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7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7篇 |
1974年 | 7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7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D W Hanlon L M Márquez-Maga?a P B Carpenter M J Chamberlin G W Ordal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2,267(17):12055-12060
A Bacillus subtilis open reading frame (ORF) encoding a predicted polypeptide of 156 amino acids was sub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polypeptide was found to be homologous to CheW of Escherichia coli, sharing 28.6% amino acid identity. The ORF was verified by using a bacteriophage T7 expression system in E. coli. The gene was inactivated by insertion of a nonpolor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cassette in its N-terminal region. In the absence of chemoeffectors, the mutant displayed a smooth swimming bias, with some tumbling. The CheW- mutant was defective on swarm plates but was complemented by a plasmid that expressed wild type CheW. Addition of attractant or repellent to the CheW- mutant resulted in transient smooth swimming or tumbling, respectively. However, capillary assays revealed that chemotaxis was substantially impaired in the mutant strain. 相似文献
3.
4.
Molecular analysis of cDNA coding for ZP3, a sperm binding protein of the mouse zona pellucida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M J Ringuette M E Chamberlin A W Baur D A Sobieski J Dean 《Developmental biology》1988,127(2):287-295
5.
Oxidation by molecular oxygen converted the 22Kdalton glycoprotein from rat ventral prostate into a 34K species and this reaction could be reversed by thiol reducing reagent. Measurement of the level of the 22Kdalton glycoprotein in prostatic cytosol by th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technique showed that changes in the 22Kdalton glyco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response to androgen withdrawal and replacement were slow in comparison to androgen regulated levels of mRNA coding for the protein. (3) Charcoal absorption steroid binding assays of the 22Kdalton glycoprotein revealed that the protein did not bind testosterone, estradiol, progesterone or corticosteron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22Kdalton glycoprotein is metabolically stable, not steroid-binding, and exists as an oligomer through disulfide crosslinking. 相似文献
6.
啄木鸟科物种作为初级洞巢者与蛀干害虫控制者,对森林高度依赖,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伞护种和环境指示物种。自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范围的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啄木鸟科物种的森林生境急剧萎缩,威胁着该类群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为探究啄木鸟科动物濒危情况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线数据库,检索并整理出1988年到2023年以下内容:(1)全球啄木鸟的物种数、濒危等级及其变化情况;(2)各大洲的啄木鸟物种数及其受威胁物种的比例;(3)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检索并统计啄木鸟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果显示:(1)目前现存254种啄木鸟,33年间全球受威胁啄木鸟由7种增加至18种,受威胁物种数占当年已命名啄木鸟物种数的比例由3.4%上升至7.0%。(2)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分布了83种、93种和56种啄木鸟,受威胁物种占比分别为12.0%、6.4%、5.3%。非洲和欧洲分别分布了36种和11种啄木鸟,当前没有受威胁物种。(3)农业和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放牧是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共检索到研究啄木鸟的有关文章1 024篇,研究覆盖了140种啄木鸟,其中,文章数最多的物种是红顶啄木鸟(Leuconotopicus borealis)(16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巢相关特征(129篇)、生境选择特征(122篇)、取食行为(112篇)、繁殖行为(99篇)和种群状况(66篇)等基础生态学内容。这些研究为啄木鸟生物学、生态学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物种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球啄木鸟的濒危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啄木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鲜为人知的滇西南瑞丽莫里的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与地理成分。该植物区系中热带和主产热带的科占总科数的80%以上,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84.1%;典型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82.1%,该区系在科、属和种水平上均以热带成分占优势,明显属于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在其热带分布属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最多,占总属数的26.5%;典型热带分布种中也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的种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72.9%,反映了该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在其热带亚洲成分中,又具体以南亚—大陆东南亚成分比例最高,反映了滇西南的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由于地域邻接关系,受印度(喜马拉雅)—缅甸植物区系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新疆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蓝刺头(Echinops ritro L.)全草为研究材料,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对新疆蓝刺头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1H-NMR,13C-NMR等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是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甾醇乙酰酯(化合物1)、蒲公英甾醇(化合物2)、黄酮苷类化合物金丝桃苷(化合物3)、胡萝卜苷(化合物4)与β-豆甾醇葡萄糖苷(化合物5).其中化合物1,2,5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