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4篇 |
免费 | 277篇 |
国内免费 | 1433篇 |
专业分类
40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55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221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953年 | 4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β-内啡肽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0例无疼痛主诉的患者电针前后侧脑室脑脊液中B-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B-EPIS)的含量,其中6例用弹簧棒测定了痛阈和耐痛阈。结果表明,每 ml 脑脊液中β-EPIS 的含量比针前增加126.7 fmol/ml(P<0.02),病人的痛阈比针前升高29.5%,耐痛阈升高28.1%(P<0.05)。β-EPIS 含量的增加量与痛阈、耐痛阈的升高值呈直线相关,r_1=0.776,r_2=0.741(P<0.05)。表明电针能促使脑内释放β-内啡肽,释放增加的β-内啡肽参与镇痛作用,这可能是电针镇痛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兴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是分子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中表达了抗八肽(DYKDDDDK, FLAG)标签抗体,并对其进行纯化与鉴定。通过多次免疫小鼠获得高效价抗FLAG抗体并测出其编码序列,然后亚克隆至植物DNA病毒表达载体,最后通过农杆菌介导转染烟草叶片。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转染后2−9 d抗体的表达情况:3 d后FLAG抗体开始在烟草叶片中表达,5 d后表达量达到峰值,每千克鲜叶估计可表达66 mg FLAG抗体。抗体经过分离纯化后浓缩为1 mg/mL,按1:10 000稀释仍可识别1 ng/mL的抗原,表明植物生产的FLAG抗体具有高亲和力。植物生物反应器可用于生产高亲和力抗体,并具有简易、成本低和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将其效应蛋白直接注射至宿主细胞中操纵宿主,介导毒力的发挥,并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免疫逃逸策略,成功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入侵上皮细胞,使胞内囊泡酸化,在与溶酶体融合之前逃逸到细胞质中,并且限制活性氧的产生,促进其在胞内生存。副溶血性弧菌可以诱导自噬,抑制NLRC4炎症小体介导的caspase-1的激活,还可以通过抑制TAK1激酶,阻止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干扰免疫系统激活,借助多种手段共同协作从而达到免疫逃逸。本文系统总结了副溶血性弧菌现已研究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对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药物靶向位点的选择及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乙醇酸氧化酶(Go)是植物光呼吸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可以催化乙醇酸生产乙醛酸。从新鲜菠菜叶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获得编码GO基因的cDNA片断。通过基因重组将GO基因克隆到载体pA0815中,构建了胞内表达载体pA0815/GO,重组质粒经电转整合至甲醇营养酵母GS115染色体。在混合碳源为10g/L山梨醇和0.5g/L甲醇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GO酶活达到474IU/g(DCW)。利用该重组毕赤酵母作为催化剂生产乙醛酸,结果表明:在乙醇酸浓度为0.25mol/L,重组酵母湿菌体为10dL,黄素单核苷酸(FMN)浓度为0.01mmol/L,pH8.0,20℃,反应18h后乙醛酸的产率达到51.8%。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的一个VA菌根真菌新种:三红盾巨孢囊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中条山区发现一个盾巨孢囊霉属新种,其孢子无色透明,但球茎状连孢菌丝、芽盾及发芽菌丝均呈明显的红棕色,故命名为三红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trirubiginopa X.L. Pan & G. Y.Zhang 近似种 S. gilmorei Walker & Sanders(1986)和S scutata Walker & Diederichs(1989),在许多方面均不同于此新种。标本藏于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为控制CO2浓度(700、400 μmol·mol-1)和氮素水平(120 kg N·hm-2),研究了CO2浓度增加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北界(辽宁庄河)栓皮栎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使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和氮含量有减小的趋势,暗呼吸速率较对照降低63.3%,可溶性糖增加2.6%.氮沉降对栓皮栎叶片的形态和光合色素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N含量增加而K含量降低,N/K值增加26.7%.CO2和N交互作用对幼苗叶形态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分别是对照的1.4倍和2.6倍,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降低65.9%和50.0%.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均对栓皮栎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导致栓皮栎分布界线北移. 相似文献
7.
8.
健脾化瘀中药提高胞嘧啶脱氨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中药提高胞嘧啶脱氨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方法: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CD/TK导人293细胞,收集病毒上清转染人肝癌细胞BEL7402,MTT法测定BEL7402细胞存活率。裸鼠人肝癌模型转染CD/TK双自杀基因后,给予5-FC500mg/kg,GCV 100mg/kg腹腔注射,同时予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灌胃。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给予前体药物5-FC和GCV后,CD/TK转染细胞被杀死。并表现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转染细胞比例达到10%即表现出较强的杀伤作用(P<0.01)。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具有提高旁观者效应作用,1.67ml/kg和2.5ml/kg960复方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转染基因组应用5-FC和GCV治疗后,裸鼠肝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抑瘤率39.42%,单用中药组抑瘤率18.04%,中药与CD/TK 5-FC/GCV联合运用组,较单纯CD/5-FC/HSV-tk/GCV对裸鼠肿瘤模型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抑瘤率55.10%。结伦:腺病毒介导CD/TK自杀基因可有效地杀死人肝癌BEL7402细胞,健脾化瘀中药960复方具有显著提高CD/TK双自杀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的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坚宣)史庆华)潘淑娟)张锡然)单祥年)余龙)ZHANG Jian-Xuan)SHI Qing-Hua)PAN Shu-Juan)ZHANG Xi-Ran)SHAN Xiang-Nian)YU Long) 《遗传》1999,21(1):11-15
21三体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约95%患儿的超数21号染色体来源于母亲,且随母龄增加患儿出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首次运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B法)对不同年龄女性体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其21号染色体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也随之增加,但21号染色体丢失无年龄效应, 且21号染色体不分离频率远高于其丢失。该结果表明,女性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与生殖细胞同样存在年龄效应。
Abstract Trisomy 21 is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desease in human. More than 90% is derived from mother. With the advancing of mother's age, the frequency of trisomy 21 is increasing. We det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chromosome 21 missegregation and age in cytokinesis-blocked female lymphocytes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chromosome 21 specfic prob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age effect also exists in female somatic cells as in gamets.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