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7篇
  37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石生针茅(Stipa tianschanica var.klemenzii)草原是中国荒漠草原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该文利用2010–2016年生长季的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中国石生针茅草原的生态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石生针茅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西部和乌兰察布高原,常分布在棕钙土基质的高平原上;分布区气候干旱,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较低;根据80个样地的数据统计,石生针茅草原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65种,隶属于29科85属,其中以偶见种(存在度<20%)居多,占87%,常见种和恒有种较少,存在度大于50%的物种有石生针茅、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物种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居多,分别占55%和20%;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旱生植物居多,占47%,其次为强旱生植物和中旱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亚洲中部和东古北极成分为多,分别占37%和26%;根据生活型和物种的优势度,石生针茅群系可划分为6个群丛组、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62.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其向光和背光面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引起。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同强度的蓝光单侧照射下,植物可能存在不同的向光弯曲调节机制。目前,关于向光素PHOT1介导弱蓝光引起的下胚轴弯曲研究较为详细,即PHOT1感受蓝光后,与其下游的信号蛋白NPH3、RPT2和PKS1相互作用,调控生长素运输蛋白的活性及定位,诱导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引起向光弯曲。PHOT1和PHOT2以功能冗余方式调节强蓝光引起的植物下胚轴向光弯曲,NPH3可能作为共享调节因子,引发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实现功能互补。此外,其他光受体、激素、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以及Ca2+也参与了植物向光弯曲的调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植物下胚轴向光弯曲信号组分及可能的网络关系进行总结,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阴茎阴囊转位合并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及分期手术修复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43例阴茎阴囊转位伴尿道下裂的病例资料并分析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外观情况。结果:43例患者经2期阴囊成形术后疗效满意,其中2例伴严重尿道下裂患者经分手术后达到预期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所有患者在阴茎阴囊复位后经同期或分期尿道成形术后最终均达到尿道下裂修复的标准。结论:阴茎阴囊转位合并尿道下裂应及早手术矫正治疗。分期手术方法使操作简化,阴茎阴囊复位整形效果满意,最终尿道成形术后预后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但性器官发育后易复发,术后要随访至青春期以后。  相似文献   
64.
生境类型对啮齿动物扩散和贮藏栓皮栎坚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地区,研究了次生林、灌丛、退耕地三个生境中啮齿动物对栓皮栎坚果的取食、
扩散与贮藏情况。结果表明:1)在研究地区,取食栓皮栎坚果的啮齿动物主要有大林姬鼠、社鼠和黑线姬鼠;
2)在次生林中,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搬运速率慢于在灌丛和退耕地生境中的搬运速率;3)次生林生境中,贮藏
坚果占被扩散坚果的比例高于灌丛和退耕地,而灌丛生境中被取食坚果占被扩散种子的比例高于退耕地和次生
林;4)栓皮栎坚果的中位存留时间在三个生境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在人工造林时,可通过对栓皮
栎坚果进行埋藏处理,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65.
小菜蛾羧酸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通过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抗性种群中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基因,随机挑取测序5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过blastx比较,发现所获得的大约420bp的基因片断均为羧酸酯酶基因,与双翅目昆虫蚊子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5%以上 。  相似文献   
66.
抗性库蚊酯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抗性库蚊酯酶基因,引入原核表达载体pRL439,转化大肠杆菌HB101细胞,获得表达。通过酶切、Southern杂交鉴定重组质粒。研究了重组菌酯酶的活性,重组质粒pRLB1表达的酯酶具有高酶活并能高效降解酯酶的特异性底物α乙酸萘酯(αNA)和β乙酸萘酯(βNA);经对重组菌进行细胞固定化后降解农药三氯杀虫酯(7504),反应时间短,降解效率高  相似文献   
67.
用蛋白水解酶活性电泳方法(G-PAGE)分析了大鲵卵巢,输卵管,精巢,输精管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和活性,结果表明:1)精巢和输精管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分子量)相似,活性有差异。主要的蛋白水解酶分子量为240,85,73,61,51,42,37和23kD;2)输精管的蛋白水解酶在碱性条件下活性最强,在中性条件下活性次之,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弱。精巢的蛋白水解酶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活性相似,在酸性条件下活性很弱,推测精巢蛋白水解酶活性的最适pH为中性,输精管蛋白水解酶活性的最适pH为碱性;3)卵巢和输卵管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分子量)相似,主要的蛋白水解酶分子量为73、61、51和37kD,它们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强,在中性条件下几乎无活性,推测它们活性的最适pH为酸性;4)与卵巢和输卵管相比,精巢和输精管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多,活性强,活性的最适pH高,推测这种差别可能有利于受精和发育中所需的蛋白水解酶快速灭活或活化。  相似文献   
68.
本文用亲和层析法从Calderobacteriumhydrogenophilum(极端耐热细菌)中分离得到纯的耐热蛋白质延长因子。测得其相对的分子量为51000。该蛋白质对热极其稳定,从膜过滤分析法测定EF-Tu 的活性可知,在80℃加热5 min后,原活性仅仅失去50%。Ouchterlony双向免疫扩散的结果表明,该蛋白延长因子与E.coli 延长因子有着抗原的相似性。而且该因子只含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位置在半胱氨酸81,即肽段T_(13)。Southern 杂交试验的结果显示出C.hydrogenophilum 的染色体DNA 中可能有两个基因编码同一蛋白。  相似文献   
69.
秋水仙素对草莓离体叶片再生和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栽培品种'雪蜜'(2n=8X=56)的离体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定芽再生率以及多倍体植株诱导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多倍体植株的倍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用质量体积分数0.1%、0.3%、0.5%和0.7%的秋水仙素浸泡2、4和6 d,草莓离体叶片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但随秋水仙素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再生率均显著下降.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均能产生多倍体植株,倍性为9X、10X、11X、12X、14X和16X;随秋水仙素浓度的提高,多倍体诱导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用质量体积分数0.3%秋水仙素浸泡处理4 d是最佳的草莓离体叶片诱导方法,不定芽再生率达到40.5%,多倍体诱导率为100.0%,并且诱导产生出16X的植株.  相似文献   
70.
Ilyocypris是陆相介形类的一个常见属。对其壳体外层瘤状凸起分类意义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具瘤或经常具瘤的Ilyocypris分子进行研究并初步查明其瘤状装饰分类意义的基础上,将其鉴定描述为三个种:Ilyocypris gibba,I.echinata和I.salebrosa。前者个体发育中壳瘤减少直至消失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迁的相关性表明,I.gibba的壳瘤发育程度是表型特征,区内原定的I.biplicata和I.bradyi实为I.gibba的无瘤类型。I.echinata的壳瘤也不具备分类意义。I.salebrosa则不同,其鲜明而巨大的后背瘤足以与Ilyocypris属的其它种区别开来,是稳定的种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