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gioarrestin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利用DNA重组法构建了angioarrestin C端 hFD cDNA 和麦芽糖结合蛋白(MBP)重组原核表达质粒 pMAL-C2-hFD.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经0.3 mmol/LIPTG 在37℃条件下诱导表达4h,SDS-PAGE 检测,融合蛋白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20%.Western印迹证实,目的蛋白N端带有MBP标签.取表达上清纯化、透析、浓缩并冻干,以此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此多抗可以与pET 22b(+)表达系统获得的 hFD重组蛋白发生良好的抗原抗体反应,ELISA检测多抗效价达1∶10240.实验证明:通过基因重组可获得angioarrestin C端hF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蛋白,且该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以此为抗原制备的抗angioarrestin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angioarrestin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
酰基转移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酰基转移酶(acyltransferase)是一个多功能蛋白质大家族,在机体内组蛋白酰基转移酶、N-乙酰转移酶、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对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与疾病发生都密切相关,研究其功能与机制对于疾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是腹泻性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毒素。OA很容易在贝类(主要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和鱼类体内累积,一旦被人类食用,将导致消化道中毒从而引起胃肠道症状。许多研究表明,OA可以诱导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和促癌作用。随着有关OA中毒的报道数量的增加,这种毒素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所以研究该毒素的作用机制及毒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大田软海绵酸的遗传毒性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毒素来源于有毒海洋生物,是一类具有高活性的特殊代谢成分。独特新颖的化学结构造就了其对生物体特殊的损伤机制和剧烈的毒性效应。目前,海洋生物毒素损伤机制的研究特别是靶向离子通道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探索海洋生物毒素的损伤机制十分必要,既有助于防治海洋毒素中毒,又有望将其转化为新型“海洋药物”。本文综述了目前已有报道的海洋生物毒素对生物的损伤机制,包括直接影响细胞膜各类离子通道活性、干扰胞内蛋白磷酸化过程、扰乱线粒体功能、诱发炎症免疫反应,甚至造成细胞死亡等,为后续深入研究海洋生物毒素的其他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贝类产品中海洋毒素的检测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岩沙海葵毒素(PLTX)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天然海洋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具毒性的非蛋白质物质之一.岩沙海葵毒素在可食用海洋生物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亟需开发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和定量方法.本文对岩沙海葵毒素的检测方法及目前进展进行综述,详细叙述了岩...  相似文献   
6.
昆嵛林蛙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Lu et Li2002)是新近在山东文登昆嵛山发现的蛙科(Ranidae)蛙属(Rana)林蛙群(Wlld-frogs)的一新种。我们在23.7-26.0℃的条件下,观察了其胚后发育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该蛙胚后发育可划分为19期,历时约49d。唇齿式多为Ⅰ:1-1/Ⅲ、少数Ⅰ:1-1/Ⅱ:1-1,为昆嵛林蛙这一新种的确立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Macrolactins是近年来从Actinomadura sp.和Bacillus sp.等海洋来源的微生物中分离的一群24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生物学活性.本室从东海海泥中分离到一株海洋细菌X-2,可产生多种Macrolactins.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一套针对I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synthase,PKS)基因中酮缩合酶(ketosynthase,KS)片段的简并引物,使用PCR方法直接克隆到了X-2基因组中的一段长约645 bp的Ⅰ型KS基因片段,提交GenBank获登录号EF486351,并以之为探针筛选X-2的fosmid基因组文库,得到了3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的序列经同源性分析和功能预测,初步证实获得了该菌中负责生物合成Macrolactin的部分Ⅰ型PKS基因簇的功能序列.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土壤和海水中Ⅰ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的多样性和差异,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一套针对PKS基因中酮缩合酶(ketosynthase,KS)片段的简并引物,使用PCR方法直接克隆东海洋山港沿岸土壤和海水DNA样本中的KS片段,去除重复序列后,共获得了23条不同的KS片段(长度为630 bp~690 bp),提交GenBank皆获登录号,其中19条来自土壤(DQ640993,DQ640997、DQ641926、DQ641927、DQ673137~DQ673151),4条来自海水(DQ673151,EF554859~EF554861),由核苷酸序列推断出的氨基酸序列保守,与GenBank中已知KS基因片段的相似度在45%到85%之间,种系发生分析表明,其中14条KS片段(来源于海水的KS片段皆在其中)应来源于典型的KS群,而剩余9条则来源于杂合的PKSmRPS(Non-ribosomalpeptide synthetase.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群.另外,几条KS基因特征明显,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酶切位点(PLGLWA)为连接臂,采用重组PCR技术获得血管形成抑制素(vasostatin,V)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T)的融合蛋白质编码序列,将该融合编码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中,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分别得到MBP-VT和MBP-TV融合蛋白,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初步纯化的融合蛋白MBP-VT在体外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实验中显示了明显的活性,而MBP-TV的作用不明显;体外酶切实验和培养肿瘤细胞上清酶切融合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证实融合蛋白MBP-VT皆能被正确酶切.上述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VT,该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抗肿瘤活性,并可在肿瘤高表达的MMP作用下裂解为V和T.  相似文献   
10.
缺氧是实体瘤生长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和肿瘤的发展、侵润、转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胰腺癌组织中也存在缺氧现象。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中的一种转录因子,它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HIF-1α是HIF-1的活性部分,其表达与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凋亡抑制、多药耐药、生长转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缺氧状态下,间质细胞与胰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癌细胞的侵袭力。现就HIF-1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