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鉴于基因的异常表达在CRC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多基因预后风险预测模型以对CRC患者的生存结果进行分层和预测。在3个独立的转录组数据集中鉴定人类CRC肿瘤组织样本和正常结直肠组织样本之间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基于219个重叠的DE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出31个具有预后价值的基因;采用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一个由13个基因组成的预后模型,其预后预测效果通过KM(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时间依赖性ROC分析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基于该模型的风险评分可以作为CRC患者生存结局[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 special survival,DSS)]的独立预测因子。功能分析表明,该模型与CRC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化疗反应密切相关。此外,... 相似文献
3.
4.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相似文献
5.
7.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初步调查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标本鉴定的结果,总结了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名录,共计3亚科23属39种,其中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白壳粗腹摇蚊Conchapelopia pallidula (Meigen)、黄纹提尼曼摇蚊Thienemanniella flaviscutella (Tokunaga)和黄三叉粗腹摇蚊Trissopelopia flavida Kieffer.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带来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也打破了原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平衡,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系统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类型、特征,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过程和河道系统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认为城市河道系统受到的干扰主要体现在结构固结化、形态规整化和功能简单化3方面;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过程可归纳为3方面:物质交换通道的阻隔、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和河道生态水文过程的失衡。指出河道系统的生态修复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1)道法自然原则;2)功能引导原则;3)时空尺度分异原则;4)生态循环与平衡原则;5)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6)综合效益最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道系统生态修复的时空尺度和生态修复的方法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骨稳态是基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骨科代谢性疾病的进程至关重要。随着细胞生物分子工程的发展,肠道菌群或外泌体的研究已成为预防或治疗骨代谢相关性疾病的热点,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骨代谢及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研究颇多。目前在肠道菌群和外泌体协同作用对疾病的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以及对于骨代谢相关性疾病机制的探索方面更是较为有限。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肠道菌群与外泌体存在相关性,并且此二者在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该文就肠道菌群、外泌体及其协同作用对骨稳态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探究藁本内酯衍生物(LIGc)对IL-1β(10 ng/mL)诱导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的作用及机制。将大鼠软骨细胞分为Control组、IL-1β组及LIGc高、中、低剂量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组均采用IL-1β诱导建立软骨细胞炎症模型, LIGc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0.4、0.2、0.1μmol/mL的LIGc干预24 h。CCK-8检测LIGc对大鼠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 RTq PCR检测COX-2、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不同浓度LIGc对大鼠软骨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 IL-1β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 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OX-2、HMGB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 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