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去年生物学通报所载的有关仙人掌科(Cactaceae)植物开花的情况,如江苏师范学院臧穆同志写的“昙花”及浙江省立金华中学胡步蟾同志写的“如何进行高中生物学课外研究小组的活动”两文。他们都认为仙人掌科植物开花是很稀奇的事,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确定甘草次酸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剂处方,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甘草次酸素丸,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甘草次酸素丸进行包衣,用浆法评价微丸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采用微晶纤维素和甘草次酸,同时加入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经过充分搅拌混合,以30%的乙醇作为润湿剂,通过挤出-滚圆制得甘草次酸素丸。以尤特奇S100为膜控材料,加入适量柠檬酸三乙酯与滑石粉配制包衣液,对甘草次酸素丸进行包衣,制得甘草次酸包衣微丸。释放度实验表明甘草次酸素丸在其增重20%时,在0.1 mo L/L的盐酸溶液中不释放,在p H6.8的磷酸缓冲液条件下6 h内其释放率不到20%。而在p H7.4的磷酸缓冲液条件下2 h内释放率达到80%以上。结论:所制的甘草次酸素丸处方合理,制剂工艺简便,通过流化床包衣技术所制的甘草次酸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不释放,在小肠液中释放缓慢,在结肠液中释药良好,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蚕豆田间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生态系统为例,首先确定了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群,然后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复合生态系统起主要作用的昆虫种群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建立评价函数对复合生态系统各时期进行评分并排序,比较复合生态系统各时期复合体的大小,其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5.
江西鄱阳湖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重要栖息地, 湖中栖息着约400 头江豚。多年的观察表明, 船舶交通是鄱阳湖中江豚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为了评估船舶通行对长江江豚发声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了解船舶通行期间及其前后江豚的发声和行为特征, 作者于2007 年6 月27 日—7 月1 日在江西鄱阳湖湖口水域采用固定被动声学系统, 即安装在监测点(29°42′38″ N, 116°11′11″ E)的一套水下声学数据记录系统, 对周边通行船舶的水下噪声及江豚声纳信号脉冲事件进行了定点监测和记录, 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和统计分析。在整个监测的109h 中, 声学记录仪共记录到船舶494 艘, 江豚声纳脉冲串信号13413个。船舶出现与江豚出现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 = -0.029, N = 6550, P Z = -0.370, P> 0.05); 当有船舶经过时, 江豚的发声频次显著降低(Z = -10.050, P Z = -0.275, P> 0.05; Z = -0.119, P> 0.05); 船舶通行之前和之后, 江豚的发声频次、脉冲串持续时间、脉冲间间隔的差异性均不显著(χ2= 5.255, P> 0.05; χ2= 3.511, P> 0.05; χ2= 5.155, P>0.05); 在船舶经过时, 江豚对游动方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χ2= 0.861, P> 0.05)。基于分析结果推测, 在狭窄水域中江豚躲避船舶干扰通常采取“临时性”策略, 而非长距离逃避。由于鄱阳湖湖口水域水道相对狭窄, 尽管研究的结果表明江豚对船舶有一定的敏感反应, 但是在相对狭窄的水域中, 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难以充分表现。另外, 江豚对该水域中高密度航行船舶的噪声可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导致当遭遇船舶时, 江豚的声行为反应不十分强烈。因此, 建议有必要在不同尺度的水体中采用声学数据记录仪继续开展类似的观察,以进一步了解江豚对船舶的行为响应, 尤其是观察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及发声特征    相似文献   
36.
采用室内培养法, 比较分析了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鲜叶及凋落叶浸提得到的可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组成和化学性质差异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后, 土壤CO2瞬时排放速率在培养第1天内均显著高于对照(添加去离子水) (p < 0.05), 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1.5% (添加杉木鲜叶DOM)、12.8% (添加米槠鲜叶DOM)、61.0% (添加杉木凋落叶DOM)和113.3% (添加米槠凋落叶DOM), 但培养5天后, 分别下降到对照的24.1%、8.3%、14.6%和13.2%, 随后逐渐趋于平稳。单次添加外源DOM到土壤中, 引起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加的强度较大, 但持续时间短暂。培养31天时, 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均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p < 0.05), 而在培养59天时, 添加杉木鲜叶和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添加米槠鲜叶和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 但添加相同树种鲜叶与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结束后, 添加杉木鲜叶DOM和杉木凋落叶DOM后增加的土壤碳排放量, 分别是外源添加可溶性有机碳量的1.76倍和2.56倍, 而添加米槠鲜叶DOM和米槠凋落叶DOM后增加的土壤碳排放量只占外源添加可溶性有机碳量的22.5%和50.0%, 表明单次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对土壤总有机碳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放射性心肌损伤是纵膈及胸腔等部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而本实验拟探索曲美他嗪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X组)、曲美他嗪治疗组(T组),每组15只,其中X组、T组予以10 Gy/d,共3天。大鼠照射完毕处死后测定血清cTnI浓度,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X组与C组相比,血清cTnI浓度,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2.T组与C组相比,血清cTnI浓度,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3.T组与X组相比,血清cTnI浓度,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够通过减少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大鼠放射后心脏炎症反应,以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旋耕(RT)、深松(ST)、深翻(CT)和秸秆不还田旋耕(CK)4种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的水解酶活性、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差异;秸秆还田增加了PLFA的种类、总PLFA含量及细菌、放线菌PLFA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真菌PLFA含量,说明真菌较细菌更能适应贫瘠的环境.深松和深翻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旋耕和CK处理,两处理分别较CK处理高74.7%和53.3%,表明深松和深翻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深松和深翻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40.
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哺乳动物(主要是鲸类和鳍脚类)分布范围广、活动范围大、行为复杂,且在水下活动时间长,常规的目视观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常只能获取有限的信。信标跟踪记录(Bio-logging)具有可跟随移动和自主操作的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获取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信息。水生哺乳动物的信标跟踪记录始于20世纪60年代1,2,40年来,无论是记录技术,还是应用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2003年在日本东京国立极地研究所召开的“信标跟踪记录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gingScience)”,收到来自法、美、英、日、澳、德、意、加、南非和中国共152名与会代表的104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会议以不同研究对象分专题进行交流,共分为鲸类、鳍脚类、类、爬行类、鱼类和其他类6个专题,其中鸟类专题论文最多,其次是鱼类专题。有关水生哺乳动物的研究论文共22篇,除了4篇介绍记录技术外,其他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的应用研究,包括潜水行为、捕食策略、能量代谢、栖息地标识和发声策略研究。本文是近年来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综述,除介绍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外,还对其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此外,还重点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 iaeorientalis)信标跟踪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