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2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71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方康  徐国策  李鹏  王斌  陈新  马天文  魏全  马凌 《生态学报》2023,43(13):5571-5580
沉积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氮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场所,而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和功能多样性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基于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阐明了大理河流域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强度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流域上游到流域下游,沉积物中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逐渐降低,与上游相比,支流、中游、下游沉积物中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分别降低了13.4%、30.5%、30.7%。(2)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上游 > 支流 > 中游 > 下游,常见物种优势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下游 > 支流 > 中游 > 上游。(3)与微生物代谢活动相关性较高碳源为糖类,其次是氨基酸类,聚合物类、羧酸类、胺类、酚酸类与微生物代谢活动相关性较低。(4)沉积物中全氮、氨氮、硝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流域沉积物中合适的碳、氮水平对维持河流水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普遍推广临床诊断酶学检测方法,大力提高广大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工作效率,我们在研制成 BC-1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础上,又研制了 ZS-1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后者在微量流动吸收池、吸样泵、微机软件、光学部件、仪器外形结构和工艺等方面都有改进,更符合实际使用需要。由于改进了焊接与抛光技术,提高了微量流动吸收池内表面的光洁度,大大减少了高低值样品间的交叉污染;由于改进了光栅单色器的消除杂散光及二级光谱的装置,降低了仪器的杂散光,使酶动力学法常用的340nm 波长的杂散光减少到1/10,提高了仪器的测量精度,扩大了线性  相似文献   
993.
994.
利用毛地黄苷从菠菜叶绿体类囊体膜制备了PSⅡ颗粒,氧化还原差示光谱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其具备PSⅡ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从水氧化到质醌还原的酶活性。从大豆磷脂用超声法制备了脂质体。从鼠肝线粒体分离了嵴膜。将制备的PSⅡ颗粒预组装于脂质体,然后将此预组装物(PSⅡ—PL)再与嵴膜组合,此膜系于光下获得了相当量的ATP合成,证明了融合膜中PSⅡ电子传递可推动嵴膜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机构合成ATP。  相似文献   
995.
对Phytophthora和Peronophythora所属12个种29株菌在液氮中保存5年零8个月至6年零3个月后检测证明有68.9%的菌种存活下来。但有些种未能存活,这些种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XH30),P.drechsleri(ATCC15428),P.erythroseptica(ATCC36302)与Peronophythora litchii(ATCC 34595)。即使存活的菌种也不一定每个保存的菌株与菌块都存活。说明在液氮中也有存活力下降的现象。除菌种本身耐深冻贮藏特性不同外,贮藏前菌种培养的旺盛程度明显影响存活。对一些菌的致病性测定证明长期保存后致病力维持不变。液氮保藏不失为保持菌种长期不变的良好方法,只是要严格按要求掌握,并对菌的耐冻力先行了解。  相似文献   
996.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营养状态、肠道菌群、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5%)高于对照组(80.95%)(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咳嗽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HGB、ALB、P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较对照组高,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较对照组降低,CD3+、CD4+、CD4+/CD8+较对照组高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sVCAM-1、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促使症状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是1991年11月6—13日横滨第11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IHWC)协作科研中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南北汉族样本HLAⅠ、Ⅱ、Ⅲ类抗原多态性分析的联合报告。聚类分析表明,苗、布依与南方汉族聚类,蒙、满、回、藏与北方汉族集群,提示中华民族包含南北两大群体。维吾尔族非常疏远地共聚于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起源的HLA抗原基因频率(A3、B8等)由西向东又由北向南递减。东南亚蒙古人种起源的HLA抗原基因频率(B46等)由南向北递减。HLA抗原基因频率的这种梯度分布反映我们祖先自远古史前时期以来的不断迁移和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讨论了中华民族包含南北两大群体这一事实对于中华民族起源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8.
【背景】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肠道致病菌,可以感染人畜并引发食物中毒、伤寒等疾病。近年来因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沙门氏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肠道沙门氏菌致病的关键在于与宿主细胞接触后可以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向宿主细胞内注射效应蛋白,进而调控宿主细胞囊泡运输和免疫应答等生理活动,以方便其高效侵染宿主细胞。T3SS是一类由超过20种蛋白质组成、高度复杂的跨膜分子机器,是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运输系统和毒力系统。在不同病原菌中,其结构与功能非常保守。位于T3SS核心跨膜区的SctV家族蛋白是T3SS中最保守的组分之一,参与T3SS能量供应和效应蛋白的分泌过程,SctV蛋白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失活后会导致鼠伤寒沙门氏菌丧失对宿主的入侵能力。【目的】以沙门氏菌SctV家族蛋白为靶点,尝试通过虚拟筛选技术筛选与SctV胞内区相互作用的抗感染类T3SS抑制剂。【方法】结合体外相互作用分析、细菌生长曲线实验、细菌分泌实验和细胞侵染实验等对候选分子进行抑制效果的...  相似文献   
999.
莲子叶细胞中变形质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质体(amoeboid plastid)是一类形状不规则的原质体(proplastid),在切面上多呈变形虫状、有哑铃形、马蹄形和环形等,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的细胞中。关于变形质体的作用及其进一步发展趋势,至今看法仍不一致;在暗环境条件下,变形质体的发育途径目前尚无详细报道。为此,我们在莲子萌发前后,对处于暗环境下子叶细胞中变形质体的形态和发育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00.
氮(N)、磷(P)、钾(K)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探明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物候期动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养分限制、资源吸收利用及生物量分配等生理生态过程。该研究以滇西北地区大田栽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藜麦根、茎、叶片和穗N、P、K含量及其计量比在生长显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之间的差异,及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藜麦根、茎、叶片、穗N含量分别为9.28、12.22、33.68、31.28 mg·g–1, P含量为2.64、3.71、4.98、5.68 mg·g–1, K含量为25.63、43.80、74.08、56.73mg·g–1, N:P为4.66、4.20、7.37、5.70, N:K为0.39、0.31、0.46、0.62, K:P为13.77、14.31、16.82、9.79。(2)藜麦根、茎、穗N、P、K含量及叶片N、P含量均随物候期的推移显著下降,体现出明显的物候期稀释效应。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