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3篇
  17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杭州双睾虫(Diplorchis hangzhouensis)生活史各阶段(自由生活的钩毛蚴、蝌蚪鳃上的后期幼虫、沼蛙膀胱内的成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讨论了幼虫发育至成虫过程中这些结构演变的意义,并与其它单殖吸虫的体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的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能在多种宿主卵中产卵寄生,并且还具有在人工物体上产卵的习性。Holloway早在1912年即观察到秋葵植物汁滴干燥结膜后,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企图在其表面产卵。Salt(1935)观察到赤眼蜂有企图将产卵器插入玻璃珠,水银滴,植物种子等表面的行为。Hagen等(1965)试制人工蜡卵饲喂草蛉幼虫时,偶然发现赤眼蜂可以产卵在这种蜡卵内。近年来,Rajendram和Hagen(1974)曾用上述蜡卵引诱赤眼蜂产卵于盐水或氨基酸溶液内。总之,赤眼蜂可在不少的非天然的宿主或物体上产卵,并且所报道产过卵的物体都是球形的。Salt(1937)认为决定赤眼蜂产卵的因素是化学感觉,夜蛾中促使赤眼蜂产卵的物质是22—25碳的直链烷烃成分。但影响产卵行为的各种因素尚缺乏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索有瑞  李天才 《兽类学报》2003,23(1):89-91,38
铅、镉、砷、汞、锑和铋等元素是人与动物生命活动非必需且有害的微量元素[1] 。哺乳类动物体内的这些微量元素主要由食物链传递所产生[2 ,3] 。本文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骨骼中非必需微量元素砷、锑、汞、铋、铅、镉的分布、种间含量差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小哺乳动物的营养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 ,5] 等提供基础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预处理1994年 5~ 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相似文献   
4.
接近性效应是一种决策失利后的情绪体验受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的接近程度影响的现象.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技术, 运用抽奖赌博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这一效应. 行为评定结果表明, 被试在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很接近时更可能体验到后悔情绪, 且体验强度较高, 在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相差较远时更可能体验到失望情绪, 且体验强度较低. 脑电结果显示, 接近性主效应在P300上表现显著, 同时, 与接近性的中、远水平条件相比, 近水平条件诱发一个新异晚正成分(LPC). 决策失利后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接近程度不仅影响决策后情绪的性质, 而且调节情绪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的柠条锦鸡儿籽油对3种(每种15株)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32~512μg/mL、64~1024μg/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籽油作用的皮肤癣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柠条锦鸡儿籽油主要是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人参(Panax ginseng)栽培面积, 解决人参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研究了人参皂苷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超高效液相(UPLC)色谱法, 测定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不同产区人参样品中3种人参皂苷(Rg1、Re和Rb1)的含量, 并基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平台, 获得采样区域10个生态因子(包括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海拔、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7月最高气温、7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等)数据;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6个人参基地进行因子得分评价, 得分最高的是吉林和辽宁的人参基地, 故将吉林和辽宁的人参基地作为人参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最佳区域; 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3种人参皂苷成分与上述10个生态因子间的回归方程并获取其相应的权重, 结果发现多个温度因子与人参皂苷含量呈强负相关关系, 说明热量因子对人参皂苷活性成分的累积起主要作用, 而水分因子、地理因子和光照因子与人参皂苷含量呈弱相关关系; 以因子得分最高的吉林和辽宁人参基地为基点区域, 分别对3种人参皂苷进行单成分生态适宜性区划以及综合区划, 得知3种人参皂苷成分积累的最佳区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脉, 而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只有少量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运用Pringle法阻断、半肝血流阻断(HVC)后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6,Pringle法阻断)和B组(n=47,HVC),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内毒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ALT、AST、TBIL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dD-乳酸、内毒素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与Pringle法阻断相比,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手术中运用HVC,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损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冗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了黄土高原中部典型区——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Holdridge潜在蒸发方法计算出了泾河流域的气候干燥度指数,构建了遥感植被指数与气候干燥度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反衍出了泾河流域潜在植被指数,提出以该指数为基础的植被冗亏格局的评价新方法。通过该评价方法发现,在泾河流域西北部的大部分子流域的植被冗亏指数小于-0.2,植被亏缺较为严重;在自然环境较差的流域北部,植被冗亏指数介于-0.20到-0.10之间,植被亏缺较轻;而流域东南部山区的大部分子流域的植被冗亏指数介于-0.10到0.10之间,植被亏缺最轻。从植被冗亏的时间尺度上分析,植被亏缺主要发生在植被生长旺盛的6~9月份,其中农田植被亏缺最大,冗亏指数在7月份可达到-0.51;稀疏草原植被亏缺较小,其冗亏指数最小值在-0.18左右;森林植被的冗亏指数接近于0。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遗传性骨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相关的mi RNA,并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遗传性骨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首先应用mirwalk和《国际遗传性骨病分类标准》分析遗传性骨病的致病基因,根据筛选出来的致病基因利用mirwalk的10个预测mirna搜索引擎功能,搜索致病基因的相关mi RNA,并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分析mirna的靶向致病基因;再应用Cytoscape软件分析致病基因和相关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本研究中与遗传性骨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成骨不全类基因COL1A1、COL1A2等;第二类为骨密度降低类基因如ACVR1、ALX1等;第三类为骨密度增加类基因如CASR、DMTF1等;第四类为通过作用骨干参与骨密度增加的基因如TGFBR1、MYCN等。其中与成骨不全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26b、hsa-miR-19、hsa-miR-200c;与骨密度降低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38、hsa-miR-505;与骨密度增加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96a、hsa-miR-200b、hsa-miR-19b。结论:mirna可通过调控遗传性骨病致病基因在其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提示上述mirna可能是成为遗传性骨病产前筛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富勒烯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0年代初以来,富勒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初步研究表明在抗艾滋病毒、酶活性抑制、切割DNA、光动力学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此类化合物在生化、医学、药物学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