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简要概述农药的概念、环保型农药的主要特点、农药的主要生产和设计途径以及农药在粮食增产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定量结构一生物降解性能关系(QSBR)能够定量预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能,可作为一种预测有机物降解过程和性能的模型。本文提出将其应用于环保型农药的设计和筛选中,从而减少由于农药生物降解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其价格的不断攀升,世界上许多化学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重大的战略转向,用生物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用生物技术路线代替化学技术路线进行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的生产。一种新生代生物能源——生物丁醇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1950年代初,由于大规模石化工业尚未发展起来,就有过用乙醇生产乙烯的企业。  相似文献   
15.
'GLL-1'为'禾荔'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质晚熟芽变新种质。为探讨'GLL-1'果实成熟期延迟的遗传基础,该研究以'禾荔'和'GLL-1'为实验材料,克隆花色素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LcUFGT,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分析,同时通过qRT-PCR对LcUFGT基因在果实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进行研究,分析LcUFGT的表达对突变体果实发育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LcUFGT基因ORF长1 359 bp,编码453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0.16 kD。(2)序列比对发现所编码蛋白与'禾荔'等荔枝品种高度保守,在蛋白的C端具有PSPG盒。(3)在果实发育成熟进程中,'禾荔'和'GLL-1'果皮逐渐退绿转红,两者LcUFGT基因的表达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然而,'禾荔'LcUF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后56 d显著增加,突变体'GLL-1'LcUF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后67 d显著增加,LcUFGT基因在突变体'GLL-1'中显著上升表达的时间比'禾荔'延迟,且与果实发育延迟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LcUFGT基因在荔枝果皮着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果实着色的关键基因之一,突变体'GLL-1'中的延迟表达是引起突变体晚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省的民勤绿洲为例,选择土壤水分最为亏缺的7月,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包不同迎风面,以及绿洲和荒漠交错地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白刺沙包而言,其上层和深层土壤水分是迎风坡大于背风坡,中间层次(40~80 cm)则刚好相反。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上,灌丛沙包与沙丘间低地水分变化有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丘间地水分含量大于灌丛沙包,但在距离绿洲406 m处,二者均出现一个土壤水分的最低值。在丘间地表层,水分变化是距离绿洲愈近,土壤含水量愈高;而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量相对较少使其增长受限;沙生柽柳种群年龄结构呈"铃"型曲线,虽然表现出类似稳定型种群特征,但由于幼龄植株数量很小,中龄级的植株数量比例较大,种群存在衰退威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呈反转"S"型曲线,中、大龄级植株数量保证了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幼龄级数量较大,使种群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3个典型种群各自年龄结构特征使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甘肃省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为例,对其绿洲外围与荒漠交错地带的植被和植被关系密切的灌丛沙包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态交错带边缘效应的存在,植被盖度的变化呈现绿洲附近与交错带外围靠近流沙的地方较低,而位于流沙和绿洲之间的部分相应较高,植被盖度较高的部位主要集中于自流动沙丘至绿洲外600m处,而非紧靠近绿洲、这与地下水自沙漠向绿洲方向运移有关,在绿洲外缘300~600m的范围内植被盖度出现下降,原因可能与绿洲荒漠交错带界外区的形成有关,说明研究区绿洲0~600m范围即是该区域绿洲界外区的存在区域,灌丛沙包上的裸沙率以绿洲界外区为最大,大量沙包裸露,可致沙子的活动性增强,因此该地带是对绿洲土地造成沙质荒漠化的最大流沙来源。  相似文献   
20.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