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1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684篇 |
专业分类
19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mmary Studies of the diel feeding patterns of the planktivorous fish, Xenomelaniris venezuelae, in Lake Valencia, Venezuela,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he fish is primarily a diurnal feeder, it consumes substantial numbers of Chaoborus larvae and pupae at night. A number of fish species are known which feed on plankton at night, but these fish are filter feeders and their diets largely consist of relatively small, nonevasive prey. Chaoborus, however, is large and agile. Predation by Xenomelaniris in the dark was also studied experimentally. Captured fish were placed in completely darkened aquaria with zooplankton from Lake Valencia. After several hours the plankton was removed and examined for evidence of feeding. The fish were found to consume Chaoborus pupae and fourth instar larvae but not other types of prey. The mode of feeding by Xenomelaniris in the dark is unknown. 相似文献
2.
提取淀粉酶链霉菌SM33基因组DNA,用Hind III部分酶解后回收40 kb~60 kb大小的高分子量DNA,与质粒载体pIndigoBAC536连接,电击转化EPI300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共挑取了5 184个白色克隆.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0个克隆,酶切检测平均插入片段约为50 kb,覆盖了32.4倍基因组.并且插入片段均具有9~15个Not I酶切位点,符合链霉菌基因组特征.通过对BAC文库的筛选,获得苹果酸脱氢酶基因(mdh)的保守序列,与已知的链霉菌mdh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淀粉酶链霉菌BAC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对基因克隆、基因组物理图谱、次级代谢途径、新抗生素的发现以及工业用酶的应用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细胞质膜在罗非鱼和叉尾斗鱼低温驯化过程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指标,比如死亡温度、累计温度处理时间和存活率曲线,检测并比较了吉富罗非鱼和叉尾斗鱼的低温耐受能力,然后系统地检测了在两种鱼中,低温对一系列与细胞膜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包括细胞膜流动性、内吞作用和膜蛋白Na+, K+ -ATPase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叉尾斗鱼比吉富罗非鱼有着明显优良的耐寒力。两种鱼内与细胞膜相关的生理指标都对温度敏感,但是具体的敏感程度却在耐寒种(叉尾斗鱼)和不耐寒种(吉富罗非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每个物种内部,与细胞膜相关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一致的。所有这些种间差异性和种内一致性都使得细胞膜流动性在物种耐寒过程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结果揭示细胞质膜,尤其是质膜流动性可能在这两种鱼对低温适应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双探针原位杂交揭示稻属BB、cc 和EE基因组之间的分化
李常宝1 张大明1* 葛颂1 卢宝荣2 洪德元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急性血液碱化前、后空气吸入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在血液碱化后吸入纯氧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5名在碱化血液后呼吸纯氧CPET,在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换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对CPET期间的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数据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呼吸反应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基本一致。CPET期间,各运动状态下的每分通气量均与对照组相似(P>0.05);仅静息每分通气量较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高(P<0.05),而其它状态和恢复2min时均相近(P>0.05)。潮气量仅峰值运动时较对照和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低(P<0.05);而运动过程和恢复2min时的潮气量均相近(P>0.05)。呼吸频率在各个时间与血液碱化前后CPET均无差异(P>0.05)。在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各个时期的PaO2和Sa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明显提高(P<0.001,P<0.05)。血红蛋白浓度虽然较急性血液碱化前后均低,但仅较血液碱化前显著降低(P<0.05),比血液碱化后差异不显著(P>0.05) ; 开始时的PaC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降低(P<0.05),无氧阈时相近(P>0.05),但到峰值及恢复2 min时明显增高(P<0.05);pH仅较对照增高(P<0.05),但与碱化血液空气试验时无差异;乳酸水平较对照略高,但仅在热身和恢复期有差异(P<0.05)。纯氧提高了两人无氧阈和三人峰值运动的功率和时间。结论: 虽然血液碱化给予纯氧, CPET呼吸反应与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模式相似,表明运动中呼吸反应主要取决于代谢变化,而非动脉血气平均值高低。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于2011年5月分别采集鄱阳湖围垦92、48a和38a的水稻田,退田还湖25a的退耕地以及自然湿地共5个样地的表层土壤,利用Biolog-ECO板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单一碳源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定,并结合群落指数和主成分分析(PCA)对培养72 h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31种碳源的能力较强,来自不同围垦年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能力均较弱;且随围垦时间的增长,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呈降低的趋势。自然湿地、退耕地与围垦92、38a样地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围垦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物质的影响最为明显。结果提示,围垦改变了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退田还湖有助于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将在动物细胞凋亡研究中应用的Hoechst-PI双重荧光染色法与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更加完善的、能同时鉴别和研究悬浮培养的植物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新方法——Hoechst-PI-SDH三重染色法(H-P-S法)。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无需对细胞进行去壁、固定及切片等其它方法所必需的步骤,在荧光显微镜下可鉴别活细胞、死细胞及凋亡细胞,并可同时观测细胞凋亡的全部过程。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克服了因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引起的对死、活细胞判断的困难,可在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