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准确获取最佳取样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测量精度.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2个林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运用传统法和自助法研究在90%精度下评估土壤养分含量的最佳取样量.结果表明: 2个林型中土壤pH值和C/N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常绿阔叶林土壤全C、全N等全量土壤指标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而速效指标差异不显著;2个林型中所有土壤指标的评估误差均随取样量的增加呈现出先急剧曲线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均值也由剧烈波动转向平稳,并且过多的取样并不能有效提高均值测定精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率、全C、全N、NO3--N、全K、全Ca、全Mg的取样量都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杉木林土壤NH4+-N的取样量显著大于阔叶林,而其他指标二者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林型各个指标间取样量差异更加明显,NH4+-N、NO3--N等速效指标的取样量显著大于全C、全N等全量指标.因此,建议在土壤调查或监测过程中充分考虑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最佳取样量必须依据于取样的目的和土壤指标的变异信息.  相似文献   
2.
13年败血症的致病菌变迁和耐药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阐明败血症多得耐药菌分布。方法 对我院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13年住院的1705例经血培养阳性证实的败血症进行致病菌分布与年代比较、耐药性分析。结果 发现以金葡萄为主的G^+菌占49.55%、大肠杆菌为主的G菌占49.06%、L型菌0.93%、真菌0.44%,复数菌4.51%。葡萄球菌725(40.00%)占首位,有上升趋势;不动杆菌、克雷伯菌、嗜麦芽黄单胞菌等崛起并增多;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3.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谱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前临床上分离G^-细菌的药敏状况和耐药机制及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方法 主要使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1999年3月-2000年3月全院住院病人的尿、痰、腹水、脓液、创面、前列腺液、血液等培养呈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G^-菌1152株包括27个菌属80个菌种,觉细菌是大肠埃希菌(16.1%)、铜绿假单胞菌(6.5%)、肺炎克雷伯菌(5.3%)等。G^-杆菌(除不动杆菌外)对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率已降到(3.0%-76.1%)、对亚胺培南(80.7%-92%)、头孢哌酮/舒巴坦(58.8%-100%)、阿米卡星(41.4%-93.2%)、环丙沙星(30.5%-67.3%)较敏感;对第三代头孢霉素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高达35.0%-36.9%,大肠5埃希菌达21.8%-23%。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诱导酶(IB),铜绿假单胸菌高达51%-60.9%,弗劳地枸橼酸菌达4.5%-63.6%,阴沟肠杆菌达8.7%-35.3%。结论 目前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ESBLs和IB0G^-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单用或第三代浆孢霉素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或氟喹酮类,第三代头孢霉素除非药敏提示否则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4.
5.
6.
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即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的产生情况。方法:建立一种简易快速地检测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K-B药敏试验法:首先选择5种药敏纸片:IMP、FOX、FEP、CTX、CD03,依据纸片的抑菌环直径综合判断分析。怀疑产AmpC酶的菌株,用OBs抑制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果:使用该法分别检测产AmpC酶、ESBLs的4株标准株和多重耐药的70株铜绿假单胞菌和30株阴沟肠杆菌,结果各种标准株检测无误。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的有40株,产ESBLs的有1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是5株,还有9株细菌两类酶检测均阴性,原因待分析。同时利用此试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诱导阳性率为42/70(60%)和阴沟肠杆菌的诱导阳性率为16/30(53.3%)。结论:此法简易快速,能较好地鉴别产ESBLs或和AmpC酶株,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7.
塑料大棚内栽培的芹菜(Apium gravelens)于“立心期“喷BR(0.01ppm),GA_3(25ppm)于叶面,对照喷清水,以最高叶测株高,随机取样10株为一组,重复三次测平均重量。收获前定株定叶位离地表10cm处取叶柄鲜样测定各种指标的结果表明:1.芹菜经BR与GA_3处理后,其鲜重与叶长度都比对照高些,而GA_3促进作用大一点;2.经BR与GA_3处理的芹菜叶柄总糖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而GA_3减少量多些;3.经BR与GA_3处理后,“空梗类型”的两个芹菜品种Vc含量均减少;而“实梗类型”的两个品种却都提高,BR处理的比GA_3提高含量多些;4.BR处理后,叶柄的叶绿素含量略微提高,而GA_3处理的则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