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内分泌腺形态学与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年Wistar大鼠20只,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大黄煎剂灌服42天致实验性脾虚证。对两组睾丸,肾上腺和甲状腺进行常规形态学与细胞化学观察。形态学显示:睾丸,肾上腺和甲状腺的组织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化学显示:各内分泌腺均表现酸性磷酸酶(ACP)减弱,个别内分泌腺细胞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和PAS反应的变化。结果证明脾虚证不仅消化系统功能低下,而且内分泌功能也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禁牧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和不同时间(1987、1997和2003年)禁牧的典型草原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禁牧并未使典型草原的主要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但使物种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势种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禁牧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但随着禁牧时间的延长,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表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的禁牧或放牧条件下,水分条件较好的典型草原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可见,合理的禁牧时间与优越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典型草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是人为干扰与干旱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培养原始生殖细胞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在体外长期增殖、生长并长期保持分化潜能的新方法,我们将PGCs分别与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和同源生殖嵴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结果与SCs共培养的PGCs集落明显多于同源生殖嵴成纤维细胞共培养PGCs集落,传代次数也显著多于同源生殖嵴成纤维细胞,目前与SCs共培养的PGCs已成功传代培养至了第51代。因此我们认为PGCs与SCs共培养.可有效提高原始生殖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并可长期维持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城市小区中生物剂气溶胶的扩散模拟和污染区域的划分,为反生物恐怖危害评估及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典型生物剂炭疽为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离散相模型对小区环境中生物剂气溶胶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对扩散后生物剂气溶胶的数目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吸入式炭疽的剂量-反应模型进行污染区域的划分。结果: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了生物剂气溶胶在小区环境中的扩散规律及数目分布,并依据人员感染炭疽概率的不同划分出小区内的污染区域。结论:利用离散相模型和剂量-反应模型,可以对城市小区中生物剂气溶胶的扩散规律进行模拟并划分污染区域,为反生物恐怖危害评估及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鼠子宫系膜三角区在妊娠后出现上皮样细胞群,群内的细胞称颗粒子宫腺细胞(granu-lated metriial gland cells,GMG细胞),该区改称子宫腺细胞区(metriial gland cell area,MGCA).取孕12~19天MGCA,液氮速冻,恒冷箱切片,偶氮偶联法显示碱性磷酸酶(ALP)与酸性磷酸酶(ACP).结果为,ALP主要分布于GMG细胞群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GMG细胞为阴性反应.ACP主要位于GMG细胞内,群间结缔组织含量较少.两种酶的活性随胎龄增加而减弱.ALP与ACP的定位与活性变化特性显示它们与GMG细胞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人子宫内膜各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随月经周期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人正常子宫内膜月经周期中Ⅰ、Ⅲ、Ⅳ和Ⅴ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目的是进一步探讨为接受胚泡着床,子宫内膜方面的准备状况。本实验使用的是因良性疾息被摘除的子宫。切片标本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外基质中的各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随月经周期变动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的基底膜中。胶原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分泌初期明显减少的结果说明细胞外基质的确有明显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提示子宫内膜中的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周期性变化对胚泡着床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是否能伴随月经周期而进行周期性变化是检查是否有真正正常月经周期的指标之一。本研究将对着床,抗着床机理及某些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8.
光照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长于不同光照环境(林内和林外)下的蒙古栎幼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具有明显影响,林外幼苗单株生物量为林外的4.48倍,其中以根系生物量的差别为最大,林外为林内的6.23倍;林外与林内幼苗根冠比分别为2.70和1.11.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蒙古栎幼苗的叶片形态表现出明显不同,林外叶片比叶面积明显低于林内,分别为139.55cm2/g 和284.94cm2/g,林内约为林外的2.04倍;一次生长叶面积林外明显低于林内,总叶面积则高于林内.二次生长使蒙古栎幼苗的叶面积有明显增加,但是经过二次生长后,幼苗的单株生物量没有明显增加,说明二次生长叶片对于蒙古栎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没有明显贡献;光照对于蒙古栎主干及根系的形态具有明显影响,林外幼苗高(包括二次生长)明显低于林内幼苗,而地径则相反,林外幼苗根系的长度和直径则明显高于林内幼苗;林外幼苗顶芽体积明显大于林内幼苗.同时,林外幼苗的二次生长导致顶芽体积明显下降,从而对翌年的高生长量和未来干型产生影响.认为,蒙古栎幼苗通过形态上的一系列可塑性变化来适应不同的光环境以获取最大的碳收益. 相似文献
9.
未孕小鼠子宫系膜三角区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极少量小圆形细胞。妊娠以后三角区出现上皮样的颗粒子宫腺细胞(GMG细胞),三角区从而成为子宫腺细胞区。GMG细胞从孕10d起大量增殖,13-15d时达高峰,16d以后减少,19d时只有少量GMG细胞,分娩后消失。从GMG细胞增殖过程分析,它们与中期妊娠密切相关,可能有保护孕期胚胎的功能。GMG细胞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血管腔,但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子宫腺细胞区仅有0.6%的GMG细胞进入血管腔,且主要在妊娠中后期,而未孕及早孕期的血管中未见幼稚GMG细胞。因此子宫腺细胞区中的GMG细胞可能来自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它们的分泌物也可能经血液运送至靶组织 相似文献
10.
小鼠胚胎及生后发育的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龄13日小鼠肾上腺结构尚未形成,在肾附近可见两群细胞。15日两群细胞融合,呈一新月形小体,外包被膜,内含两类细胞,一类胞体较大,染色较深,另一类胞体较小,染色浅。17日,胞体大染色深的细胞形成团索状,发育成皮质细胞;另一类细胞则迁移至中央,形成髓质。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胎龄15日及以后的肾上腺皮质细胞3β-羟甾体脱氢酶(3β-HSDH)、脂类、酸性磷酸酶(ACP)、亮氨酸氨基肽酶(LNAse)均为阳性。以上一些酶活性的出现提示15日及其后胚鼠,生后1~60天小鼠的肾上腺皮质都有分泌甾体激素之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