出的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新近研究发现消退素具有限制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和募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等功效,并在脓毒症、哮喘等炎症动物模型中展示出良好的抗炎促消退效应。因而,消退素成为继脂氧素之后备受关注的内源性促炎症消退新介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97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噻托溴铵治疗)、研究组(n=49,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14 d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动脉血氧分压(PO2)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噻托溴铵治疗AECOPD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气指标及炎症因子,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饲料中添加ω-3PUFAs对PTSD-SPS大鼠焦虑/抑郁行为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SPS模型组、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1、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2。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实验组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S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比例和时间比例明显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缩短(5.56±0.21)s,穿格次数明显减少(30.23±5.96)次,差异均显著(P<0.05)。与SPS模型组相比,60%ω-3PUFAs的SPS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比例和时间比例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9.88±1.14)s,穿格次数明显增加(43.22±4.35)次,差异均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膳食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PTSD-SPS大鼠焦虑/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55.
采用大田和盆栽相结合的试验方法, 研究了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简称脱硫废弃物)后对盐碱土壤的改良状况及对油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油葵)生长的影响。试验地设在宁夏平罗西大滩碱化土壤上, 设置5个不同脱硫废弃物施用量: 0、11.25 × 103、22.50 × 103、33.75 × 103和45.00 × 103 kg·hm-2, 连续3年(2006-2008年)观测了土壤pH值、全盐含量及油葵根系的长度与体积、叶片细胞膜透性和抗氧化保护酶系统。试验数据显示, 施入脱硫废弃物后, 土壤pH值、全盐含量、油葵叶片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油葵根系的长度和体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 < 0.05)。研究结果表明, 脱硫废弃物的施用能显著改良盐碱土壤, 促进油葵的生长, 综合考虑经济因素, 11.25 × 103 kg·hm-2的施用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6.
原子力显微镜对壳聚糖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研究了壳聚糖分子在云母表面的分形聚集生长过程,并对壳聚糖分形生长的作用机理及其生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壳聚糖分子在聚集生长过程呈传统的具有分形特征的正态分布和奇异分布。在壳聚糖聚集生长过程中,由于溶液的自然挥发,形成了云母基片中心位置的壳聚糖浓度相对较高,而周围壳聚糖的浓度相对较低的阶梯分布,因此呈现出中部的胶粒大而周围的胶粒较小的现象。AFM图像显示在云母片的中心部位壳聚糖分子聚集生长为“树”形结构而在边缘部位呈“星”形结构,这两种结构都具有典型的自相似性,壳聚糖的分形生长与其计算机模拟树形模式和DLCA模式拟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57.
火龙果抗寒性检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导法检测低温胁迫、低温持续时间以及渗透时间对不同火龙果幼苗及二年生成熟火龙果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蒸馏水渗透6h的火龙果,其电解质渗出率基本上达到稳定。温度越低,低温时间越长,电解质渗出率受到的影响越大。在0℃低温下持续处理20d后,不同品系的火龙果幼苗全部死亡。室内低温处理火龙果的抗寒性与低温后田间调查、生长恢复的结果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58.
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树种幼苗对酸胁迫响应的高光谱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为期2a的可控酸雨试验下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树种幼苗的高光谱测定,得到不同梯度酸雨下各树种的叶片光谱反应曲线及相应叶片的生理生化参量.对测定的3种树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一阶导数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加,处于演替前期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幼苗叶绿素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处于演替中、后期的木荷和青冈幼苗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减少趋势;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马尾松的红边位置呈现"红移"趋势,其中pH2.5处理下的"红移"趋势较明显;而木荷和青冈的红边位置则呈现不同程度的"蓝移"趋势.较长时期高浓度酸胁迫对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对演替中期和后期树种木荷和青冈幼苗生长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9.
辽东湾海域口虾蛄的资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分析MACC1和C-Met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口腔黏膜、20例上皮异常增生白斑、5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X2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判定。结果:MACC1、C-Met蛋白在异常增生型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76%,35%、66%,均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17.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1和C-Met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中MACC1和C-Met的表达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MACC1和C-Met在上皮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和口腔鳞癌中高表达,二者在口腔黏膜白斑的癌变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