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勋  张艳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广西植物》2024,44(7):1205-1217
为了调整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探明其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该研究以马尾松、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C)和香椿(Toona sinensis, T)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树种和质量比例组合为15个处理(3个单一树种处理 + 12个混合处理)后进行野外凋落叶分解实验,并探讨DOC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结果表明:(1)马尾松和大部分混合处理凋落叶(除了PT64)在分解初期(0~6个月)的DOC含量均显著升高,出现富集现象,之后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分解中后期(12~18个月)或分解末期(18~24个月)再次出现小幅度的碳富集现象。阔叶所占比例越高,其后期DOC含量越低。(2)分解前期(0~6个月)凋落叶DOC释放的拮抗效应较强(58.33%),仅有8.33%(1/12)的混合处理表现出协同效应。之后(6~18个月)其协同效应逐渐增强(91.67%),分解末期(18~24个月)凋落叶的协同效应有所减弱(66.67%)。在所有混合处理中,PT64在整个分解期间均出现协同效应,其次为PT73、PCT622和PCT613在大部分分解时期(3/4)出现协同效应。(3)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质量因子中N含量、P含量、木质素含量、缩合单宁含量、C/N、C/P、木质素/N以及木质素/P是影响该研究区域中凋落物DOC释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马尾松与阔叶凋落叶混合后的DOC释放受到树种、混合比例及分解时间的共同影响。相对于其他混合处理,阔叶占比大于等于30.00%且含有香椿(T)的凋落叶混合处理(PT64、PT73、PCT622和PCT613)更能促进DOC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李勋  张艳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植物研究》2022,42(2):309-320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全碳(C)释放规律。本研究以华南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 Presl)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 Roem.)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这4个树种凋落叶按照不同树种搭配以及混合比例组合为35个处理后进行野外分解实验,探讨C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研究发现:4个单一树种凋落叶之间,香椿凋落叶的C释放最快,檫木和香樟凋落叶次之,马尾松凋落叶最慢。31个混合凋落叶中,C释放的非加和效应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相对于其他季节,凋落叶在秋季的非加和效应有所减弱。一针一阔树种组合中,香樟凋落叶占比≥30%的处理:PC73和PC64的协同效应较强;一针两阔和一针三阔组合中,阔叶占比≥30%且含有香椿凋落叶的处理:PST613和712、PCT631和613、PSCT7111和6121的协同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3.
卵磷脂的提纯、鉴定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大豆油脚为原料 ,采用适合于大量制备和实验室少量制备的全溶剂法 ,无机盐复合沉淀法和柱层析法 ,提取高纯度的卵磷脂 ,通过薄层层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分析和HPLC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并叙述了卵磷脂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评估CT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回顾分析CT表现以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变化。结果:15例中6例发生于胸腔内(3例发生于肺,3例位于壁层胸膜);此外鼻腔2例,上颌窦、腹腔、咽旁、腮腺、肾脏、眼眶、髂窝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CT扫描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早期呈明显均质性强化。病理学改变显示瘤细胞呈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特征,间质可见瘢痕样的胶原和鹿角样厚壁血管,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91.67%), CD99(88.88%),Bcl-2(87.5%)和Vim(100%)。结论:SFT因有完整的包膜,故多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瘤,如境界不清多提示侵袭性生长。因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分布以及有无变性坏死而呈现不同的密度特征,因富血管表现而在增强CT扫描时有较为明显的强化;最终诊断需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5.
璩路路  刘彦随  周扬  李裕瑞 《生态学报》2019,39(10):3468-3481
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而山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山区地域人地关系变化的反映,认识和探讨山区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引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和Meta分析方法,分析井冈山的生态用地变化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用地的空间指向特征和时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井冈山生态用地变化显著,呈不断减少趋势,其中近城区表现最明显;生态用地转移的主要对象为城乡建设用地。1990—2000年间,井冈山生态用地的总体转移速率远远大于2000—2015年间的转移速率;林地的转移面积及占比最大,转移部分大于新增部分,属于生态用地减少型地类,而草地和水域属于生态增加型用地,且转移速率较大,是井冈山市较"活跃"的生态用地类型。(2)生态用地的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产业结构,空间演变格局中的主导驱动因素为到河流的距离和到地域中心的距离。(3)199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但减少速率逐渐放缓,1990—2000年的年均减少量大于2000—2015年的年均减少量。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山区乡村振兴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目标导向,实现农民生计和生态安全的协同优化,利用山区地域资源优势,强化三产融合,推进山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视皮层分区及其fMRI 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作为一种无创、可精确定位的脑功能研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就fMRI研究进展及其在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那西肽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活跃链霉菌(Streptomyces actuosu),并应用抑菌圈和48孔板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高产那西肽菌株。研究表明抑菌圈径的大小与48孔板效价之间以及48孔板效价与摇瓶效价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达到0.534和0.896。通过多轮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最终获得了3株相对效价提高50%以上的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ARTP诱变技术作为获得那西肽高产菌株的有效途径,与传统摇瓶发酵筛选相比,48孔板及抑菌圈法能显著提高那西肽高产菌株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朱茯苓治疗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通过TCMSP、BAT-MAN、TCMID和STITCH数据库以及文献挖掘筛选朱茯苓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TTD、OMIM、Gene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失眠类疾病的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CT与MRI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各20例,分别进行CT、MRI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为单发,平扫以囊性或囊实性表现为主,呈环状强化,壁薄,光滑,无壁结节。周围水肿以轻、中度片状水肿为主。脑转移瘤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平扫以低、等密度为主,较小者呈结节状强化,边缘规则,较大者呈环状、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周围大片状指状水肿。结论:脑脓肿及脑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CT及MRI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建立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的最佳实验参数,寻找最佳试验条件。方法利用巴普洛夫条件恐惧原理,建立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以模型建立24h后大鼠木僵反应时间为指标,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恐惧记忆的表达情况,确定最佳试验条件。以优选的实验条件建立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并于24h、1周、2周、4周和8周后进行恐惧记忆保持检测。结果 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能力依次为声音强度=循环次数>电击强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次数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P<0.05),声音强度和电击强度影响不显著(P>0.05)。确定最优实验条件为:声音75dB,电击0.8mA,循环15次。在模型建立24h和1周时,大鼠恐惧记忆保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第2周后恐惧记忆逐渐消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本实验明确了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影响因素的主次,优化了实验条件,为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