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提高金针菇单瓶产量为目的,以常规生产为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优化法、验证试验分析培养基装瓶量、灭菌前pH、接种量、搔菌深度、搔菌补水量对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单瓶平均产量分别在装瓶量1 000 g、灭菌前pH值 6.80、接种量35 mL、搔菌深度10 mm、搔菌补水量10 mL时达到最大值;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装瓶量、灭菌前pH和搔菌补水量是影响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关键因素;响应面优化法预测的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4.05 g、灭菌前pH值6.83、搔菌补水量11.41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73.81 g;结合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预测,将验证试验设置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0±5) g、灭菌前pH值(6.80±0.10)、搔菌补水量(11±1) mL、搔菌深度(10±2) mm、接种量(35±5)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66.36 g,比对照组提高11.63 g,与预测值接近,相对误差为1.57%,试验设计符合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对不育男性精浆生化标志物及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至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男性专科门诊就诊并进行精浆生化及精子DNA完整性检查的不育患者138例,按照有无VC分为VC不育组62例,非VC不育组76例,选取同期就诊无VC的正常生育者6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根据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将VC不育组患者分为VCⅠ度组、VCⅡ度组、VCⅢ度组。比较VC不育组、非VC不育组与正常生育组精浆生化标志物及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分析比较VC不育各亚组间精浆生化标志物及精子DFI变化情况。结果:精浆生化标志物分析:VC不育组精浆α-葡萄糖苷酶较非VC不育组及正常生育组明显减低(P<0.05),且VC不育各亚组间精浆α-葡萄糖苷酶水平依次减低,三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精浆锌、柠檬酸、果糖在VC不育组、非VC不育组与正常生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VC不育各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精子DFI分析:VC不育组精子DFI较正常生育组升高(P<0.05),非VC不育组精子DFI较正常生育组升高(P<0.05),VC不育组精子DFI较非VC不育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VC不育各亚组间精子DFI逐渐升高,三组间两两比较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C的发生与进展程度与精子DFI及精浆α-葡萄糖苷酶水平异常具有相关性,其二者可作为评价VC的有效指标,并为VC的分度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双组分系统Rcs感受外界环境变化,并调控细菌的适应性及生存等。本文探讨Rcs双组分系统传感器激酶Rcs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相关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rcs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互补质粒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野生株、基因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凝集沉淀能力、致病力及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rcsC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的生长速度,然而,缺失RcsC导致APEC的运动能力升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和凝集能力增强。凝集试验结果显示rcsC基因有助于APEC的凝集沉降。细胞黏附入侵结果表明,rcsC在APEC侵袭DF-1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对黏附能力无影响。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能显著降低APEC的毒力。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株中ompA、aatA、fyuA和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而fimC和tsh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RcsC参与调控APEC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凝集沉降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74.
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是放线菌中一个年轻的分类单元。早在1996年Normand曾提出过地嗜皮菌科,但一直未能得到公认;直到2006年,Normand综合了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和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等3个属的共同特征,全面概括了地嗜皮菌科的典型特征,终于使地嗜皮菌科被正式编入放线菌的一个科。到目前为止,地嗜皮菌科涵盖了地嗜皮菌属、芽生球菌属和贫养杆菌属等3个属共25个有效描述种。地嗜皮菌科菌株被视为极端环境的先锋生物之一,在抗逆机制研究、沙漠治理、环境修复等方面初现优势。本文就地嗜皮菌科的建立、分类学特征、科内各属的研究现状、以及它们在生态学与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5.
林宏镖  徐颖  李迎  陈贤璟  王琪  林超琴 《蛇志》2021,(2):150-153
目的 探讨经阴道高位骶韧带悬吊术(HUS)联合自体组织修补手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经阴道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为主的自体组织修补手术治疗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指标并评价手术安全性,并于术后第3、6、12个月采用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  相似文献   
76.
疫苗是一种用于有效预防或治疗多种疾病的生物制品,是遏制新型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手段.与传统疫苗相比,基于纳米材料与技术制成的纳米疫苗,具有抗原装载效率高、靶向性好、毒性低、稳定性高、给药方式多样等显著优势.近10年来,纳米疫苗的研究与日俱增,具有应用潜力的纳米疫苗与材料不断涌现.根据纳米疫苗所添加抗原及其预防疾病的不同可将...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齿痛消炎灵颗粒联合牙周激光对牙周炎的应用效果及对口气和舌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到2023年7月收治的80例牙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与口服齿痛消炎灵颗粒,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牙周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其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相关牙周健康指标,口气感官值(OS)、口腔挥发硫化物(VSCs)相关口气指标以及舌苔厚度(Tt)、舌苔面积(Ta)相关舌苔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AL、PD、BI、PLI水平对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OS、VSCs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t、T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齿痛消炎灵颗粒联合牙周激光治疗牙周炎效果较好,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程度,减少舌苔情况,改善口气情况。  相似文献   
78.
木论喀斯特林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斯特林区分布有2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5种,三级保护10种,未划等级的8种。本文对它们分布的自然环境、资源现状特点和区系特征进行了较详尽分析,初步探讨了本区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程度及其致濒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系列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9.
魔芋甘露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陕西花魔芋块茎中分离所得的魔芋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分子组成。经葡聚糖凝胶G-75柱层析为一组均一性多糖,气相色谱检测由甘露糖,葡萄糖组成,其克分子比Man;Glu=1.78:1,平均分子量为11×10^-5。  相似文献   
80.
药用植物灯笼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药用植物灯笼草(Clinopvdium polycephalum)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乌索酸(ursolic acid,Ⅰ),其余4个分别鉴定为:异樱花素(isosakuranetin.Ⅱ),香蜂草甙(didymin,Ⅲ),6'-十六碳酸酯基-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甙(6’-Palmityl-α-spinasteryl-3-O-β-D-glucoside,Ⅳ a)和十八碳酸酯基-α-波甾醇-3-O-β-D-葡萄糖甙(6’-stearyl-α-spinasteryl-3-O-β-D-glucoside,Ⅳ b)。上述化合物在该植物中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