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广泛参与骨代谢的调控,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调控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平衡,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均与miR-214的高表达有关。miR-214通过靶向作用于Osterix、ATF-4、FGFR1、Pten以及LZTS1等基因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破骨细胞等骨组织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进而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本文主要综述了miR-21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破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旨在探讨miR-214对骨形成的抑制作用,为骨质疏松等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背景】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巨大的蚕病,该病病原是蚕种生产唯一检疫对象,而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种类多、来源复杂,给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目的】研究一株从蚕种检疫样品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命名为GXM15)的致病性和分类地位,鉴定并分析其来源,完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类和数据库,为蚕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孢子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采用PCR扩增、T克隆和测序获得GXM15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和ITS片段DNA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软件构建GXM15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为8.29×104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2.28倍;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3.6%,明显低于Nb;GXM15微孢子虫形态呈短卵圆形,大小为(2.05±0.20)× (3.25±0.30) μm,GXM15微孢子虫体积是Nb微孢子虫的2.19倍;GXM15微孢子虫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3圈,极丝倾斜角约45°,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5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Nosema属分支中,遗传距离分析表明GXM15微孢子虫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微孢子虫。【结论】GXM15微孢子虫是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根据GXM15微孢子虫致病性和分类地位研究,可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益生元低聚果糖(FOS)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构建CAC小鼠模型,干预组每日使用2 mg/kg b.w. FOS灌胃,持续10周。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和肿瘤数目。采用微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肠系膜淋巴结内Th1、Th2、Th17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t=3.106,P=0.006 4),肿瘤数目显著减少(U=15.000,P=0.011 1),血清中IL-17A(t=3.504,P=0.008 8)、TNF-α(t=2.381,P=0.030 0)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6.031,P=0.002 7),Th1/Th2显著升高(t=2.419,P=0.038 7)。结论 FOS可调控CAC模型小鼠结肠内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促使的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产业上非常严重的家蚕疾病,目前有效的防控方法较少。本研究以大造和CVDAR家蚕品系(对BmNPV有较强抗性的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CVDAR对BmNPV抗性特征,以期确定CVDAR对BmNPV的抗性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半致死剂量分析,发现CVDAR品系比大造品系对BmNPV感染的半致死剂量提高10倍以上;进一步HE染色分析大造与CVDAR品系病毒感染前后的中肠组织的变化,具体解析抗性品系CVDAR的抗BmNPV机制。【结果】感染BmNPV 72 h后,大造中肠细胞细胞核明显膨大,着色变浅,到96h后,细胞核持续增大有脱落趋势;而CVDAR抗性品系只在感染96 h后有中肠部分细胞核膨大,但排列整齐;同时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大造与CVDAR品系病毒感染后的增殖情况,结合各个时期代表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比较发现,感染BmNPV后0–12h也没有发现抗性品系CVDAR和大造之间的病毒拷贝数以及病毒基因转录水平的不同,但感染24h后发现抗性品系CVDAR无论是病毒拷贝数还是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都明显低于对照大造。【结论】证明CVDAR口服添毒后中肠中病毒基因的转录在第一轮复制期间不受影响,之后转录水平降低。鉴定CVDAR品系抑制BmNPV增殖的关键时期是在感染BmNPV后的24 h,为解析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炎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大鼠的双后足背部做一3 mm×7 mm的全层矩形皮肤缺损,接种质控菌株。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2.5μg·kg~(-1)·d~(-1))、中剂量组(25μg·kg~(-1)·d~(-1))和高剂量组(50μg·kg~(-1)·d~(-1)),每组6只,每天单次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另取6只大鼠作为空白组(等量生理盐水)。于规定时间对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45、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IL-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 RNA或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创面治愈率和微血管密度均较低,VEGF、CD45、TLR4、NF-κB、IL-1β、IL-6、IL-8和TNF-αm RNA或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大鼠创面治愈率和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VEGF、CD45、TLR4、NF-κB、IL-1β、IL-6、IL-8和TNF-αm RNA或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且随着HMGB1注射剂量增大,创面愈合率、血管生成明显减少(P 0.05),炎症因子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结论:HMGB1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炎症有促进作用,机制可能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6.
利用体视显微镜、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法对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inn.)雄花和假两性花开花过程及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花蕾发育早期,倒地铃雄花和假两性花的花蕾形态没有区别;花蕾发育后期,雄花雌蕊退化,假两性花雌蕊继续发育,花蕾外部形态出现差异;开花时雄花花药开裂,假两性花花药不开裂。(2)倒地铃雄花和假两性花均具四室花药,呈蝶形;花药壁细胞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为单核分泌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花粉粒两核;开花时雄花和假两性花中层都有残留;小孢子液泡化时,绒毡层开始降解,两核花粉粒时,假两性花绒毡层降解较快。(3)雄花药室内壁次生加厚完全,裂口区发育,连接同侧花粉囊的连接组织降解,花药开裂;假两性花药室内壁次生加厚不完全,具唇形细胞,药隔细胞壁未降解,同侧花粉囊未连通,花药四室,不开裂;假两性花成熟花粉粒细胞质稀少,内壁不完整。本研究结果表明,倒地铃的雄花是由两性花在发育早期雌蕊停止发育形成的,假两性花则由两性花在发育晚期雄蕊功能退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27.
抗丙肝病毒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获得的丙肝病毒(HCV)核心蛋白抗原与鼠血清白蛋白交联后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4株稳定分泌抗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试验结果表明,该4株McAbs与免疫抗原及核心区C33肽、CP9、CP10抗原有较强的抗原-抗体反应,与HCV NS3、NS4、NS5无反应,在竞争ELISA中,对HCV-IgG阳性血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株McAbs中3株为IgG2  相似文献   
28.
胡楠  董战旗  陈婷婷  潘敏慧 《昆虫学报》2015,58(11):1222-1228
【目的】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核衣壳蛋白VP39为病毒装配所必需。本研究旨在初探VP39在病毒侵染家蚕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及特征,以期为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得到多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验证VP39表达时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以免疫荧光手段观测VP39表达定位及影响病毒增殖现象。【结果】制备了VP39多克隆抗体。VP39在病毒感染后大量定位于家蚕细胞核,部分定位于胞质,而过表达的VP39定位于家蚕细胞胞质;过表达VP39后抑制BmNPV感染家蚕细胞。【结论】在BmN-SWU1细胞中过表达VP39会影响BmNPV的扩散,导致BmNPV感染细胞数目大量减少。该结果为VP39调控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9.
生物质转化制备精细化学品是解决石油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转化合成呋喃基化学品与木质素转化制酚类化合物是主要的反应路线,特别是借助催化技术加速生物质转化更是当今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依据催化反应体系的不同,对近年来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的反应媒介以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
茶树花作为茶树的生殖生长产物,含有丰富的多酚、皂素、多糖、氨基酸和蛋白等多种活性物质,有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减少黑色素沉积的护肤作用。本文分析了茶树花及其提取物(Tea flower extract,TFE)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研究了其抑菌和美白功效的机理,为相关功效日化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茶树花及茶树花提取物的主成分种类相同,含量有一定差异,提取工艺后,茶树花提取物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7.51%,多酚含量增加25%,氨基酸含量减少66%,皂素含量降低90%;TF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5 mg/mL和9.0 mg/mL;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美白实验结果表明,TFE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等途径达到美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