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8篇
  免费   1668篇
  国内免费   7015篇
  21901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838篇
  2021年   809篇
  2020年   781篇
  2019年   855篇
  2018年   623篇
  2017年   612篇
  2016年   613篇
  2015年   830篇
  2014年   1066篇
  2013年   983篇
  2012年   1428篇
  2011年   1287篇
  2010年   1025篇
  2009年   1103篇
  2008年   1205篇
  2007年   1193篇
  2006年   1091篇
  2005年   889篇
  2004年   678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295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9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松辽盆地阿尔必期微体浮游植物新属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该文描述了松辽盆地中白垩世阿尔必期泉头组三段的微体浮游植物化石1新属7新种,隶属于微咸水沟鞭藻类2属5新种(含4新亚种),淡水绿藻1属1种和疑源类1新属1新种。并对沟鞭藻 Ngktericysta Bint,1986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4.
1 前言 从外地引进寄蝇或人工助长当地寄蝇种类防治农林害虫,是有效的生防手段之一,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King等(1981)在路易斯安娜州蔗田中人工大量释放螟利索寄蝇(Lixophaga diatraeae)成虫防治第1代小蔗杆草螟(Diatraea saccharalis),不同地区的寄生率分别达到4.1、8.7和35.7%;由于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奇痣窄径茧蜂(Agathis stigmatera)的自然寄生率也相应提高,很好地控制了蔗田害虫的发生。在寄蝇的田间释放技术方面,国外还没有详细的报道。在我国,利用寄蝇防治害虫的工作也是刚刚起步,很多具体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诱发小脑皮层电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杰  陈培熹 《生理学报》1989,41(6):529-535
当弱刺激只引起隐神经A类纤维传入时,小脑皮层出现A-CEP,由潜伏期为11.8±3.5ms的早成分和312.1±17.5ms的晚成分组成;当强刺激同时引起A类和C类纤维传入时,出现AC-CEP类似A-CEP;用极化电流选择性阻断A类纤维传导后,只让C类纤维传入时,出现潜伏期为134.2±18.4ms的C-CEP。在Ⅵ小叶蚓部原裂附近C-CEP以正波为主,幅值最大,并在深层位相倒转。C-CEP的潜伏期较长,频率响应较低,幅值较小,随C类纤维传入量而变化,且对镇痛剂较敏感。结果表明C-CEP是由单纯C类纤维传入引起的,在小脑皮层内产生,是小脑皮层对慢痛信息传入的反应。提示C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皮层,引起诱发电位。当A和C类纤维同时传入时,C-CEP不出现,可能是被A类纤维传入所抑制。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宁安盆地穆棱组及其孢粉型组合新发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黑龙江宁安盆地是一个具有油气勘探远景的中小型盆地,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新发现了一套相当于邻区穆棱组的地层,孢粉化石十分丰富,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对两口石油探井生物地层的研究,建立了该舅地新的地层层序,并对穆棱组的时代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引发人类的李斯特菌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菌易感染孕妇,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的侵袭性李斯特菌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此,建立有效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体内外模型,解析和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经胎盘感染机制,是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母婴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可用于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母婴感染的体内外胎盘模型,总结和讨论了各类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着重分析了体外三维胎盘屏障模型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解析该菌经胎盘感染的途径、发病机制提供支持,并为预防和控制母婴李斯特菌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Land use induced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China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Using the data compiled from China's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and an improved method of soil carbon bulk density, we have estimated the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ue to land use, and compa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cultivated soils and noncultivated soils in Chin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 57% of the cultivated soil subgroups ( ~ 31% of the total soil surface)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carbon loss, ranging from 40% to 10% relative to their noncultivated counterparts. The most significant carbon loss is observed for the non‐irrigated soils (dry farmland) within a semiarid/semihumid belt from northeastern to southwestern China, with the maximum loss occurring in northeast China. On the contrary, SOC has increased in the paddy and irrigated soils in northwest China. No significant change is observed for forest soils in southern China, grassland and desert soils in northwest China, as well as irrigated soils in eastern China. The SOC storage and density under noncultivated conditions in China are estimated to ~ 77.4 Pg (1015 g) and ~ 8.8 kg C 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a SOC storage of ~ 70.3 Pg and an average SOC density of ~ 8.0 kg C m?2 under the present‐day conditions. This suggests a loss of ~ 7.1 Pg SOC and a decrease of ~ 0.8 kg C m?2 SOC density due to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in which the loss in organic horizons has contributed to ~ 77%. This total loss of SOC in China induced by land use represents ~ 9.5% of the world's SOC decrease. This amount is equivalent to ~ 3.5 ppmv of the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 Since ~ 78% of the currently cultivated soils in China have been degraded to a low/medium productivitie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SOC loss, an improved land management,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ed and paddy land uses, would have a considerable potential in restoring the SOC storage. Assuming a restoration of ~ 50% of the lost SOC during the next 20–50 years, the soils in China would absorb ~ 3.5 Pg of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