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探讨miR-200c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活化中的作用,研究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的方法分别获得miR-200c稳定干扰的NF(normal fibroblast)及其对照细胞株、miR-200c稳定过表达的CAF及其对照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iR-200c对CAF活化标志物α-SMA和FAP表达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miR-200c对CAF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胶收缩实验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miR-200c对CAF细胞外基质和对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成功构建了miR-200c稳定干扰的NF及其对照细胞株、miR-200c稳定过表达的CAF及其对照细胞株;与低表达miR-200c的细胞株相比,高表达miR-200c细胞株的α-SMA和FAP表达水平及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其胶收缩能力和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减弱。miR-200c能够明显抑制CAF细胞的活化并通过细胞外基质重塑(extracellular matrix remodeling,ECM)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侵袭。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的位置及细胞分布特征。方法:选用非疾病死亡的引产胚胎标本4例,胎龄20-26周(根据胎儿B超检测和孕妇末次月经日期来计算并获得胎龄),在获取标本1-4小时内,对标本进行灌流固定。其中,2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开颅取出脑干,石蜡包埋、冰冻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其余2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开颅、分离三叉神经根,注入DiI结晶体、在37℃恒温箱内保存3个月,取出脑干、明胶包埋、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1)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三叉神经根连脑水平;(2)三叉神经运动核为多级细胞、胞体较大、位于三叉神经根入脑桥的一束纤维的腹内侧;(3)三叉神经运动核呈椭圆形,神经核细胞呈大小不等,体积较大,胞体呈多角形。结论:人类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为大型的多级细胞成群所形成的核团,位于脑桥三叉神经根连脑水平。  相似文献   
113.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为了解长期持续铅胁迫下植物不同世代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植物对铅污染的适应机制及植物对长期持续污染的响应机理,该研究以在250 mg·kg~(-1)Pb持续污染的实验田中种植所得的第4、第8、第10、第13和第15世代蚕豆种子为材料,通过盆栽法,与同世代未受Pb胁迫的蚕豆做对照,分析了与抗氧化酶系统、总代谢等相关的8个生理指标,即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结果表明:(1)在长期持续Pb胁迫下,与蚕豆光合作用能力有关的叶绿素含量在第8代与第13代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2)可溶性糖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并在第10代时达到最高,随后开始向无污染的正常水平恢复并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在胁迫至第13代后开始增加。(3)MDA与PRO含量在胁迫至第10代时达到最高,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至第13代后逐渐趋于稳定。(4)抗氧化酶系统中的SOD、GR和MDH也同样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且GR的变化程度最大,MDH活力最早表现出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研究认为:在长期的持续Pb污染胁迫下,蚕豆种群对Pb污染胁迫的适应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5.
利用甲壳素作为固定化介质,能够保留83.3%的游离细胞转氨酶活性,以0.35mol/L苯丙酮酸为前体,于37℃下反应9小时,可产L-苯丙氨酸54.3g/L,其克分子转化率为94%。同时,用25%戊二醛溶液(30μl/g·cell)处理细胞1小时,再用0.3%OP溶液浸泡处理15小时,可以使固定化细胞转化率有较大的提高,Mg~(2+)对转化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6.
孙坚原  付崇罗 《生理学报》1996,48(5):487-492
利用细胞外记录,在乌拉坦麻醉和三碘委按酚麻痹的37只新西兰兔上,考察刺激杏仁基底核对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反应特性的影响。实验观察到,在117个具有“ON”反应外膝体神经元中,47个单位在电刺激杏仁基底核时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或易化性影响,即细胞反应强度和/或感受野范围均有改变。产生这些影响的潜伏期为7-41ms,最大时程约28ms。撤除电刺激3min后,感受野反应特性即告恢复。单独刺激杏仁核不能引起外  相似文献   
117.
酶的基因剂量效应及其对鱼类远缘杂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亲缘关系较远的杂种二倍体,酶的表达出现父本基因受抑制,双亲基因表达迟缓和母本基因提前表达三种类型的紊乱。由于双亲等位基因不亲和,各等位基因只调控产生1/2的基因产物,从而致使胚胎出现“双单倍体综合症”而在孵化期全部死亡。远缘杂交三倍体由于母本基因剂量加倍,一方面抑制了父本基因的表达,消除了不协调基因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母本基因产物趋于正常,代谢得以正常进行,杂种后代能成活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8.
以汉江水华藻类尖细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材料, 研究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DEHP)对其光合系统的毒性效应。以不同浓度的DEHP处理S.acuminatus, 分析其光合系统电子传递特征及相关参数, 以及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曲线, 发现低浓度的DEHP (10 mg/L)对S.acuminatus活性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链中QA-的还原有促进作用, 而高浓度(50100 mg/L)则显著抑制; 光合活性则与DEHP浓度呈效应-剂量关系, 最大光化学效率降低; 同时DEHP显著降低SOD活性, 增加MDA含量, 而且随DEHP浓度升高, 处理时间的延长, 效果越明显。研究结果表明, DEHP处理对S.acuminatus的光合系统传递链和抗氧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说明快速荧光动力方法能够应用于DEHP毒性效应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经直肠B超检查的图像特征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的BPH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经直肠B超图像特征,并根据B超诊断结果选择适宜治疗方法。结果:经直肠B超检出BHP 98例,2例误诊,3例漏诊,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5.14%、1.94%、2.91%;B超图像显示BPH病灶呈细小均匀光点,前列腺变圆、增大,内腺以低回声为主,外腺以低回声及中、低混合回声为主;包膜清晰占62.92%;98例确诊为BPH的患者当中,66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6例在B超引导下行无水乙醇注射,16例行开放性手术。结论:直肠B超通过观察回声、内外腺前后径比例、有无包膜、分界情况等准确诊断前列腺增生,同时可通过测量前列腺重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beta- 榄香烯对胶质瘤SHG44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Bax 和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发 生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beta-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SHG44 细胞进行干预,分别采用MTT、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观察beta-榄香 烯对SHG44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 与Bcl-2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beta- 榄香烯处理SHG44细胞后,MTT 结果其发现SHG44细胞生长受药物浓度和时间的影响,细胞生长明显被抑制,且(P<0.05),流 式细胞术显示,茁- 榄香烯诱导SHG44细胞后,细胞凋亡指数伴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显著增加;Western blot 结果发现,beta- 榄香烯对SHG44 细胞的诱导后,使促凋亡蛋白Bax 和抑凋亡蛋白Bcl-2 与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显著改变,且实验组Bax 蛋白表达 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抑凋亡蛋白Bcl-2 的表达伴随beta- 榄香烯的作用时间的增加,表达也逐渐减少。结论:beta- 榄香烯能显著抑制胶 质瘤SHG44 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 和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