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1篇
  免费   1690篇
  国内免费   3144篇
  10895篇
  2024年   234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370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691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92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3年   5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立名 《蛛形学报》2012,21(1):12-16
记述寄螨属1新种:棒毛寄螨Parasitus clavasetosus sp.nov.和新革螨属1新种:丛枝新革螨Neogamasus fasciculus sp.nov.  相似文献   
2.
基于i-Tree模型的城市森林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量化这些生态服务功能是使城市森林发挥最大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城市森林经济效益评估的量化方法已由传统的CTLA法、Burnley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等发展到模型测算法.本文介绍的i-Tree模型是由美国林务局(USDA Forest Service)于2006年开发的城市森林效益评估软件,具有许多其他模型如CITY green模型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国际城市森林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尚未推广.本文主要阐述和评价了模型中UFORE和STRATUM两个主要模块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通过作者在国内的应用实践,讨论了该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市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发表了产于西藏南部的筱竹属Thamnocalamus一新种,它被命名为牛色玛T.unispiculatusYi&J.Y.Shi;此乃我国首次采集到的筱竹属有花竹种。新种以每佛焰苞内仅具1枚小穗,柱头2枚可以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还补充描写了错那箭竹Fargesiagrossa的花、果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相似文献   
5.
陈敏  马琳  贾聪俊  刘希强  龚攀  王赞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11):2159-2166
赤霉素受体(GID)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成员,直接影响着赤霉素对植物体效应的发挥。该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从紫花苜蓿中克隆得到1个赤霉素受体基因,命名为MsGID1b。序列分析发现,MsGID1b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53bp,编码350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39.839kD,是一个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sGID1b基因与蒺藜苜蓿MtGID1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9%,且具有HSL家族典型的HGG和GXSXG保守结构域及GA、DELLA蛋白结合位点。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sGID1b基因在紫花苜蓿各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依次为:根盛花初花茎叶荚果;经GA3、ABA、NaCl、PEG和黑暗诱导后该基因表达上调,尤其是在GA3诱导下,MsGID1b基因的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MsGID1b基因可能参与紫花苜蓿的抗逆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收集生物制剂生产中洁净间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限度检测样品,应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VITEK 2 Compact)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其适用性。方法利用革兰染色法和VITEK 2 Compact系统对4种标准菌株和291个纯菌鉴定样本进行方法学验证;对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沉降菌及微生物限度样本共313个进行菌型鉴定,确认此系统在生物制剂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在收集的313个样本中,共检出微生物268株,其中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18株、沉降菌188株、微生物限度62株。可信度均在93%以上。其中革兰阳性菌:藤黄/里拉微球菌46次,库克菌属35次,葡萄球菌属70次;阴性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38次,鲁氏不动杆菌7次。结论 VITEK 2 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及疾控中心,尤其对无菌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质控和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食用菌重要害虫-厉眼蕈蚊属的Lycoriella ingenu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逆境温度下各虫态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对不同虫态存活率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成虫和蛹对高温具有一定适应性,卵对高温的适应性最低但具有一定的低温耐受力。在35-40℃高温下,相同暴露时间,各虫态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成虫的存活率均高于其它虫态。38℃下全部死亡的暴露时间分别为:成虫48 h,蛹24 h,幼虫12 h,卵2h。在40℃达到全部死亡的暴露时间分别为:成虫24 h、蛹12 h、卵和幼虫0.5 h。低温处理下,各虫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5℃低温下,相同暴露时间,成虫存活率均高于其它虫态,但在0℃低温下暴露24 h后全部死亡,显著高于其它虫态;幼虫在低温下取食活动减弱,5℃下暴露24 h后停止取食,相同暴露时间下随着温度的降低存活率下降;蛹对0℃的耐受力高于成虫和幼虫,暴露4 h后可以正常羽化,48 h后全部死亡;卵对短时间的低温具有一定耐受力,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降低幅度大。  相似文献   
10.
蒙古栎红松林演替模型FOROAK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forest dynamics theory, gap model FOROAK wa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long-termdynamics of Mongolian oak (Quercus rnongolica Fisch.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forest. The model included two parts: biological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growth. Different areapatches were used in simulating forest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forest gap was 0.05 hm2. Themodel testing demonstrated that it could reasonably simulate forest dynamic process, and had a very highaccuracy to predict species compositions. The observed species basal areas was similar to the predicted at 60,100 and 270 year forests, the observed species compositions were similar to the predicted at old forest period.Complex changes were found through modeling forest dynamics of bare ground. Mongolian oak and white birch( 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 ) dominated at early stage, forest dominated by broad leaved species was formedat middle stage, and then Korean pine dominated at latter stage. The prediction of current primary forestshowed that it was steady during the next 300 year period, the number of trees and the biomass of Korean pine changed very litt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