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1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源树突状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的感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 ,DCs)的应答反应是机体起始免疫应答的关键。因此,利用双向电泳技术(Two_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_DE)对人源树突状细胞受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 2 72 94菌株感染前后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产生差异的有4 5个蛋白质斑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表达明显上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4个明确的肽指纹图谱,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分析,确定这4个蛋白质分别为人亚砷酸诱导ATP酶I(HumanArsenite_stimulatedATPase ,hASNA_I) ,膜联蛋白IV(AnnexinIV) ,γ_肌动蛋白(γ_actin) ,热休克蛋白2 7(Heatshockprotein2 7,HSP2 7)。上述发现有助于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早期导致的树突状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变化,为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 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2.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日渐狭窄的今天,节节麦为普通小麦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节节麦的研究进展,对节节麦的遗传多样性和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节节麦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唐(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足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全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足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问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4.
胡芦巴籽中特征性香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胡芦巴籽中特征性香味成分胡芦巴内酯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及Oldershow柱浓缩胡芦巴籽中的胡芦巴内酯,气相色谱外标法定量分析胡芦巴内酯的含量,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鉴定胡芦巴内酯的结构;并测定了安徽产的胡芦巴籽中的胡芦巴内酯的含量;结果标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胡芦巴内酯,高效、准确、重现性好、分析时间适中。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的体外细胞毒性,初步探讨其用于战伤急救止血时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选用小鼠L929细胞,应用MTT法、直接接触培养法、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法、扫描电镜直接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等检测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的细胞毒性.结果: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细胞毒性为0-1级,符合我国医疗器械评价标准毒性分级标准,各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P>0.05;L929细胞与沸石直接接触生长良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在沸石表面生长良好.结论:复合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细胞相容性良好,符合我国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标准,是一种安全、高效、多功能的战伤止血剂.  相似文献   
56.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根据所得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种凶猛鱼的全长与被吃鱼种全长的迴归方程式及95%的可信限,确定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危害不同规格鱼种的范围。并通过对东湖这两种凶猛鱼种群长度的调查,提出鳙、鲢鱼种放养的合理规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全年各月的摄食强度随着水温的不同和生殖季节的来临而有所改变,根据这种情况,对于什么时间放养鱼种较为有利也进行了探讨。从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来看,它们对鳙、鲢的危害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遏制其种群发展,进行了围捕产卵群体、药物杀卵和投放棕榈皮鱼巢诱其产卵等试验。试验证明,在生殖季节当它们大量集群时进行围捕,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这两种凶猛鱼的产量和种群的长度组成都有所下降。文中附有不同长度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吞食不同鳙鱼种的范围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咪唑斯汀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确诊为急性荨麻疹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咪唑斯汀治疗,口服剂量为10毫克,每日一次.对照组则用西替利嗪治疗,口服剂量为10毫克,每日一次.观察并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的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activity score,UAS).结果:观察组患者服用咪唑斯汀后,在半小时内起效21例(41.2%),其中有效3例(5.9%);1小时内起效42例(82.3%),有效11例(21.5%);2小时内起效49例(96.1%),有效37例(72.5%).对照组患者服用西替利嗪后,半小时内起效18例(35.3%),有效2例(3.9%);1小时内起效41例(80.4%),有效10例(19.6);2小时内起效47例(92.2%),有效39例(76.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及用药两周后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用药一周之后,观察组患者的UAS评分为1.24± 1.68,对照组为1.74± 1.9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用于治疗皮肤类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2、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C-myc基因(C-myc)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肝细胞癌的患者50例,作为肝细胞癌组,另选同时段健康人群50例,作为本研究对照组。抽取两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并进行离心处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前列腺素E2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P90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myc相对表达量,并对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肝细胞癌组研究对象(P<0.05);肿瘤体积<5 cm3的患者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肿瘤体积≥5 cm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浸及浆膜的患者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未浸及浆膜的患者;低分化的患者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中、高分化的患者;Ⅰ+Ⅱ期的患者前列腺素E2水平低于Ⅲ+Ⅳ期的患者(P<0.05)。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三者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异常,而且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前列腺素E2、HSP90α、C-myc在肝细胞癌中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分析,对了解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60.
可靠的种群密度数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中国分布最广且常见的猫科动物, 但野生种群密度估算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香港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红外相机调查, 利用空间标记-重捕法估算当地豹猫的种群密度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活动节律。本次调查以网格方式布置红外相机, 在约1.5 km2的研究范围之内设置了19个相机位点, 每个位点安装2台相机以获取豹猫身体两侧花纹来进行个体识别。连续12个月调查共捕获113次有效的豹猫拍摄事件, 当中仅61次事件的照片足够清晰以进行个体识别。基于种群封闭的要求, 我们以2个月为单位将12个月的数据分为6个采样期去分析豹猫种群密度, 结果显示仅两个采样期的估算值最为准确, 分别为0.64 ± 0.31 (0.26-1.55)只/km2和0.87 ± 0.48 (0.31-2.40)只/km2, 是已知全球豹猫密度最高的地点之一。结果还发现, 雨季研究地点的豹猫并无明显的日活动节律, 在旱季则偏夜行-晨昏行性多一些, 但也有一定的日间活动; 雨季和旱季的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是首次以个体识别配以空间标记-重捕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豹猫种群密度调查的研究; 我们也提出一些关于红外相机架设方法的建议, 以提高照片个体识别的准确度并增加重捕次数, 最后提高密度估算的准确度。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豹猫适应性极强, 在活动节律上表现出极高的可塑性, 在严格保护下可以恢复健康的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