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566篇
  167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养分循环规律.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和5种地形部位(阴/阳沟坡、阴/阳梁峁坡、峁顶)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研究植被和地形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沟坡位置和阴坡高于其他坡位和阳坡.植被类型的变化对两个土层(0~10、10~2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坡向对表层(0~1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强于坡位,而在10~20 cm土层,坡位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影响更显著.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C∶N、C∶P、N∶P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C∶P,坡向和坡位仅影响土壤C∶P和N∶P,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影响土壤C∶N的主要因素.同时,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大于地形因子.标准化主轴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具有内稳性,特别在草原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具有更加严格的约束比例.在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或许可以作为判断养分限制的另一个有力工具,若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与植物叶片N∶P配合使用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加精确地判断黄土丘陵区的土壤养分限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化学合成链球菌蛋白G的C3D基因片段,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蛋白G(proteinG)的C3[1]片段进行PCR扩增,拼接形成含有两个和三个重复C3片段的重组链球菌蛋白G,C3片段间以链接区D连接,即形成C3DC3和C3DC3DC3的形式,进而克隆到质粒pET21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表达的蛋白经过DEAE - Sepharose和IgG- Sepharose纯化,得到纯化的重组蛋白.采用非竞争性酶免疫法对重组蛋白与不同来源IgG的结合常数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两种重组链球菌蛋白G均可有效地与小鼠、兔及山羊等多种不同来源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些实验结果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本质及其形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沙化土地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土地沙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受风沙作用影响,土壤中细粒物质逐渐减少,颗粒组成变粗;表层消失,最终被流沙所取代,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降低,生产力不断下降;现代土壤形成过程以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研究区土地沙化可划分为:风沙侵蚀为主、风沙蚀积平衡、风沙沉积为主和土壤形成发育4个阶段;沙化土地的类型有:肥力衰退质地粗化、表层剥蚀、片沙覆盖、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等5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解袋法对日本亚高山针叶林的针叶(Abies veitchii Lindl,and A.mariesi Mast.)和阔叶(Betula ermanii Cham.and B.corylifolia Regal.et Maxim.)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分解初期的两种凋落物的养分以及分解后期凋落物剩余重量差异很大,但两种凋落物养分浓度在分解后期(30个月以后)趋于一致。这种趋同现象在不同养分中有不同的趋同机制。氮元素浓度升高到分解后期浓度差变小,这种现象是由于分解菌的固持作用及受木质素的束缚所致;钾和镁在分解初期浓度急剧下降,进而浓度差变小,是由于淋溶作用所致。在分解过程中这些元素非常容易被淋溶掉,直到和土壤中的浓度达到一致为止。钙是结构元素,它的行踪和有机物组分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解后期有机组分木质化和腐殖质化进而浓度趋同,所以钙的浓度也相应趋同。  相似文献   
5.
SEPALLATA3: the 'glue' for MADS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complex 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Plant MADS box protei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 plethora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order to regulate specific sets of target genes, MADS box proteins dimerize and are thought to assemble into multimeric complexes. In this study a large-scale yeast three-hybrid screen is utilize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higher-order complex 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Arabidopsis MADS box family. SEPALLATA3 (SEP3) has been shown to mediate complex formation and, therefore,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is factor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6.
中国洞穴甲壳动物多样性及其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洞穴环境的研究现状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态特征,初步探讨了中国洞穴甲壳动物的形成过程、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性。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已记录的洞穴甲壳动物(主要指十足目虾类和端足目钩虾类)共有33种,分别隶属6科10属,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省等喀斯特洞穴密集地区。洞穴甲壳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洞穴的黑暗带,食物匮乏,水温恒定,CO2浓度过高,且O2浓度相对较少的环境中,其在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生理及行为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与地表甲壳动物不同的适应性特征。如:眼缺失、体无色、触角和附肢显著增长、新陈代谢减慢、代谢率小,昼夜节律降低,不能调节体温,生活步调放慢,寿命长,发育周期长等。  相似文献   
7.
外来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因其促淤造陆和消浪护堤作用显著而被许多国家引种,如今却在侵入地快速蔓延并呈现爆发趋势,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被认为是研究生物入侵生态学和遗传学的模式植物。从种群的入侵力、生态系统可入侵性和入侵通道3个方面探讨互花米草的爆发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遗传分化和基因渗入能力是互花米草爆发的遗传基础,对逆境的高抗性和强竞争力是其快速扩张的保障,而高繁殖系数是互花米草爆发的源泉。我国互花米草种群的早期扩散人为影响超过了自然过程,快速扩张呈现出点源扩散和多点爆发的特点,从而为其种群控制带来困难,同时种子的跳跃式和连续式扩散在互花米草种群维持、更新和爆发中有重要作用,强有力的克隆生长能力也为互花米草种群的连续扩张提供了保障。现阶段要完全控制和根除互花米草是不实际的,但在及时预测预警的基础上,应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采取有序控制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策略,仍可望妥善解决互花米草入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富含巯基的植物II型金属硫蛋白(MT)对植物抵抗重金属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可能机制是金属硫蛋白可能猝灭重金属引起的氧化胁迫。利用转MT-II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来对比研究MT在胁迫过程中通过清除氧自由基,特别是H2O2而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转基因型拟南芥能有效维持体内氧化—还原势,减少MDA的产生,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引起的伤害,提高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基于WMD3 (Web MicroRNA Designer 3) 软件平台的amiRNA (artificial microRNA)分子自动设计方法及其离体合成策略。应用网络在线设计时,只需输入目的基因靶序列相关信息后便可获得候选amiRNA。根据选定的最佳amiRNA,可得到四条含有amiRNA以及载体中miRNA 两侧序列的寡聚核苷酸序列。重叠延伸PCR合成策略可以以这四条序列以及根据质粒模板设计的A、B两段序列作为引物,扩增出目标amiRNA。同样尿嘧啶切除的策略也可合成amiRNA,但这些引物序列需做适当调整变动。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基于特异引物退火的amiRNA合成策略,该策略可保证amiRNA分子能够一步PCR合成,合成后的amiRNA表达盒可通过合适的限制性位点被克隆至目的载体中的相应位点。可以预见,这种amiRNA分子设计的科学性与合成策略的精确性将会使amiRNAi技术在生物基因功能分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