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通过RNAi技术分析明确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黑色素形成重要的N-β-丙酰多巴胺(NBAD)水解酶基因的功能。【方法】NBAD水解酶基因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分别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完整性和系统发育;通过q 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及成虫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观察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体色的影响,并测定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基因,命名为Ldtan(Gen Bank登录号:KY221866),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聚为一支。Ldtan在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腹神经索(99.36±0.95)、后肠(17.79±3.11)和表皮(9.21±0.12)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幼虫期随幼虫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最高。通过喂食2龄幼虫Ldtan的dsRNA能有效降低靶标基因的表达量,使幼虫体色变深呈一定的棕褐色,并且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通过RNAi技术干涉保幼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发现Ldtan表达量降低,而干扰蜕皮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Ldtan表达量增加。【结论】结果提示Ldtan参与了马铃薯甲虫的黑色素合成,并且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可能影响其表达。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成功地建立了分泌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Ag)a,d、r3种亚型决定簇抗体的4株杂交瘤细胞。经一系列生化、免疫学鉴定,证明4株细胞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均具有各自的亚型特异性。反复克隆培养16周,并液氮冻存8个月后复苏,抗体的效价仍稳定不变。用纯化的McAb制备RPHA诊断试剂,检测了80例有乙型肝炎自觉症  相似文献   
103.
以越冬期间库尔勒香梨花芽、树干、枝条等器官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器官形成层组织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等抗寒指标,同时监测了果园气温和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不同器官抗寒性,分析越冬期气温对新疆库尔勒香梨不同器官抗寒指标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库尔勒香梨越冬期间,不同器官同一抗寒指标和同一器官不同抗寒指标随气温、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抗寒指标均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均呈正相关关系。(2)各器官形成层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其抗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SOD、CAT活性与POD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以CAT与POD活性相关性最强。(3)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贡献率最大的是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器官抗寒性强弱顺序为花芽组织树干阴面形成层枝条形成层树干阳面形成层。研究发现,库尔勒香梨各器官形成层POD和CAT活性在越冬期间较低气温和较强烈形成层温度变化时较高,并以SOD对低温伤害和形成层温度变化最敏感;整个越冬期抗寒性强的器官表现出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较低的相对电导率;形成层温度变化与抗寒生理指标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反映机体受到的低温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4.
中华虎凤蝶栖息地、生物学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为1992~1996年期间中华虎凤蝶分布和生物学研究结果的总结。中华虎凤蝶现仅分布在我国中部秦岭山脉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栖息地多为次生林,可分为长江中下游低地类型和秦岭山脉高山类型。低地类型的寄主植物为杜衡,人为干扰严重;高山类型的寄主植物为细辛,人为干扰较轻。中华虎凤蝶幼期发生历期和存活受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其种群分布格局属典型的异质种群类型。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及寄主植物的过度人为利用是其持续生存的主要致危因素。其种群现状满足IUCN红色名录等级新标准下列条款:VULNERABLE :A1a, c, d + 2c,应定为易危物种。文中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5.
近60年来雪豹(Uncia uncia)研究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就外文1950—2010年,中文1964—2010年公开发表的雪豹生物学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从雪豹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作者、机构和关键词4个方面探讨雪豹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揭示世界各国在这一专题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分析表明:1)2008年是雪豹研究的一个旺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为年发表文献最高记录。2)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作者分别是中国、挪威、美国、印度和蒙古。3)中国在雪豹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该研究方向的2个主要科研团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研究组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4)雪豹研究热点是:保护、生态、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物、基因、栖息地、种群密度、食源等;关注的热点地区是:青藏高原、阿尔金山、阿尔泰山、横断山、塔什库尔干、珠穆朗玛峰和托木尔峰(天山)。  相似文献   
106.
基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东京城林业局和林口林业局不同林分条件下103株人工红松解析木的2977个圆盘数据,结合林业研究中常见的Kozak(1988)、Muhairwe(1999)、Lee(2003)、Kozak(2004)可变指数削度方程,构建带皮直径、心材直径、边材宽度、树皮厚度的削度方程,并对比选出最优基础模型;采用SAS软件PROC MODEL模块中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建立带皮直径、心材直径、边材宽度和树皮厚度削度方程的可加性模型系统,同时将区域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中,通过调整确定系数(Radj2)、均方根误差(RMSE)、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模型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带皮直径、心材直径、边材宽度和树皮厚度最优基础模型均为Kozak(2004);可加性模型系统在满足各分量与总量可加性的基础上,也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预估精度均达到98%以上,引入哑变量后,可加性模型系统预测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心材直径和边材宽度预测能力提升更显著;不同区域带皮直径和树皮厚度削度差异较小,而心材直径、边材宽度的削度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哑变量可加性模型系统,不但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还满足带皮直径、心材直径、边材宽度和树皮厚度之间的可加性逻辑,为人工红松心边材及树皮材积的准确估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地衣在自然界中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它在环境污染评价,药物和香料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对地衣的研究涉及地衣分类、地衣区系地理、地衣群落生态学、地衣化学、利用地衣评价环境质量以及地衣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回顾了新疆地衣研究近20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新疆地衣研究的发展历程、特点,并展望了新疆地衣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北京东灵山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生长在1951—2010年时段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干旱胁迫是限制东灵山辽东栎树木生长的最为重要的气候要素,主要体现在与夏季(7—9月)温度的负相关关系和夏季降雨(7月)的正相关关系,另外春季(5月)温度对树木生长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年表与生长季节干旱指数普遍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干旱胁迫对树木生长的限制性作用。滑动相关分析表明,年表与夏季温度负相关关系及与夏季降雨的正相关关系在近期趋于增强,这表明夏季干旱胁迫对树木生长影响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辽东栎林是北京东灵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优势群落,在暖干化气候不断发展背景下,辽东栎林生长的干旱胁迫效应将更加突出,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的生产力及固碳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在树木年轮学与气候学理论基础上,以新疆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下游河岸胡杨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对应的气象、沙尘天气日数、策勒河径流量等因子,分析了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明确干旱荒漠区胡杨生长过程中的气候限制因子,为促进胡杨生态修复及沙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1976-2018年期间,两流域的气象条件基本一致,其中年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大气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均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玉龙喀什河流域的胡杨年轮指数呈先显著上升后整体平缓变化的趋势,而策勒河流域的胡杨年轮指数从1985年开始呈较显著的上升趋势。(2)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对年均气象要素的响应显著高于玉龙喀什河流域,且策勒河流域树木年轮指数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两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对年均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响应均不显著。(3)玉龙喀什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2月份的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3、4、9、10月份的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份的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2、4月份的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玉龙喀什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秋冬季节的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1、2月份外,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月沙尘(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日数基本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流域的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胡杨生长所需水源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受气温、径流量以及修建水库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实验通过MCH-DRB3基因来探讨卡拉库尔羊的遗传多态性,为绵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CR-Clone测序方法首次对卡拉库尔羊的MHC-DRB3基因的第二外显子进行分子遗传多态性检测与分析.结果:总共检测出35种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58,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578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6.49062,简约信息多态位点数为54.卡拉库尔羊MHC-DRB3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可知含量最多的氨基酸是精氨酸(Arg),平均含量为12.9%,含量最低的氨基酸是蛋氨酸(Met),平均含量为0.018%.结论:从以上参数可以看出卡拉库尔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