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多野照射、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癌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3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者34例,均采用多野照射治疗;而乙组患者也是34例,均使用三维适形放疗;丙组患者则有35例,均使用调强放疗。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上腹部症状改善情况,并且检测各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常规以及胰淀粉酶等临床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率以及生存率。结果:甲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低于乙组患者(P0.05),而乙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则明显低于丙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的钡餐造影均有所改善,但是其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9.012,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均P0.05),并且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中血常规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肝功能和胰脏功能的异常(均P0.05),同时甲组患者出现放射性脊髓病的患者明显多于乙组(P0.05),仅丙组患者未见放射性脊髓病。随访三年间三组患者第一年随访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2年至第3年则三组患者的随访生存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中随访生存率以丙组患者最高,其次为乙组患者;另外随访三年间甲组患者的随访复发率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患者(均P0.05),其复发率由低至高依次为丙组乙组甲组。结论:与多野照射治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均能够更好地降低对胃癌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方面亦有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疆有毒植物骆驼蓬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骆驼蓬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新疆骆驼蓬挥发油,测的含量为0.04%.采用GC/MS技术对骆驼蓬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18种成分确认其中17种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四氯乙烯(29.87%)、十二烷(16.44%)、十一烷(12.34%)、二(2-甲基丙基)邻苯二甲酸酯(9.09%)、1,3-二甲苯(7.57%)、乙苯(5.84%)1,2-二甲苯(2.81%).结论:四氯乙烯含量最高,通过分析评价为开发骆驼蓬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估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水热梯度上可能会存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但多数在混交林内开展的工作因无法区分群落类型变化的影响而无法准确反映出森林土壤有机碳在水热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天山云杉森林为纯林类型,在天山山脉巨大山体上呈带状分布(平均海拔下限1750 m至平均海拔上限2760m),存在水热梯度,能够排除混交林中群落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在天山云杉森林带按海拔梯度设置系列样地并采样,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分析水热配比关系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对该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 m深度的标准土壤剖面上,各海拔梯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②各海拔梯度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土壤表面0—40 cm范围内,所占的比例约占全剖面的60%—70%,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③在天山北坡中段云杉森林带的海拔下限到海拔上限标准剖面总土壤有机碳密度出现不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双峰变化,峰值出现在海拔1800—2000 m与海拔2400—2600 m,海拔2600—2800 m的有机碳密度最小;④云杉纯林在不同海拔的平均胸径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与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较吻合;⑤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的变化是水热梯度变化及受其影响的森林长势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疏叶骆驼刺为研究对象,设定3个水分梯度正常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70±5)%)、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20±5)%)和复水处理(干旱胁迫60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分)与四组接种处理(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单接种根瘤菌、双接种AMF+根瘤菌和不接种),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疏叶骆驼刺的生长以及供、受体疏叶骆驼刺之间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处理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均要高于单接种处理;根瘤数量、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单接种处理之间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总生物量、Fv/Fm均小于单接种处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瘤数、Fm、Fo以及氮含量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复水后,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瘤数均优于单接种;AMF侵染率、氮含量低于单接种;Fm、Fo、Fv/Fm均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在氮素转移方面,正常水分时,双接种与单接种的氮素转移率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氮素转...  相似文献   
15.
光滑鳖甲抗菌肽的原核表达条件优化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光滑鳖甲Anatolica polita borealis抗菌肽Ap AMP1015的最佳原核表达条件及其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得到的Ap AMP1015基因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运用原核表达技术表达Trx A-Ap AMP1015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蛋白,并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化的Trx A-Ap AMP1015融合蛋白,抑菌圈实验验证蛋白抗菌活性。【结果】克隆得到光滑鳖甲抗菌肽基因Ap AMP1015,其开放阅读框长387 bp,编码128个氨基酸,其中包含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75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NCBI数据库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蛋白属Coleoptericin抗菌肽家族。确定了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0.1 mmol/L IPTG 150 r/min 25℃诱导4 h。肠激酶切割后的Ap AMP1015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生长。【结论】克隆得到光滑鳖甲抗菌肽基因Ap AMP1015,获得了其编码蛋白的最优表达条件,研究发现Ap AMP1015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本研究为光滑鳖甲抗菌肽Ap AMP1015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以黑曲霉脂肪酶为催化剂,以抗坏血酸和棕榈酸甲酯为底物的酯交换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在摇床速度为200r/min,叔丁醇为溶剂下,底物的摩尔比、温度、脂肪酶浓度、时间、含水量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棕榈酸甲酯与Vc的摩尔比为1.3:1.0、反应温度为36℃、反应时间为24h、脂肪酶浓度为15%、含水量为1%时,Vc的转化率为23%。合成的棕榈酸Vc酯,无需和底物分离,可以直接作为油脂食品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无溶剂体系中脂肪酶催化红花油水解反应的时间效应。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不同反应时间时各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反应1h时的最适条件为35℃、n(水)/n(油)比35p、H 7.0、缓冲液浓度0.05mol/L、添加0.2?Cl2;反应24h时,最适条件为26℃、n(水)/n(油)比60p、H 7.6,缓冲液浓度及CaCl2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水解最佳条件随反应时间变化,应根据反应时间长短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理灵疝装置(prolene hernia system,PHS)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应用普理灵疝装置治疗的11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术后能力恢复、并发症和复发率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11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50min,其中42例局麻患者术后即能下床活动,68例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第2天能离床活动.本组患者无死亡,无切口感染、缺血性睾丸炎、尿潴留等.术后有排尿困难4例,在12h后症状缓解;部分术后伤口稍微疼痛,于术后1~2天缓解;伤口异物感3例,全部切口Ⅰ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4d.术后110例随访2~18个月,无明显异物感,无慢性疼痛,无复发病例.结论:PHS可有效降低老年腹股沟疝术后的复发率、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适合于老年人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独行菜种子下胚轴伸长存在低温停滞现象,是研究温度对植物下胚轴伸长影响的良好材料。为了揭示下胚轴伸长相关转录因子HY5在独行菜下胚轴低温伸长中的作用,该研究从独行菜种子转录组中获得LaHY5序列,并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表达与低温诱导及萌发阶段的关系,并通过转化拟南芥分析该基因表达对下胚轴低温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LaHY5基因的cDNA序列包含447 bp的完整阅读框序列,其编码产物为富含丝氨酸的14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包含典型的BRLZ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6.830 kD,分子式为C_(692)H_(1156)N_(228)O_(246)S_7,理论等电点为8.73,与十字花科植物同源序列高度一致。(2)LaHY5基因在独行菜萌发过程中的种子或幼苗中受低温诱导快速上调表达。(3)转LaHY5基因拟南芥种子在常温或低温条件下,下胚轴伸长均比野生型植株快。研究表明,LaHY5转录因子在种子低温萌发及幼苗耐受低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但LaHY5基因并不是造成独行菜下胚轴伸长低温停滞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几丁质酶(chitinase, CHT)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有降解围食膜、外骨骼、角质层以及肠道内层的几丁质成分,从而参与昆虫的蜕皮和细胞增殖的功能。在本研究中,分析比较棉铃虫I型和Ⅶ型几丁质酶HaCHTⅠ、HaCHTⅦ的结构域及其时空表达特性,对的进一步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SMART对本课题组前期所获得的几丁质酶基因HaCHTⅠ、HaCHTⅦ的结构域进行分析;之后采用qRT-PCR方法研究棉铃虫6龄幼虫不同组织和幼虫不同龄期蜕皮前后的中肠中HaCHTⅠ、HaCHTⅦ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对几丁质酶HaCHTⅠ、HaCHTⅦ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HaCHTⅠ和HaCHTⅦ均具有信号肽序列、催化区域、连接区域,且HaCHTⅠ有一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而HaCHTⅦ则无;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几丁质酶基因HaCHTⅠ和HaCHTⅦ在6龄幼虫不同组织部位的均有表达,其中HaCHTⅠ在各个部位的表达量没有显著的差异,而HaCHTⅦ在头壳和体壁中表达显著高于其它组织;几丁质酶基因HaCHTⅠ、HaCHTⅦ在棉铃虫幼虫蜕皮前后中肠的表达量变化较大,其中HaCHTⅠ在3、4、5、6龄末期及蛹期时的表达量呈递减的趋势,在4、5、6龄初期时表达量则是先减后增的趋势,而HaCHTⅦ在3、4、5、6龄末期及蛹期时的表达量呈递增的趋势,恰与同一时期HaCHTⅠ的表达量相反,在4、5、6龄初期时HaCHTⅦ的表达量呈递减的趋势。棉铃虫HaCHTⅠ和HaCHTⅦ的结构域和时空表达都存在差异,据此我们测这些差异可能对其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结果为深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HaCHTⅠ和HaCHT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