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笔者在整理福建省的茧蜂标本时,发现一新种:赭胸反颚茧蜂Heratemis ustulatus Wu et Chen。该新种与Heratemis vegeta(Papp)近缘,但新种的头部黑褐色,中胸背板红褐色,产卵器与腹部等长。 该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雌蜂体长3.7mm。体黑褐色,中胸背板红褐色。无后头瘤,后单眼间距POL及单复眼距(OOL)分别为后单眼直径(D)的1.3和3.0倍。上颚4齿(第4齿在第1、2齿间)。第1、2鞭节长为第3鞭节的1.1和1.2倍。盾纵沟完整,伸及椭圆形的中陷;小盾片隆起,但未形成尖刺。回脉明显前叉式,小脉强烈后叉式。腹柄节长为其后端宽度的1.9倍。产卵器与腹部等长。 正模:♀,福建清流大丰山,1990-07-16,洪盛祥采集。 词源;本新种的种名“ustulatus”意指该新种的中胸背板红褐色。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采自吉林长白山东岗的革腹茧蜂属1新种,凹角革腹茧蜂Ascogaster exxavatus Chen et Wu。本新种的主要特征是:雌蜂体长2.8mm;体黑色,甲壳基部具黄色横条纹;触角36节,第10-32鞭节长小于宽,其腹面具强烈凹陷(图2);脸具网纹状刻点;唇基前缘圆弧形,无齿突或凹陷。盾纵沟甚浅,不明显;并胸腹节2侧齿突明显隆起,但2中齿突微弱。产卵器鞘甚短,不突出腹末。 本新种与异足革腹茧蜂Ascogaster vartpes Wesmael较相似,但新种触角中后部的鞭节腹面具甚分明的凹陷,且其盾纵沟不明显,故与后者区别。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脊腰茧蜂属CentistideaRohwer (膜翅目 :茧蜂科 :奇脉茧蜂亚科 ) 3种 ,其中包括 1新种———粗脊腰茧蜂C .immitisWuetChen和 1中国分布新记录———断脊腰茧蜂C .irruptor (Papp) ,并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福建农业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4.
平腹茧蜂亚科DirrhopinaevanAchterberg及平腹茧蜂属DirrhopeFoerster系中国分布新记录。本文描述该属 1新种 :绍氏平腹茧蜂Dirrhopeshawi。新种模式标本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在膜翅目中 ,未受精卵形成单倍体的雄蜂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受精卵将产生双倍体的雌蜂。但是 ,因互补性别决定机制 (CSD)的作用 ,受精卵有时也会产生双倍体雄蜂。这种性别决定机制包括单位点的CSD和多位点的CSD。在单位点的CSD作用下 ,唯一的一个性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决定后代个体的性别。性位点上杂合的个体将是雌性 ,半合或同型结合的个体将分别形成单倍体或双倍体的雄性。在多位点的CSD作用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性位点控制后代的性别 ,每个性位点上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果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性位点是杂合的 ,形成的双倍体后代都是雌性的 ,但若是所有的性位点都为同型合子 ,则将产生双倍体的雄蜂。在膜翅目中 ,目前已知 4 3种具有双倍体雄蜂 ,其中 2 2种发现存在单位点的CSD ,但是多位点的CSD还有待于确认。双倍体的雄性个体或者不能存活 ,或者不育 ,这样的个体形成将对寄生蜂种群的增长带来一定的遗传负担。在生物防治上 ,保护寄生蜂种群的性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及减少其遗传多异性的损失极其重要。如果利用具有单位点CSD的种类 ,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可避免由于双倍体雄性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发现于我国湖北省的光鞘反颚茧蜂属4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云南省突颚反颚茧蜂属HeratemisWalker1新种-缺刺反颚茧蜂H.enodisWuetChen,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3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式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