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灾变承受能力低,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Meta分析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得到如下结果:本区域土壤动物隶属于5门15纲31类;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6.0×10~3—1.9×10~4m~(-2);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喀斯特石漠化显著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和类群数量。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类群数量较为丰富,个体密度较低但可能被低估。在今后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中,应注重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物群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调控土壤生态过程重要的生物驱动因子。探明向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深刻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评价土壤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包括生物炭原料、制备温度、施用量的差异对土壤动物群落造成的直接影响,及以生物介导(改变植物生理特性、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非生物介导(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土壤动物群落造成的间接影响。低量生物炭添加下(生物炭与土壤质量比<5%),对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活动起促进作用,若施炭量过高(>10%),则会产生毒害;土壤动物的行为活动也会影响生物炭的稳定性。未来应该加强长期田间定位、时空变异性、多学科交融和分析预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探讨三江平原外源氮素输入对泥炭沼泽有壳变形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看,低氮浓度(6 g N·m-2)输入增加了有壳变形虫的生物量,而高浓度(>12 g N·m-2)的外源氮输入则降低其生物量;在属级水平上,外源氮输入提高了法帽虫属的生物量,降低了鳞壳虫属的生物量;而匣壳虫属的生物量只在低氮输入下显著增加.在物种水平上,氮输入降低了长圆鳞壳虫的生物量,而网匣壳虫和顶足法帽虫的生物量只在低氮浓度下显著增加.表明泥炭沼泽有壳变形虫对外源氮增加的响应具有物种间特异性,有壳变形虫是一类有效的湿地环境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严重干扰下,该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壤动物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至关重要的生物驱动因子,在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防控该地区生态退化中有着重要意义。该区土壤动物类群组成丰富,具有明显的表聚性;随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动物类群数有减少的趋势;生境越复杂、扰动越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越高;不同海拔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当前,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存在分类水平不高、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较少、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响应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来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应在生物指示作用、生态服务功能、微生态调控与作用机制及对当今热点环境问题的响应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