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提高罗伊乳杆菌的发酵活菌数,以提高发酵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光电比浊法与活菌计数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方法对罗伊乳杆菌的增殖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进行优化,并且绘制优化前后的生长曲线。结果罗伊乳杆菌增殖培养基中最佳的碳源、氮源种类与浓度为葡萄糖2.1%、蔗糖3.0%、牛肉膏1.5%、酵母粉1.4%,最佳的培养时间为10h。结论通过优化罗伊乳杆菌的增殖培养基,提高了发酵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中4种益生菌在模拟消化液中的耐受性。

方法

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配制人工胃液与人工肠液,将4种益生菌分别加入其中,充分混匀,孵育0、15、30、60、90、120、180 min后,稀释、涂布与计数,绘制每种菌存活的衰减曲线,考察其存活率。

结果

在人工胃液(pH 2.5~4.5)孵育3 h后,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GMCC 0460.1)、嗜酸乳杆菌(GMCC 0460.2)、粪肠球菌(GMCC 0460.3)、蜡样芽胞杆菌(GMCC 0460.4)的存活率分别为53.23%~61.30%、75.31%~105.34%、90.76%~100.00%、81.02%~102.58%;在人工肠液(胆汁盐浓度0.03%~0.20%)孵育3 h后,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的存活率分别为42.19%~71.49%、16.62%~45.03%、40.80%~69.50%、42.67%~95.43%。

结论

4种益生菌在较长时间内耐受人工胃液(pH 2.5~4.5)和人工肠液(胆汁盐浓度0.03%~0.20%),菌体存活量下降不到1个数量级,对胃酸和胆盐的耐受性较强。由于健康人体内胃肠的环境类似于上述环境,预示其在健康人体消化道内能较好保持菌体生存能力,发挥药效活性。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是一类被科学家证实为对人体和动物体有益的菌。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畜牧业等多个领域。益生菌的产品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在国外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市场。但在我国,则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可能国内的人们对益生菌的产品有点陌生,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不再单纯停留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而是更多地追求安全、健康和营养。相信只要加大对益生菌产品的宣传和消费引导,益生菌在国内亦将有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牧区传统乳制品中分离获得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并对胞外多糖的结构和功效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为将来生产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可行性提供数据和依据。方法通过涂布平板法从内蒙古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乳酸菌,并测定胞外多糖产出量,从中筛选胞外多糖高产菌株,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采用紫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胞外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通过测定胞外多糖的吸湿能力和保湿能力初步评价其吸湿保湿性能。结果共分离出90株菌株,筛选出1株胞外多糖高产菌株,并鉴定出该菌株为嗜热链球菌。通过分析得出该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主要由4种单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其摩尔比为0.25∶3.10∶3.70∶0.10,分子量范围为1.897×10~6~7.257×10~6 Da。通过保湿性能的测定,初步确定该嗜热链球菌产生的胞外多糖有良好的保湿性。结论本实验筛选出的胞外多糖高产菌株嗜热链球菌属于益生菌,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简称维C)"两步发酵法"是我国科学家独创、目前唯一工业化应用的维C工业生产技术,其显著特征是第二步发酵为两种菌的混合发酵.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维C第二步发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认为混菌发酵效率取决于产酸菌数量和催化酶(山梨糖脱氢酶)活性,而产酸菌的转化能力又依赖于伴生菌所释放的"伴生物质",并认为伴...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优良牧草,土壤盐碱化是其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该研究以'中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在盐胁迫浓度和褪黑素浓度筛选试验基础上,设置盐(150 mmol/L NaCl)和褪黑素(30、50、80 μmol/L)单独及复合处理,采用水培根灌褪黑素的方法,探究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特性、膜透性、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