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41.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9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其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并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结果:1902例血清标本中,284例(14.93%)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男性和女性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患者主要分布于0~15岁年龄段,阳性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0~6岁,占21.26%(132/621)。各个季节均有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性,秋(80例)、冬(96例)两季的阳性感染率高于春(56例)、夏(52例)两季。患者100%出现发热症状,95.77%出现咳嗽。结论:石家庄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人群为未成年人,无季节性和性别差异,以发热和咳嗽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淡紫拟青霉所致皮肤及皮下感染患者1例。方法 取患者皮损标本多次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扫描电镜及DNA序列测定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患者为6个月患儿,出生12d时面部出现粟粒大暗红丘疹,脓疱,并缓慢扩大。刮取脓疱直接镜检见无色细长分支菌丝。多次培养见灰紫色羊毛状菌落生长,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无色细长分支、分隔菌丝、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生帚状支及大量柱状或分散柱状排列椭圆形、近球形小分生孢子。根据其菌落颜色及瓶梗形态等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淡紫拟青霉,其rRNA基因DNA测序分析证实其表型分类。动物实验证实该菌的致病性,组织相中胶质性损害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其对特比萘芬、酮康唑较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陛较差。结论 该病例被确定为淡紫拟青霉所致的皮肤及皮下感染,为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43.
将不同地点的土样均匀地撒在无氮培养基平板上,分离并鉴定自生固氮菌。同时采用抑菌圈法和分光光度计测透光率的方法,检测6种常用的田间农药对自生固氮菌的生长影响;还运用茚三酮显色反应检测农药对自生固氮菌固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及其不同浓度对自生固氮菌生长及固氮量的影响有所不同。为添加固氮菌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监测固氮菌含量来评估作物产量,以及田间正确使用农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在口蹄疫病毒的复制过程中,会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146S)和一定量的空衣壳(75S)。本试验研究了盐酸胍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对口蹄疫病毒146S和75S的影响,并筛选出75S产量最高的条件。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透射电镜、特异性单域抗体包被的双抗夹心ELISA等方法对75S和146S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BHK-21细胞2 h时,加入4 mmol/mL的盐酸胍,75S产量比同时间下加入盐酸胍浓度为2 mmol/mL和8 mmol/mL时得到的75S含量高两倍,约为146S的三倍。本研究为定量口蹄疫病毒75S形态的免疫学方法建立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