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4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3篇
  1952年   3篇
  1950年   2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正交试验优化梓醇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优选了地黄中梓醇的微波提取工艺。方法:以地黄粗提液中梓醇含量为指标,HPLC为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选取乙醇浓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C)和提取次数(D)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4,微波提取3次,每次3 min为梓醇的最佳提取工艺。结论:微波辅助提取地黄中梓醇效率高,提取完全,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2.
目的:研究FLT4(VEGFR3)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的总RNA,制备地高辛标记的FLT4RNA反义探针,WISH(整胚胎原位杂交)研究FLT4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合成FLT4基因探针,获得FLT4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FlT4在2-cell、32-cell、oblong、shield期前普遍性表达(0.75h、1.7h、3.7h、6h);24h在头部表达较多,特别是在ICM(intermediate cell mass,中间细胞群)区处有特异性表达;48h、72h在头部表达均较高表达。结论:FLT4在早期参与了血管的形成和造血的发生,在脑部和肾小管的发育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揭示TEM1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和转移的可能关系,为靶向治疗提供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6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EM1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TEM1在5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都有表达。TEM1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比癌旁组织表达高,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结论:TEM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密切相关,表明其可能是一个参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及转移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TEM1可能成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4.
目的:鉴于生长素结合蛋白(Auxin Binding Protein,ABP)能与生长素特异性结合,因而探讨研究其直接用于生长素信号转导机理和生物传感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获得拟南芥生长素结合蛋白1(Auxin bing protein 1,ABP1)的全长CDS,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成功构建pGEX4T-1-ABP1重组表达载体。经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后,将阳性质粒转化表达受体菌BL21(DE3)。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后,取样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成功表达出一个分子量约为43 kD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并利用GST亲和柱纯化方式得到了ABPl。结论:通过原核表达并经GST柱纯化后获得ABP1,为生长素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为进一步研究ABP1与生长素的信号转导机制和生长素在生物传感测定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5.
目的:阐明NDRG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2)在乳腺癌细胞中对CD24的调控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及Bcap-37中NDRG2和CD24的表达;通过腺病毒上调MCF-7细胞中NDRG2的表达,或利用siRNA下调Bcap-37细胞中NDRG2的表达,检测CD24基因和蛋白的变化。粘附实验检测改变NDRG2表达水平后对MCF-7及Bcap-37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MCF-7细胞中NDRG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Bcap-37细胞,而CD24的表达水平高于Bcap-37细胞;在MCF-7细胞中通过腺病毒载体上调NDRG2可以抑制CD24的表达并抑制其粘附能力,而在Bcap-37细胞中利用siRNA下调NDRG2的表达可以提高CD24的水平及细胞的粘附能力;结论:NDRG2通过影响CD24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心源性猝死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6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解剖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6例心源性猝死者中,冠心病21例,占心源性猝死者总数的58.33%;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猝死者3例,占心源性猝死者总数的8.33%。结论:科学系统的尸检可以明确猝死原因,为医疗纠纷鉴定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提高医疗质量,早期诊断、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减少猝死发生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7.
于永光  赵斌 《菌物系统》2008,27(2):209-216
设计在不同pH水平(4.3、5.1、5.8、6.8)下两种VA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igaspora margarita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进行单接种、混合接种及无接种对照的盆栽实验。对紫云英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根部侵染率、SDH和ALP酶活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紫云英的生长效应与VA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及两种酶活成明显相关性。土壤pH升高,单接种Glomus mosseae和混合接种的侵染率也随之升高,而单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的侵染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实验设计了特异性扩增Glomus mosseae和Gigaspora margarita的引物gml和gigl,在混合接种实验中,nested 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低pH水平下(4.3-5.1)大多数根段为Gigaspora margarita所侵染,在高pH水平下(5.8—6.8)Glomus mosseae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并没有检测到两种VA真菌存在于同一条侵染根段;对比单接种实验,在低pH水平下,Glomus mosseae显著抑制了Gigaspora margarita的侵染,而在高pH水平下Gigaspora margarita明显促进Glomus mosseae的侵染。  相似文献   
168.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转录因子,AP2/ERF这类转录因子主要参与植物的细胞周期、生长发育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由于拟南芥和油菜同属于芸薹属,具有相似的基因信息,利用油菜UniGene数据库,以拟南芥ERF转录因子保守序列为探针,通过电子克隆从一个UniGene Cluster中分离得到三个同类的AP2/ERF转录因子,从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分析、序列比对、进化树、功能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无序化特性进行了预测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油菜来源的BnaERF1、BnaERF2和BnaERF3属于AP2/ERF转录因子的B-2亚族,是亲水性蛋白,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上与AtERF1相似。蛋白质无序化分析发现,油菜BnaERF1、BnaERF2和BnaERF3无序化程度小于拟南芥AtERF1。设计引物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甘蓝型双低油菜沪油15幼苗的DNA和cDNA中扩增了上述基因,初步分析BnaERF2没有内含子,BnaERF1和BnaERF3有内含子。另外,通过EST丰度分析显示,该类转录因子的表达最高峰在种子中,其次为花,在芽、茎和分生组织中没有检测出表达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9.
Epichloe内生真菌(epichloe endophytes)是禾本科植物的共生真菌,开展其多样性研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化规律的了解以及开发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筛选了12条随机引物对24株cpichloe内生真菌进行RAPD扩增,探讨真菌种类、宿主种类、采集地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宿主为拂子茅Calamagrostia sp.、雀麦Bromus sp.、披碱草Elymus sp.、小颖羊茅Festucaparvigluma Steud.的菌株分别独立聚为一个分枝;而宿主为鹅观草Roegneria spp.的Neotyphodium属菌株聚类情况较为复杂;宿主为早熟禾Poa spp.的菌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分枝,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上结果反应了我国具有丰富的epichloe 内生真菌资源,它们和其宿主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还显示,采集于南京的拂子茅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可能发生在较久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0.
作者首先研究Epichloe yangzii植株上的人工杂交,明确了供试菌株的交配型.然后将分离自无子座鹅观草属植物的23株"Neotvphodium属"真菌孢子分别与E.yangzii的子座杂交,其中发现有21株与E yangzii(mat-1,mat-2)杂交不亲和,有2株与E yangzii(mat-1)杂交亲和.利用tubB基因片段对8株"Neotyphodium属"真菌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与E yangzii杂交亲和的2个菌株和E.yangzii聚为一枝,而其它6个菌株形成独立的分枝,进一步证实了这2个菌株足有时在宿主植物上不形成子座的Eyangzii.这说明了在宿主植物上的人工杂交是区别有时不产子座的E yangzii和Neotyphodium属真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