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目的:探讨牛骨胶原低聚肽对小鼠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8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和5个BCOPs剂量组(0.375、0.75、1.5、3.0、6.0g/kg·BW),每组30只。进行深达腹腔的背部切口手术,并分别于术后第3、7、11d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10只。术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进行皮肤切口抗张力强度检测、血清PA、IL 10、TNF α检测以及HE染色。结果:牛骨肽剂量组切口抗张力强度呈现大于对照组的趋势;POD3,牛骨肽剂量组血清PA浓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牛骨肽剂量组可见小鼠血清IL 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 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牛骨肽可在术后早期提供营养支持,并可能通过促进IL 10表达、抑制TNF α表达的方式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972.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壁的超微结构和孢子囊内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的代谢特征,为蕨类孢子发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紫萁孢子囊由1层囊壁细胞、2层绒毡层和产孢组织构成。(2)紫萁孢子壁由发达而分2层的外壁(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和薄的不连续的周壁构成,由外壁形成棒状纹饰的轮廓;孢子外壁内层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外壁外层和周壁均含有脂类物质。(3)在紫萁孢原细胞中观察到少量脂滴;随着紫萁孢壁的形成,囊壁细胞中淀粉粒的大小逐渐变小、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它们转运到内层绒毡层原生质团并转化为孢粉素前体物质,再穿过原生质团内膜表面进入囊腔,成为孢粉素团块或以小球形式填加到孢子表面形成孢壁。(4)紫萁孢子囊将多糖类营养物质转化为脂类,以脂滴的形式储藏在孢子中。  相似文献   
973.
目的:通过对已公开发表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进行研究,探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纤维环与髓核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进行分析。方法:经GEO数据库选取两组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GSE23130及GSE67567,GSE23130所研究标本来源于正常及退变纤维环组织,GSE67567标本来源于正常及退变髓核组织。对上述数据系列进行质量分析,GSE23130及GSE67567各有10例样本数据被纳入实验。采用Gene Spring 13.0软件对GSE23130正常及退变纤维环间差异表达基因及GSE67567正常及退变髓核间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筛选,利用KEGG PATHWAY和DAVID功能注释簇集分析分别对GSE23130及GSE67567上调及下调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GSE23130及GSE67567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182个和3017个,其中135个基因在上述两个基因表达谱数据中均存在差异表达。针对两组数据进行的KEGG PATHWAY分析发现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和regulation of apoptosis等数个相同的生物学通路及DAVID功能注释簇集;此外,还发现了数个与GSE23130及GSE67567单独相关的DAVID功能注释簇集。结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内基因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两种组织内发生的生物过程不尽相同。某些生物学过程在两种组织内均出现异常改变,这些生物学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关键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A)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ox-LDL模型组,ox-LDL+OA(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组,ox-LDL+OA(10μmol/L,20μmol/L,40μmol/L)+GW9662,GW9662单独处理组。采用MTT法检测HUVECs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HUVECs细胞SOD活力、GSH活力以及MDA含量;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HUVECs细胞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UVECs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所有指标的检测都进行生物学重复。采用方差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TT结果显示,ox-LDL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9.17±0.62)%,OA(10μmol/L、20μmol/L、40μmol/L)预处理后存活率分别为(68.51±1.16)%、(82.64±0.73)%、(92.37±0.13)%,可减弱ox-LDL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5,26.18,35.17;P=0.034,0.027,0.008)。本研究还发现,OA对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SOD、GSH活性的降低和MDA、ROS水平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ox-LDL组的细胞SOD、GSH、ROS和MDA水平分别为(16.12±0.06)μmol/g、(132.16±2.11)μmol/g、(2.63±0.02)k U/g、(158.12±0.39)%,ox-LDL+OA(10μmol/L)组的细胞SOD、GSH、ROS和MDA水平分别为(10.60±0.14)μmol/g、(108.36±2.05)μmol/g、(2.41±0.21)k U/g、(136.18±1.24)%,ox-LDL+OA(20μmol/L)组的细胞SOD、GSH、ROS和MDA水平分别为(13.28±0.09)μmol/g、(129.58±0.09)μmol/g、(2.26±0.15)k U/g、(126.43±1.51)%,ox-LDL+OA(40μmol/L)组的细胞SOD、GSH、ROS和MDA水平分别为(14.86±0.16)μmol/g、(131.47±0.76)μmol/g、(2.14±0.08)k U/g、(112.39±1.07)%(F=26.38,31.27,56.82,41.16;P=0.005,0.004,0.002,0.0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A有效促进HUVECs细胞PPARγ蛋白水平提高。与ox-LDL+OA(20μmol/L)组(65.37±0.15)%比较,ox-LDL+OA(20μmol/L)+GW9662组的细胞活力为(52.8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P=0.035)。进一步发现ox-LDL+OA(10μmol/L)组SOD、GSH、MDA、ROS水平为(10.58±0.13)μmol/g、(102.46±0.06)μmol/g、(2.42±0.08)k U/g、(144.38±2.02)%,oxLDL+OA(10μmol/L)+GW9662组的SOD、GSH、MDA、ROS水平分别为(8.42±0.05)μmol/g、(88.38±0.48)μmol/g、(2.83±0.01)k U/g、(154.41±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7,39.25,43.69,41.27;P=0.008,0.008,0.006,0.006);ox-LDL+OA(20μmol/L)组SOD、GSH、MDA、ROS水平(13.25±0.05)μmol/g、(122.59±0.33)μmol/g、(2.23±0.16)k U/g、(123.94±0.15)%,ox-LDL+OA(20μmol/L)+GW9662组的SOD、GSH、MDA、RO水平分别为(10.59±0.12)μmol/g、(106.42±0.15)μmol/g、(2.61±0.07)k U/g、(138.12±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8,38.11,49.35,35.59;P=0.005,0.008,0.004,0.009);oxLDL+OA(40μmol/L)组SOD、GSH、MDA、ROS水平分别为(15.88±0.14)μmol/g、(140.26±1.05)μmol/g、(2.02±0.13)k U/g、(187.52±0.68)%,ox-LDL+OA(40μmol/L)+GW9662组的SOD、GSH、MDA、RO水平(13.65±0.03)μmol/g、(124.61±1.27)μmol/g、(2.49±0.04)k U/g、(126.51±0.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4,38.62,45.14,50.13;P=0.004,0.008,0.005,0.002),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抑制PPARγ后,OA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的氧化损伤仍存在剂量效应。结论 OA可以通过PPARγ抑制x-LDL诱导HUVECs细胞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75.
根-土界面镉的生态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土界面是物质交换最频繁的特殊微型生态区域,其pH、Eh和根系分泌物是决定这个微域环境性质变化的三大重要因素,其对镉(Cd)等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迁移等生态化学行为及毒理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十几年来有关Cd在根-土界面pH、Eh和根系分泌物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化学行为、根-土界面Cd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微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和酶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6.
为了分析LITAF、RAB7、LMNA和MTMR2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的突变特点, 文章分别应用PCR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6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先证者和27个散发病例进行LITAF和RAB7基因突变分析; 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14个常染色体遗传的CMT家系先证者和27个散发患者进行LMNA和MTMR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发现: LITAF基因c.269G→A、c.274A→G序列变异和LMNA基因c.1243G→A、c.1910C→T序列变异, 未发现RAB7和MTMR2基因的序列变异。其中LITAF基因c.269G→A、LMNA基因c.1243G→A和c.1910C→T为新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 LITAF基因c.274A→G为已知多态。说明LITAF、RAB7、LMNA和MTMR2基因突变在中国人CMT患者中罕见。  相似文献   
977.
小麦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eIF5A)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建平  杨足君  冯娟  迟世华  刘成  任正隆 《遗传》2006,28(5):571-577
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因子5A (eIF5A)是调控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及环境适应等的重要因子。利用设计的小麦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的引物对小麦“中国春”基因组DNA和c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的特异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从基因组DNA中得到长度分别为1 679 bp、1 910 bp两条带,从cDNA扩增得到1条636 bp带,分别命名为eIF5a1(基因登录号:DQ167202)、eIF5a2(基因登录号:DQ167201)和eIF5a3。利用GeneRace方法得到eIF5a3(基因登录号:DQ167203)的全长为768 bp。序列分析表明,eIF5a1、eIF5a2具82.3%相似性,都形成636 bp的转录产物,转录产物仅6个核苷酸差异。将eIF5a1、eIF5a2和 eIF5a3这3个序列的预测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仅有1~2个氨基酸的差异,证实它们为eIF5A基因家族的成员。进化分析表明它们与报道的玉米、水稻、西红柿、烟草的eIF5A基因序列的遗传关系最近。进一步研究表明eIF5a2位于2B染色体上,并用半定量RT-PCR 研究了小麦eIF5A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78.
任本命 《遗传》2006,28(1):1-2
在人类历史上,输血是个很古老的医疗方法,早先的医生甚至偶尔还把动物的血输给失血衰弱的病人.可是,即使是输入人血,结果也常常很糟,所以历史上也有过禁止输血的法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病理遗传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1868~1943年)发现人类的血液有不同的血型,有的血型和别的血型不能相容,在输血时只有给受血者输入合适的供血者的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使输血步入正确安全的轨道,在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血型遗传本质的了解,也使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孟德尔遗传学获得了人类医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79.
任本命 《遗传》2006,28(10):0-0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于1899年9月3日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部的特拉拉尔根镇, 父亲是镇上殖民银行分行经理.他和他的父母及6个兄弟姐妹在该镇共同生活, 10岁时, 全家迁往维多利亚州西部的塔朗.  相似文献   
980.
叶绿体基因infA-rpl36区域在小麦族物种中的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畅  杨足君  李光蓉  冯娟  邓科君  黄健  任正隆 《遗传》2006,28(10):1265-1272
利用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中infA-rpl36区域的序列设计引物, 对小麦族(Triticeae)的12个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物种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获得了长度为584~603 bp的12条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供试物种在infA-rpl36基因间隔区的核苷酸变异明显高于基因编码区。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 表明了目标片段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在5个物种的infA编码区出现了较大的插入、缺失突变, 导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证实了infA基因是叶绿体基因组中最活跃的基因之一, 而rpl36基因的变异较小, 说明不同叶绿体基因的进化速度是不同的。基于测定序列建立的种系树分析发现, 多倍体物种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具有多种不同的细胞质起源, 与核基因组一样在进化上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