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4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SP-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Blue 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获得苦瓜蛋白MAP30;采用(mPEG)2-Lys-NHS修饰MAP30;对修饰后的MAP30-PEG结合物与MAP30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MAP30对多数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和时效依赖关系。但是在相同条件下,MAP30对人正常胚肺二倍体细胞株WI-38的毒性极小。MAP30和MAP30-PEG结合物对小鼠黑色素瘤(B16)、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表皮癌细胞(A431)细胞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时效和量效依耐性。但在相同浓度下PEG-MAP3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表皮癌细胞(A431)的抑制作用低于MAP30,约占65%~70%左右。  相似文献   
992.
制备采用1-萘磺酸钠修饰的石墨烯基纳米银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首先制备了石墨烯基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1-萘磺酸钠修饰,记为AgNP/rGO-NA,然后通过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做保护剂的纳米银(PVP/AgNP)的比较,分析其稳定性,抗菌活性,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纳米银AgNP在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的分布相对均匀,AgNP的质量分数为4.3%,粒径为5~15nm,Zeta电位为-42.5 mV;在无光或光照强度为3000 Lx(勒克斯)的低温光照仪环境下储存10 d,PVP/AgNP聚集作用较为明显,而AgNP/rGO-NA则分散性良好,聚集作用不明显;AgNP/rGO-NA具有更加良好的抗菌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相对较低的生物毒性。试验表明经过1-萘磺酸钠修饰的石墨烯基纳米银复合材料质量可靠,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3.
汗马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汗马)位于北纬50度以北的寒温带地区,年无霜期不足100天,1月份平均气温在-30℃以下,是我国最冷的地域之一,地表雪覆盖期长达200天. 汗马的森林乔木主要由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组成.从宏观角度审视,该区域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南延部分.保护区年降雨量在400~500毫米,处冷湿型气候带,更由于山势平缓加上土壤永冻层的共同作用,沼泽型湿地分布广泛,并在河流附近多有泡沼分布.我国东北地区仅有的寒温带区域就出现在汗马所在的大兴安岭北部. 依照动物地理区划,汗马属古北界-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阻隔,汗马已越过中温带的北线,是许多喜温型动物分布的北界.  相似文献   
994.
广东省是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和主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明确该虫在广东省的冬季发生特征及越冬存活情况,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意义重大。为准确掌握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范围及冬季发生为害情况,2020年1-3月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利用成虫性诱、挖土查蛹、幼虫密度及植株为害率普查等方法,分析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冬前、冬后种群发生为害情况及冬季发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广东省冬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惠州等地,冬玉米种植区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主要为害冬玉米,极少为害甘蔗;(2)不同地区冬种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湛江、茂名、阳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平均为害率30%左右,而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较轻,为害率低于10%;较冬前调查,冬后草地贪夜蛾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冬种玉米田和空闲地均可持续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而挖土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蛹密度较低。本调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冬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无明显的滞育越冬现象,粤西茂名、阳江以南至雷州半岛一带为典型冬种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珠三角及粤东大部分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相对较低,调查结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该研究明确了不同培养代次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trual blood derived endometrial stem cells,MenSCs)的生物学活性差异,为深入研究MenSCs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使用钙黄绿素AM(Calcein-AM)染色检测体外培养至第三代(passage 3,P3)、P9和P15代MenSCs的形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不同培养代次MenSCs的衰老程度;活性氧试剂盒检测不同培养代次MenSCs中活性氧的变化;随后利用MTT、流式细胞术及细胞活死染色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检测P3、P9和P15代MenSC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活性、细胞周期、死亡情况以及脾脏淋巴细胞中CD3^+和CD19^+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代次的增加MenSCs细胞面积显著增大,在培养至P15代时MenSCs开始出现大量丝状伪足。衰老程度及活性氧的含量也随培养代次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后与MenSCs接触式共培养体显著增加了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活性,降低淋巴细胞死亡率,且随培养代次的增加,MenSCs对促进淋巴细胞存活、降低死亡的能力显著降低;进一步细胞周期检测发现,MenSCs无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裂活性,但可显著降低淋巴细胞死亡及碎片化,且培养代次的增加可显著降低MenSCs维持淋巴细胞存活的能力;此外,不同培养代次MenSCs在体外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3^+和CD19^+细胞亚群百分比无显著性影响。综上,MenSCs随着体外培养时间和代次的增加,出现明显的生物学活性降低等特征,且对淋巴细胞活性的调节能力显著降低,上述结果为临床应用中保障MenSCs质量、平衡细胞培养代次和细胞数量及保证稳定的MenSCs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6.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中有少量个体作为夏候鸟零星散布于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曾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简称桃-阿海子)记录到蓑羽鹤的繁殖,当时,1对蓑羽鹤将巢置于桃-阿海子南面的沙丘顶部,并成功育出2只幼鹤.  相似文献   
997.
2013年10月2日上午7时,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原)泊江海子国营治沙站背后林地间,见一只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 javensis)立于杨树梢上。该鸟当时正面示人,其头、颈、及上胸全黑,腹部纯白,尾相对较长而形尖,由于距离较远(超过150 m),隐约似可见其尾羽具V字形纹理,如是,当为尾羽端部具白色或辉闪色羽缘。该鸟甚为机警,远远见人即行飞去。查以往文献,我国学者曾在云南勐海、澜沧、鲁甸和四川盐源有过标本采集记录,故多称该种在我  相似文献   
998.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具有极高的生物医学价值。产油微生物是指具有很强的脂肪酸合成能力,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的一类微生物,是获取DHA的新途径。诱变育种作为一种有效的变异手段在产油微生物选育与改良中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诱人的前景。综述了通过物理和化学诱变选育高产DHA菌株的机理及方法,其中物理诱变包括γ射线、紫外线、离子束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等;化学诱变包括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和硫酸二乙酯等;主要介绍了不同诱变育种方式在产油微生物生产DHA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探讨了诱变育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同诱变育种方式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以期对今后产油微生物生产DHA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99.
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与物种的响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植被恢复的前提。该研究在充分调查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坡地环境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曲利苯蓝染色-镜检法检测并计算典型灌木黄荆(Vitex negundo)、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根系AMF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等侵染率参数。结果表明:(1)相同坡位火棘的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均显著低于红背山麻杆和黄荆;下坡位黄荆和火棘的侵染强度均高于中、上坡位,而中坡位红背山麻杆的丛枝丰度显著高于上、下坡位(P<0.05)。(2)物种显著影响AMF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坡位显著影响AMF侵染强度,物种与坡位的交互作用仅对AMF丛枝丰度有显著影响(P<0.05)。(3)影响AMF侵染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深度和全钾含量(P<0.05)。因此,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需要考虑地形与物种的选择,并应注重兼...  相似文献   
1000.
喀斯特原生土壤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CR-RFLP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原生土壤和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土壤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具有更丰富的16S rDNA基因型和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两样地共有的基因型仅有2个.从每种基因型中随机选择一个克隆子作为代表进行测序分析,所有序列与GenBank 数据库中序列的同源性为87%~100%,且两样地中均有超过一半的基因型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序列同源性低于97%,属于分类在“种”地位上的新发现细菌;通过系统发育研究将两样地的细菌分为10大类群,两样地共同拥有5大类群,但两样地的细菌优势类群明显不同,原生土壤为Proteobacteria,含39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58.0%,退化生态系统土壤为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分别含19种和15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32.5%和30.5%;与原生土壤细菌类群相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Proteobacteria类群明显减少,Acidobacteria类群明显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差异是引起两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