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9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6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81.
选取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dauricus)24只,按年龄分为幼龄、亚成年和成年3组。采用Ca2 -ATPase法测定比目鱼肌的mATPase活性,计算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并称量达乌尔黄鼠脏器重量,计算脏器指数。结果显示(1)成年组和亚成年组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中Ⅱ型肌纤维比例均极显著地低于幼龄组;成年组Ⅱ型肌纤维比例也有明显低于亚成年组的趋势;(2)幼龄组达乌尔黄鼠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亚成年组和成年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亚成年组;肝脏指数则均极其显著低于亚成年组和成年组;成年组与亚成年组相比,肝脏指数显著增高,其他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的mATPase活性逐渐降低,因而其Ⅱ型肌纤维的比例逐渐减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逐渐降低,肝脏指数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82.
以渤海和黄海分离出400多株在低温条件下生长良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常规筛选方法选出2株低温蛋白酶产生菌(Pseudom onas alcaligenes)。经UV、DES、NTG、EMS、L iC l单独及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Pa040523)蛋白酶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Pa040523菌株蛋白酶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淀粉糖1.8%,尿素0.6%,磷酸氢二钾0.6%,磷酸二氢钾0.3%。该突变株低温蛋白酶产量为940.8 U/mg。  相似文献   
983.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河口地区潮流、径流共存,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环境因子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研究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河口水域重要的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糠虾、水母等。环境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食物、温度、盐度、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性非生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微食物网和传统食物网连接的关键环节。浮游生物网是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主要工具,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使用浅水Ⅰ型或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孔为507μm和169μm)采集样品,导致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如无节幼体)逃逸,研究结果被严重低估,而这些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重要开口饵料,因此合适的浮游生物网对于研究浮游动物极其重要。并对今后我国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4.
来源于Pyrococcus furiosus的耐高温α-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酒精工业用酶,在植物中表达耐高温α-淀粉酶可以大大降低用植物秸秆生产酒精的成本。选择衣藻叶绿体基因组同源片段clpP-trnL-petB-chlL-rpl23-rpl2和壮观霉素抗性基因,构建了来源于Pyrococcus furiosus的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的衣藻叶绿体表达载体P64a。通过基因枪将其导入衣藻叶绿体中,经壮观霉素抗性(100mg/L)筛选,获得了9 个抗性衣藻转化子。转化子经过抗性继代筛选后,经PCR、Southern blot 检测分析及暗培养,证实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已整合到衣藻叶绿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酶活性检测表明,转基因衣藻表达产物具有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每克鲜重衣藻最高达77.5u。 实验结果证明在植物叶绿体中表达工业酶制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5.
唇鱼骨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唇精孔器属深凹陷、短孔径型。精子在受精后2s到达精孔管、5s进入卵子。受精后8—15min,卵子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受精后10min,开始形成雄性原核。受精后20min,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受精后25min,雌性原核形成。受精后30—35min,雌性原核向雄性原核移动。受精后40min,雌雄原核接近。受精后50min,雌雄原核结合。受精后70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80min,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受精后120min,进入末期。卵黄降解与其内部或外周小泡的泡状缺口紧密相关。雌雄原核结合是精子星光扩张、牵引和细胞质流动的共同结果。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探讨EB病毒潜伏性膜蛋白1(LMP1)促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MEF)细胞增殖规律及作用机制,构建包含野生型LMP1和其TNFR相关死亡区(TRADD)结合区即羧基末端384~386氨基酸置换(YYD→ID)的突变型LMP1逆转录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MEF细胞,动态观察各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动力学和形态学变化。发现对照细胞(MEF-LNSX)传至P8~P10时出现明显的生长阻滞;携突变型LMP1的细胞(MEF-LMP1TRADD)自P10起倍增时间逐渐延长,P19时出现明显生长阻滞;而携野生型LMP的细胞(MEF-LMP1)倍增时间逐渐降低并发生了永生化。Westernblot检测发现MEF-LNSX细胞CyclinA表达自P4起明显降低,MEF-LMP1TRADD细胞自P10显著增高后快速降低,MEF-LMP1自P10显著增高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果表明:LMP1能促进MEF细胞增殖并诱导体外永生;LMPTRADD则仅能诱导MEF细胞的早期增殖。提示羧基末端区(TRADD)是LMP1促MEF细胞永生的重要活性部位,上调CyclinA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7.
目的:对重组大肠杆菌组成型表达粪产碱杆菌青霉素G酰化酶(AfPGA)进行了发酵条件研究。方法:在摇瓶和5L发酵罐中研究了(NH4)2SO4和葡萄糖浓度对质粒的分离稳定性及青霉素G酰化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该工程菌质粒具有分离不稳定性,培养基中无(NH4)2SO4时发酵过程中pH和糊精水解生成葡萄糖的浓度变化较小,细胞前期(0h-12h)的生长速率降低,质粒分离稳定性和青霉素G酰化酶的表达水平提高。发酵过程中维持低葡萄糖水平可以限制细胞的生长速率,提高质粒稳定性和促进青霉素G酰化酶的合成。采用混合碳源发酵,发酵培养基含糊精2g/L,12h后以1g/L.h恒速流加葡萄糖至35h,控制流加过程葡萄糖浓度0.1g/L左右,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06h-1,发酵结束时质粒稳定性为86%,青霉素G酰化酶的表达水平达23 000U/L。结论:重组大肠杆菌组成型表达青霉素G酰化酶的研究对工业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目的考察昂立一号口服液的保存情况。方法将不同月份生产的昂立一号口服液在常温、4℃及37℃加速情况下计活菌数(CFU/ml)。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昂立一号口服液常温保存1年后,菌数仍有1.0×106CFU/ml以上。结论实验证明,昂立一号口服液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9.
结核分枝杆菌在自制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在5种自制培养基上的生长时间及最佳实验条件。将改良罗氏基的成分及传统的实验条件进行改进自制5种培养基,观察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生长情况。并以第5号培养基3种成分不同浓度,做正交叉实验。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在5种自制培养基上,菌落开始生长天数及典型菌落出现天数均比改良罗氏培养基短,两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第5号培养基以25%牛肉浸液,20%当归煎液,20%党参煎液的浓度最佳,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后第3~5 d开始生长,第7~9 d出现典型的“菜花状”菌落。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在自制第5号培养基上生长快,培养时间短,为该菌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培养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0.
探讨生物活性接骨板研制的动物实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生物活性接骨板修复骨折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为研制不同强度的生物活性接骨板、观察骨折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通过观察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以及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比较三种不同动物实验模型在兔节段性骨折和缺损实验修复中的大体标本及其术后4周的X线图片,了解三种动物实验模型在生物活性接骨板研制中的优缺点。结果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及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均出现固定石膏脱落,生物活性接骨板断裂,骨折和缺损部位移位等现象;而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4周X片发现生物活性接骨板的固定和复位良好,并且有骨痂形成。结论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较好地模拟人体骨折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可能是研制生物活性接骨板的最佳动物实验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