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2年   2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怀疑前列腺癌但穿刺阴性的病例,为了避免漏诊,多数患者必须接受重复穿刺。尽管部分患者经重复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而更多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以及反复穿刺最终确诊为良性病变。近期研究证实,癌灶附近的组织学表现正常的组织中也可发生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在前列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区域效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可反映前列腺癌区域效应的标记物,在穿刺阴性的标本中检出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就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常规病理诊断之前,提前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标记物,并在大规模的诊断试验中证实其可行性,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前列腺癌诊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2.
以磷脂含量为指标对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 Thouin) Koehne〕籽毛油水化脱胶过程中脱胶剂种类、脱胶剂添加量、脱胶时间、加水量和脱胶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脱胶时间、加水量和脱胶温度进行L9(33)正交实验;以酸价为指标对碱炼脱酸过程中的碱液(NaOH溶液)浓度、碱炼温度和超碱用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和L9(33)正交实验;并比较了毛油、脱胶油、脱酸油和精炼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变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木瓜籽毛油水化脱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脱胶剂种类(包括柠檬酸、草酸和蒸馏水)、脱胶剂添加量(质量分数0.1%~0.5%)、脱胶时间(10~70 min)、加水量(质量分数1%~6%)和脱胶温度(65℃~85℃),毛油中的磷脂含量均有明显差异;而碱炼脱酸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碱液浓度(质量分数6%~14%)、碱炼温度(40℃~80℃)和超碱用量(质量分数0.15%~0.40%),毛油酸价也有明显变化。总体上看,木瓜籽毛油水化脱胶的适宜条件为添加质量分数0.2%柠檬酸为脱胶剂、脱胶温度75℃、加水量为质量分数4%、脱胶时间50 min;碱炼脱酸的适宜条件为碱液浓度为质量分数12%、碱炼温度80℃、超碱用量为质量分数0.30%。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脱胶油、脱酸油和精炼油的碘值略升高但差异不明显、过氧化值明显升高、磷脂含量和皂化值均明显下降,而脱酸油和精炼油的酸价也明显下降。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脱胶、脱酸、水洗干燥一系列过程后获得的木瓜籽精炼油的理化指标基本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03.
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采集土壤样品35份,主要涵盖农田、城市花园、高山草甸、湿地和防护林带五种生态类型,从中分离获得土壤淡色丝孢菌12属。利用种群优势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生态位宽度、群落相似性等指标对该地区不同生境的土壤淡色丝孢菌物种(属级)的生态多样性及物种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淡色丝孢菌的数量和类群分布在该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土壤中差异明显。农田生境中土壤淡色丝孢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较高;防护林带生境中土壤淡色丝孢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均匀度也最低。对不同生态类型土壤中淡色丝孢菌的相似性分析发现,农田和防护林带生境的相似性系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境具有较多的共同物种;湿地和城市花园生境的相似性系数最小。物种生态位结果分析表明,在上述五种生境中,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刺座霉属Volutell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属于广适性物种;而白僵菌属Beauveria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生态位很窄,只存在于某个生境中,属于狭适性物种。  相似文献   
104.
四种石斛兰种胚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石斛、尖刀唇石斛、短棒石斛、兜唇石斛种子为材料,进行种胚非共生萌发研究,并对其种子形态和胚的发育进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处于球形胚阶段的石斛兰种子,种胚吸胀后突破种皮,发育至吸收毛和芽生长点出现后,种胚形成原球体;种子萌芽后胚尚未成熟,只进入心形胚阶段。呈纺锤形种子的种皮两端形状不同,一端存在结点,呈弯曲状的尖形,另一端种皮呈收拢的圆口形。4种石斛兰种子,玫瑰石斛种子最长,为两端狭长的纺锤形;兜唇石斛种子最短,呈两端稍细的纺锤形。玫瑰石斛、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种子胚培养需要5~10 d萌发;兜唇石斛种子和胚皆偏小,萌发需要30 d。石斛兰种胚和种皮吸水膨胀后,种胚向种皮的一端移动、脱出或种胚撕裂种皮中央后突破而出,形成裸胚。玫瑰石斛种子撕裂种皮后主要从种皮中央突破;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兜唇石斛部分种胚从种皮一端脱出,部分种胚则从中央撑破种皮脱出。充分膨胀、变绿后萌芽的裸胚,存在极性,顶部芽生长点萌动,下部出现成群散射状吸收毛。  相似文献   
105.
应用细胞膜染料FM 4-64结合Zeiss 5 live快速扫描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百合花粉管中的吞排作用.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加入FM4-64后,染料迅速进入到花粉管中,并在花粉管顶端形成一个锥形的区域;锥形区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并且与花粉管脉冲生长呈负相关,即锥形区形成期花粉管生长缓慢,而锥形区消退期花粉管生长迅速;在锥形区域的消退期,花粉管顶端,尤其是最顶端快速向前延伸,而在锥形区域的形成期,花粉管最顶端的延伸速度显著下降,但亚顶端区域仍基本维持原有的生长速度.研究发现,花粉管的最顶端既是内吞作用也是胞吐作用的主要场所,但胞吞作用仅局限于花粉管的最顶端,而胞吐作用发生在包括亚顶端在内的整个花粉管顶端;胞吞和胞吐作用在花粉管最顶端交替发生,可能是花粉管脉冲生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6.
以新疆十字花科典型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Lepidium perfoliatum L.)为材料,分别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基质及不同春化时间下栽培,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抱茎独行菜种子在蛭石∶珍珠岩(3∶1)中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营养土和自然生境土壤,基质对抱茎独行菜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但影响其抽薹的早晚及结实特性;人工4℃春化对3种不同栽培环境中于阳台生长植株的抽薹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培养室及户外环境中栽培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光照时间由短变长与苗期一定时间的低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7.
鹿蹄草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鹿蹄草植物的自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该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含有鹿蹄草素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镇痛作用、对心脑血管系统等作用,主要应用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园林绿化面。最后对该属植物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9.
藜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盐响应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晓荣  姚世响  陈莎莎  兰海燕 《生态学报》2015,35(24):8139-8147
种子异型性是植物适应异质生境的重要策略,异型性对后代植株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以具有种子异型性的荒漠植物藜为材料,测定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在不同浓度(0,50,300 mmol/L)Na Cl胁迫下的表型及与耐盐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探讨了异型种子后代植株之间对盐胁迫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褐色种子后代植株在各浓度盐胁迫下的表型(株高、分枝数)均优于黑色种子。对其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褐色种子植株除电导率显著低于黑色种子植株外,氧化损伤指标(氧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POX)活性、抗氧化剂(Car、As A)含量、渗调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甜菜碱)含量等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暗示,藜异型性种子后代植株的早期生长表型在盐胁迫下所产生的差异可能是由种子胚的大小及萌发快慢差异所导致,而这种差异并未引起盐胁迫下两种植株抗氧化系统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不同p H值条件下,蜘蛛丝拉伸性能的变化。在酸性条件下,设置p H值梯度,比较经丝、纬丝的拉伸性能;使用同样方法,在碱性条件下,比较经丝、纬丝的拉伸性能。将实验数据应用统计学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 H值对这两类蛛丝的拉伸性能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 H值的升高,经丝和纬丝收缩度逐渐升高;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 H值的升高,其收缩度逐渐降低。当p H值为7时,经丝和纬丝的收缩度最高,分别为经丝(27.00±0.60)%,纬丝(28.30±0.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