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参悬浮培养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和活力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楠  刘俊  张馨宇  董娟娥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10):1612-1621
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FDA染色和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装载对制备得到的原生质体的活力和功能进行了检测。丹参悬浮培养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为:悬浮培养细胞酶解的适宜酶液组合为纤维素酶1.5%、果胶酶0.3%和离析酶0.5%;适宜的甘露醇浓度为0.4 mol/L;酶解时间为12 h;在600 r/min转速下离心5 min收集,纯化得到原生质体,其产量为1.1×106/g FW,FDA检测显示其活力为95%以上,荧光探针Fluo-3/AM可成功装载到原生质体中。  相似文献   
2.
迷迭香酸(RA)是丹参中一种重要的酚酸类次生代谢物。为探讨水杨酸(SA)诱导子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中RA的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酶的影响,考察了SA诱导子和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的竞争性抑制剂(AOPP)对RA合成积累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TAT活性的影响。发现在培养的第6天用浓度为6.25 mg/L的SA处理后,PAL活性在诱导后4 h出现高峰,为对照组水平的124%;RA的积累量在诱导后8 h出现峰值(5.914±0.296)mg/g。用浓度为0.1μmol/L的AOPP处理,6 h后AOPP对TAT活性影响较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明显抑制了PAL活性(为对照组水平的44%),且在PAL活性明显降低的同时RA的积累量显著减少(4.709±0.204)mg/g。进一步用0.1μmol/L AOPP和6.25 mg/L SA共处理,AOPP对PAL的抑制作用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且RA的积累量较AOPP单独处理的高。表明SA可以诱导丹参悬浮培养细胞中RA积累量的增加,且在RA合成过程中PAL的限速作用比TAT明显。  相似文献   
3.
4种鼠尾草属植物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脂溶性成分在根、茎、叶中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图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有差异,根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周皮,茎、叶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表皮.丹参和白花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鼠尾草和药用鼠尾草根中仅含丹参酮ⅡA,不含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茎、叶中的脂溶性成分不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脂溶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随品种和引种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一结果明确了脂溶性成分在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确切分布,为准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剥皮处理对杜仲树干生长及叶片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不同剥皮量(50%、75%和100%)处理后116 d内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树干地径和树干直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剥皮处理后,杜仲叶片的SOD、CAT和POD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不同酶活性的峰值随剥皮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其中剥皮量为100%的杜仲叶片3种酶活性的峰值最高;在116 d的生长期内,杜仲叶片3种酶的活性均在剥皮后14 d内达到最高值,在实验末期接近对照水平;不同剥皮量对杜仲树干的地径和直径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75%和50%的剥皮量对树干地径和树干直径生长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说明,剥皮处理对杜仲植株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但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这种伤害能得到修复;在实际生产中对杜仲树干采用75%剥皮量,可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保护杜仲资源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生长状况和某些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长于沟谷、阴坡、阳坡和峁顶的杜仲成活率分别为89.56%、81.26%、73.79%和64.44%,差异显著(P<0.05).随生长时间的延长,杜仲新生枝和地径生长总体上呈现平缓增加-急剧增加-平缓增加的"S"型变化曲线,生长在沟谷和阴坡的植株新生枝长度和地径生长量显著高于峁顶和阳坡栽植的植株(P<0.05),其中沟谷中杜仲的平均新生枝长度和平均地径最大.在生长期内,杜仲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水分饱和亏(WSD)总体呈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沟谷和阴坡中杜仲叶片的RWC较高、WSD较低,而在阳坡和峁顶上杜仲叶片的RWC较低、WSD较高.杜仲叶片的SOD和CAT活性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再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沟谷和阴坡的植株叶片SOD和CAT活性均高于生长在阳坡和峁顶的植株且差异显著.结果显示,立地条件对杜仲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有较大影响,土壤水分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在沟谷和阴坡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杜仲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和较强的适应性,沟谷和阴坡是陕北黄土丘陵区杜仲造林的较佳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甲基紫精(MV)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体内抗氧化防护系统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MV为诱导剂, 以敌草隆(DCMU)为抑制剂, 考察了MV与DCMU处理后丹参悬浮培养细胞中H2O2、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防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和同工酶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MV处理显著提高了丹参培养细胞内H2O2、丙二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 MV处理使CAT、POD活性增强, 谱带颜色更亮, 条带增加。DCMU处理显著抑制了MV诱导的H2O2、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增加, 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和同工酶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 MV可诱导丹参培养细胞叶绿体产生H2O2, H2O2激活了丹参培养细胞抗氧化防护系统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杜仲雄花中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雄株不同花期雄花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对杜仲雄花次生代谢的生理基础及不同花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雄花在不同花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有差异.总黄酮含量在花蕾期最高(4.010%),始花期最低(2.422%),从盛花期到末花期逐渐上升;桃叶珊瑚苷和绿原酸含量均在花蕾期最高(分别为2.351%和1.075%),盛花期最低(分别为1.463%和0.503%),至末花期含量上升;京尼平苷酸含量在始花期最低(0.217%),从盛花期开始逐渐升高,至末花期高达1.403%;次生代谢产物总量也以花蕾期为最高(7.420%).杜仲雄花的花蕾期和盛花期是兼顾质量和产量的最佳采摘期.  相似文献   
8.
丹参品质与主导气候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倩  梁宗锁  董娟娥  付亮亮  蒋传中 《生态学报》2010,30(10):2569-2575
气候因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有重要影响,为科学选择人工种植基地,需要明确影响丹参品质的主导气候因子。研究了丹参在商洛6个不同地区的生长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地区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均达到药典要求,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年日照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丹参根系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无霜期与年极高温度是影响丹参素含量的主导因子;7月份均温、年均温度、年极高温度是影响丹参酮IIA含量的主导因子;年日照、无霜期是影响丹酚酸B含量的主导因子。以上几个指标可以作为选择丹参适生基地的参考指标,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保证中成药生产原料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董娟娥  梁宗锁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979-1983
针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规律研究中经常出现结论不相一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作者的研究实践和对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采收分析样品时忽视了地域、立地、个体、品系、年龄、采样部位、采样时期、样品贮存时间等差异因素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干扰。特别是对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认识不足。但是,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差异性.是植物遗传学(基因型杂合)、生态学(环境差异)特性所引起的,是客观存在。如果在采样过程中忽视了上述因素,测试样品来源(采样)不在同一水平,其测试数据的分析比较就失去了一致性、可比性的前提条件,即使植物次乍代谢物含量测试方法精确一致,其结论也不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在进行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规律研究时.排除上述干扰因素的样品来源(采样)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区域松蓝根、叶(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靛蓝、靛玉红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产地)的板蓝根和大青叶中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板蓝根、大青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总含量以陕西汉阴为最高(16.27 mg·kg-1),其次为宁夏隆德(15.67 mg·kg-1)、安徽亳州(14.90 mg·kg-1)和安徽临泉(14.23 mg·kg-1),黑龙江佳木斯最低(13.97 mg·kg-1 );大青叶中有效成分总含量以陕西汉阴为最高(698.32 mg·kg-1),其次为宁夏隆德(683.68 mg·kg-1)、安徽亳州(680.11 mg·kg-1)和安徽临泉(654.19 mg·kg-1),黑龙江佳木斯最低(642.73 mg·kg-1);各产地大青叶HPLC图谱有所差异,不仅表现在指标性成分的峰面积所占比例不同,其成分的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产品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等因素可以认为,菘蓝地道产区仍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