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环境下籼型杂交稻穗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穗干物质重性状差异较大的 4个籼型不育系 (A)和相应的保持系 (B)以及 5个籼型恢复系(R)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4× 5 ) ,配成一套亲本和F12个世代的遗传群体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分析了两年的籼型杂交稻不同发育时期穗干物质重的遗传表现 .结果表明 ,穗干物质重的发育全过程均受到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 .在穗干物质重发育的前、中期 (15d前 )主要由显性效应控制 ,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量最大 ,环境因素的正向影响也较明显 ,可通过采取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为稻穗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促进杂种优势潜力的充分发挥 ;在发育的中后期 (15d后 )加性效应转为主要作用 ,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也呈最活跃状态 ,这一时期对穗重进行遗传选择会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度 .  相似文献   
22.
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了食用稻米汞、砷、铬、镉和铅等5个重金属积累特性遗传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5个重金属积累除了受制于种子、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三套遗传效应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遗传主效应中,汞、铬和铅积累以母体植株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砷和镉积累则以种子直接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母体植株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细胞质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对这2个重金属积累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表明 ,旱育秧床中土壤好气微生物总量高于对照 ,其中好气性固氮菌、纤维分解菌、氨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亚硝酸细菌增加了 1 .40、2 0 .67、8.0 4、74.0 0、0 .69倍 ,除脱氢酶外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尿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比对照增加77.5%、51 .1 5%、47.1 2 %、43.59%、6.88% ,这有利于土壤物能转化 ,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使旱育秧床土壤硝态氮、速效N、P、K比对照增加 2 7.9、2 .0 8、0 .97、0 .7倍 .同时还表明 ,旱育秧白根率高 ,根系氧化能力强 ,低节位分蘖多 ,并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 ,淀粉酶、硝酸还原酶、ATP酶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等保护酶含量增加 ,而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比对照降低了 7.1 2 %和 43.42 % .  相似文献   
24.
低磷胁迫不同磷效率水稻苗期根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以P效率差异显著的IR74(P高效型)、IR71331(中间型)及IR71379(P低效型)等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这3类水稻在低P胁迫下P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等P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P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R/S、酸性磷酸酯酶(acid phosphoesterase,简称APase)与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简称RNase)等表现。结果表明,在低P胁迫下,P效率的高低是由水稻对P的吸收率、转运率以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基因型差异,P高效基因型IR74和P效率中间型的IR71331具有高的P吸收率,而IR712379P的吸收率低。不同P效率水稻在低P胁迫下,其Km、Cmin、Imax、R/S与Apase相对活性等参数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小的Km和Cmin,大的Imax和R/S及高的APase升幅是水稻对P胁迫的生理适应性特征,也是植株在低P胁迫下较为敏感生理指标。其中各类型水稻叶片中RNase活性在低P胁迫一均表现大幅度上升,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酶是逆境胁迫并非低P胁迫的特征反应。  相似文献   
25.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代谢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研究表明,在处理前期(7-14d),增强的UV-B辐射能使供试水稻汕成63(Sy63)的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ODC)和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SAMDC)活性分别平均增加165.74%、104.60%和89.60%,南川(NC)的这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59.91%、41.30%和23.68%,IR65600-85只表现出ADC和ODC活性分别平均提高115.93%、14.45%,SAMDC活性却下降33.01%,在处理后期(21-28d),Sy63的ADC-ODC活性分别对照平均增加89.72%、3.71%,NC则分别增加73.95%、27.38%,IR656000-85表现为ADC活性增加94.41%,ODC活性却下降13.57%,就SAMDC而言,处理后期(21-28d),三者分别下降40.06%、19.20%和38.21%,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变化趋势恰好相反,从而引起多胺(PA)含量特别是腐胺(Put)含量明显上升,此外,UV-B辐射增强能使IAA和GA11/3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7-28d)供试水稻品种(组合)Sy63分别平均下降58.92%和45.48%,NC分别减少43.31%和56.20%,IR65600-85则分别降低38.69%和47.33%,所有供试水稻品种(组合)的ZRs含量表现为处理前期(7-14d)有所降低,处理后期(21-28d)则明显提高,就ABA含量而言,整个处理时间(7-28d),3个品种(组合)均比对照显著或后期(21-28d)则明显提高,就ABA含量而言,整个处理期间(7-28 d),3个品种(组合)均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三者分别提高了14.4%、99.6%和56.7%,从而显著降低IAA/ABA、GA1/3/ABA和ZRs/ABA的比值,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6.
RAPD和ISSR标记对水稻化感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运用RAPD和ISSR技术分析水稻化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12条,ISSR引物7条。RAPD引物共扩增到85条清晰的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9.4%。ISSR引物共扩增到34条清晰的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53.0%。对两种标记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极其类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4)。聚类结果表明,地理位置相近的品种聚为一类。部分具有较强化感作用潜力的水稻品种亲缘关系很近,表明控制其化感作用性状的基因可能是等位的相同基因。而部分化感作用潜力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聚为一类,这是由于人类在长期高产品种的定向选择过程中,水稻化感作用性状不被注意而丢失,遗传基础日益狭窄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
不同灌溉处理对铁观音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田间栽培的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应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以不灌溉为对照,分析不同灌溉间隔时间处理[5 d(T1)、10 d (T2)、15 d (T3)、20 d (T4) 和25 d (T5)]对铁观音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灌溉间隔期的延长,2年生铁观音茶树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降低; 净光合速率(Pn)先上升后降低,在T2下达到最大(15.55 μmol·m-2·s-1); 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可变荧光衰减(ΔFv)和可变荧光淬灭速率(ΔFv/Fo)均在T2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44、342.5和4.03.初始荧光(Fo)随着灌溉间隔期的延长而降低,而对照的Fo则呈上升趋势,表明干旱可对茶树叶片PSⅡ造成损害.灌溉间隔期为10 d处理有利于茶树叶片光合电子的传递和CO2的同化,提高茶树的光合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28.
刺盘孢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全球范围内危害众多单双子叶植物。有许多研究对病菌的侵染模式进行了探索,但仍未阐明其确切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在预测病菌蛋白互作的基础上,结合表达谱数据对病菌在活体生存环境下的共表达模块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通过同源映射法和结构域法,预测得到刺盘孢菌的4 288个蛋白之间存在41 700个潜在互作,其中39 776个互作发生于异源蛋白之间,1 924个互作发生于同一蛋白内。将蛋白互作数据分别与4个表达谱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得到离体I、离体II、活体I和活体II 4个共表达互作组。对离体和活体互作组的共有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离体互作组相比,活体互作组中与翻译、蛋白代谢等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与离子转运、糖物质转运等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上升,暗示了物质转运在刺盘孢菌侵染早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活体互作组进行模块化分析,结果表明,活体I和活体II的特异模块分别与胁迫响应、肌动蛋白纤维长度调控有关,其中胁迫响应子网是以热激蛋白Hsp70为核心的互作簇,可能参与病菌对寄主的识别与对抗;肌动蛋白纤维长度调控子网则可能与病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的延伸有关。  相似文献   
29.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产量表现的影响与其对后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密切相关。在4种N素条件(60、150、240和330kgN·hm^-2)下,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前期干物质生产与累积呈不同程度的正效应,其平均效应值为1.37 ̄1.47g·m^-2·d^-1,进入生育后期,不同N处理的胞质效应表现明显不同,在N2(150kgN·hm^-2)或N3(240kgN·hm^-2)下,不育胞  相似文献   
30.
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在不适宜的N条件下,ADC活性及其代谢产物Put含量和Spm/Spd值均有显著提高,其幅度随核质组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不同而异.不育胞质对杂交水稻ADC活性的影响呈稳定的正效应,环境并不改变不育胞质对其作用的性质,但可调节其作用强度.在适宜的生理阈值内,通过栽培措施提高上述各生理指标有利于促进不育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正向影响和提高杂种优势强度.而在不适宜条件下上述各生理指标则超越其生理阈值.不利于水稻本身的生长发育.此外,杂交水稻在不适宜N条件下大量积累Put,往往伴随着IAAose和DAO活性的提高和IAA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