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斯幸峰  丁平 《生物多样性》2014,22(6):819-79
<正>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古田山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西部,位于118°03'49.7"–118°11'12.2"E,29°10'19.4"–29°17'41.4"N,总面积为8,107ha。古田山保护区分布着典型的以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主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地带性植被,保存有年龄较大的典型常绿阔叶林及大量的珍稀特有生物种类(于明坚等,2001)。古田山保护区亦是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全国两个  相似文献   
32.
园林鸟类群落的岛屿性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岛屿群落由于受岛屿栖息地特征结构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特殊的格局。通过对杭州市园林鸟类群落的研究,分析了园林鸟类群落的物种数、组成和多度与园林岛屿性状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园林鸟类群落存在如下与园林的岛屿性状有关的格局:(1)在物种数方面,在相同的取样面积下,园林的物种数随园林面积的增大而减少;(2 )在群落组成上,园林鸟类群落呈现出不完全的嵌套格局,分布于物种数较少的园林中的物种多数也分布在物种数较多的园林中;(3)在物种多度方面,园林鸟类的总密度随面积的增大而减少,园林鸟类多度的均匀度随着面积的增大而提高。群落的岛屿性格局反映了栖息地的岛屿化对群落的影响,总称之为群落的岛屿效应。通过比较全年、繁殖季节、越冬季节和迁徙季节群落岛屿性格局的显著性,分析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岛屿效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对非稳定的群落也可导致显著岛屿效应  相似文献   
33.
白颈长尾雉春季扩散活动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彭岩波  丁平 《动物学研究》2005,26(4):373-378
2002年10月-2003年6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6月,采用无线电遥测、GPS技术、SAW模型和样方法,对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颈长尾雉在春季均存在持续约为16—23d的扩散活动,其扩散直线距离在1.5~2.1km。②扩散过程中白颈长尾雉对其运动路线存在选择性,在其扩散进入和未进入区域之间,草本盖度、乔木种数、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灌木数量和草本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距水源距离、坡度、乔木数量、乔木枝下高和草本种数存在显著差异。③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坡度和灌木数量等与障碍有关的因子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扩散活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4.
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平  姜仕仁 《动物学研究》2005,26(5):453-459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白头鹎在杭州市区至少有8种微地理鸣声方言,每个微 地理鸣声方言都有一典型鸣句;它们在听觉上、波形结构、音节组成、音节频谱特征等方面均不相同。有的一 路之隔的相邻微地理鸣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区域出现鸣声混合现象;有的个体还具有“多语”功 能。白头鹎鸣声产生微地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鸟类个体的扩散和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人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5.
中国鸟类生态学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平 《动物学杂志》2002,37(3):71-78
中国鸟类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至 5 0年代末的萌芽期 ;60年代初至 70年代末的成长期 ;80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期。 1 990年以来 ,繁殖是我国鸟类生态学的最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数量比例占 2 3 5 3 % ;行为、栖息地、群落和迁徙等方面的研究有明显增长 ;鸟类食性研究的关注程度下降。本文对繁殖、行为、栖息地、种群和群落内容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中国鸟类生态学研究与发展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以杭州市的园林鸟类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与面积,人为干扰,内部结构和周围景观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检验。在杭州市各园林中共观察到82种鸟类。园林单次调查的鸟类物种数(S)与园林全年总物种数(Sy)与园林面积(A)的最佳回归拟合方程分别为;S= 2.7432A^0.3846,Sy=10.6574A^0.3669。杭州市园林鸟类群落物种-面积关系的成因不支持平衡假说,随机取样假说,栖息地多样性假说和干扰假说,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取样面积效应(排除了取样面积效应之后,小园林具有更高的物种密度),栖息地结构的多样性(其中树种多样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干扰因素,物种因素和研究尺度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7.
姜仕仁  丁平 《动物学研究》2003,24(2):132-136
对杭州春季(3-5月)5种庭园常见鸟的晨鸣做定点和定个体录音,然后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处理录音。结果表明:同域鸟类的晨鸣有一定的时序;乌鸫最早鸣叫,而大山雀、白头鹎和鹊鸲的始鸣时序有月间变化。5种鸟晨鸣的主频集中在2.4-4.1kHz;除了鹊鸲和麻雀无差异外,其余均有极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群落内种间频域竞争提供了部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8.
探索了用差热扫描曲线分析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在不同状态下的自由水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在降温过程中以时间为主轴的时域差热扫描曲线能够清楚地显示叶片降温过程中样品的结冰温度、放热峰高度和峰下积分面积与组织含水量的关系,而以温度为主轴的温域差热扫描曲线具有更大的峰下积分面积,在测定样品中的自由水含量时有更高的灵敏度。结冰麻栎叶片在升温过程中的温域差热分析曲线显示,组织内自由水与束缚水的分界点为(-8.23±0.21)MPa,接近2 mol/kg NaCl溶液的渗透势(-8.71 MPa)。死亡麻栎叶片的结冰放热峰显示出均一溶液的结冰特征,即快速结冰升温和快速降温形成尖锐的峰形和高峰值(活叶片峰高的1.91倍),而活叶片的的结冰放热过程则有明显的受细胞膜系统阻碍和迟滞的特征,出现较低的峰值和缓慢的散热峰。研究结果表明,差热分析不仅能够获得植物组织的结冰-融冰过程的自由水相变参数,也能够定量分析植物组织的自由水含量。  相似文献   
39.
有性生殖对栗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栗疫病菌8个不同子囊壳的子囊孢子后代和无性生殖的对照群体各23个菌株进行了群体结构的比较。从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4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73条,多态性检测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子囊壳和无性生殖群体中的基因多样性,64.27%由群体内部引起,只有35.73%的多样性由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引起。各子囊壳群体间存在的基因流动很小(Nm=0.8994)。有性群体和无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89,基因流动值为3.4212,说明子囊壳群体和无性生殖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栗疫病菌子囊孢子后代在自然界的传播对自然界的病菌的多样性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区系与群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田山地区鸟类共计90种,隶属于13目28科,小黑领噪鹛、刍颊噪鹛和黑眉苇莺等3种为浙江省新记录。优势种18种,春夏季鸟类群体密度为60.05只/小时,秋冬季为27.27只/小时。该地区的鸟类群落可分为农田村落、阔叶林和混交林及针叶林和竹林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