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 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  相似文献   
12.
猪霍乱沙门氏菌孔城道夫变种(Salmonella cholerae-Suis var.Kunzendorf)是常见菌之一。自1885年至今多在猪、牛、羊、鸡、猴、黑熊等动物中发现。近年来我们从死亡的虎体内分离到本菌,并根据细菌学及病理学检验确定为  相似文献   
13.
递质在突触下的相互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有很多事实说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像以往所想像的以及作为神经元单位放电研究工作假设基础的那样简单。本文综述了递质在突触下相互作用的方式及某些实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壤氮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化肥的生产量又远远赶不上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生物固氮的研究已成为世界上的重点研究课题。自六十年代以后人们对固氮机理的研究日趋深入,探索根瘤菌或自生固氮菌在土壤中如何将分子态氮还原为氨。对于生物固氮中的电子传递早期的研究只限于巴氏梭菌等嫌气菌,研究认为由于丙酮酸的磷酸裂解作用提供了该菌固氮时所需的还原性电子与ATP。这种磷酸裂解作用在自生固氮菌与根瘤类菌体等好气菌中是不存在的。连二亚硫酸钠作为非生理性电子供体较为理想,但是这些好气菌的内生生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可揭示种群遗传和进化信息, 为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措施、指导恢复实践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过程不同环节中的应用, 包括: (1)正确识别保护单元, 如排除隐存种和杂交种的影响; (2)确定优先保护单元, 包括优先保护区域、优先保护物种、优先保护种群等; (3)指导迁地保护; (4)对保护工作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文章最后探讨了分子标记应用于保护的发展方向, 如开展长期的种群遗传组成监测、切实应用于保护管理实践、将基因组学等遗传信息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策略的制定等, 期望为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寻找具有血栓素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P)抑制作用的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以期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方法:本研究从公开数据库中获取了512种TP抑制剂,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ADMET预测,筛选出化合物TP84。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先前获批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相比,TP84对COX-2的亲和力更高,对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亲和力更低;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表明,模拟过程中TP84与COX-1的结合不稳定,而TP84能稳定结合COX-2,与COX-2的结合自由能是COX-1的3倍;此外,根据ADMET预测,TP84的药物化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处于类药物候选物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TP84是一种潜在的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NLR、IL-1β、TNF-α与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活性维生素D、PTH、ALP及生化指标FPG、2hPG、HbA1c、空腹C肽、BMI、血脂、血尿酸之间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NLR、IL-1β、TNF-α的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检测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活性维生素D、PTH的水平,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ALP、FPG、2hPG、HbA1c、空腹C肽、BMI、血脂、血尿酸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NLR、IL-1β、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活性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P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AL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FPG、2hPG、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BM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脂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NLR、IL-1β、TNF-α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与活性维生素D呈负相关(P<0.05),与PTH、ALP呈正相关(P<0.05),与FPG、2hPG、HbA1c、空腹C肽、BMI、血脂、血尿酸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NLR、IL-1β、TNF-α水平升高,可能与骨代谢紊乱和骨密度丢失有关,提示该类患者存在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应加强对其骨代谢和骨密度的监测和干预,以降低骨折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猪胰蛋白酶(1∶2)复合物的四方晶体的结构测定。晶体属于I422空间群,衍射分辨率为0.25nm,共确定了绿豆抑制剂56个残基的空间位置。与已报道的三方晶体结构相比,其中的抑制剂分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抑制剂-酶三元复合物在四方晶体中也处于堆积无序状态,即复合物按两种取向进行堆积:Ta∶MaMb∶Tb和Tb∶MbMa∶Ta(Ta,Tb为胰蛋白酶,Ma为抑制剂结合环Ⅰ,Mb为抑制剂结合环Ⅱ)。但四方晶体结构比三方晶体结构多测定了一个抑制剂残基Pro11的位置,同时,四方晶体中的抑制剂不存在膺β-折叠片层结构,其构象与三方晶体中的抑制剂相比有所变化。分析表明抑制剂的两个刚性的结构域之间的连接肽具有一定的柔性,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晶型。此外,绿豆抑制剂与其他Bowman-Birk抑制剂相比,分子的两个双股的反平行β-折叠片层和抑制活性位点所在的结合环的结构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Telomereistheessentialgeneticlocusattheendsofalleukaryoticchromosomes.TheywereproposedtocapchromosomespreventingtheendtoendfusionsbetweenbrokenendsandcontinualterminalDNAlossduringreplication.Theyalsohaveinfluencesonmembranechromosomeinteractionandthe…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进行改良.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200±20g.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5只,Beitz模型组(BM),改良Beitz模型组(IM)各15只.按照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模型要求制作,改良Beitz模型组左小腿外侧距膝关节1cm处做纵行切口长1.0cm,并垂直刺入肌肉达对侧皮肤.其余步骤同于Beitz模型.造模后分别测定各实验组动物的继发机械痛阈、继发热痛阈和脊髓背角Fos阳性蛋白的积分光密度(IOD),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后的动物模型也可反应出急性疼痛的演化过程,较原有模型敏感度提高.结论:改良后的Beitz模型组可以模拟急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适合对局部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