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学与病毒抗原定位研究郭广松,肖红,程丽,文莉,杨占秋(湖北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71)(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病毒抗原,流行性出血热,乳小白鼠,病理变化Huggirls(19... 相似文献
2.
用八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单克隆抗体(McAb),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及阻断酶联免疫试验等,对两种方法(TE、SA)制备的血凝素抗原进行分析。根据A35、2A6McA5试验的结果,证实血凝素抗原中的核蛋白上存在有非构象依赖性的血凝结合位点;而另外5株McAb在血凝抑制活性方面,虽具有明显的株间交叉,但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试验时则均为阴性,故认为其血凝结合位点位于病毒的膜蛋白,可能与G_2糖蛋白有关,为构象依赖性位点。有关4G6McAb,在阻断酶联免疫试验时,虽与A35、2A6一样具有较高的阻断率,但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试验时明显有别于后二者,对其属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4.
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主要经过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传播的人畜共患急性病毒性疾病。在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中,是一级实验动物应排除的病毒,必须进行定期监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动物质量。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小鼠进行血清病毒抗体监测。实验动物计有昆明种、BALB/C、C3H、C57BL/G、615和NIH小鼠,均来源于成渝两地医学单位,开放环境中饲养;自眼眶采血,分离血清;抗原细胞片来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羊抗兔免疫血清由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提供;羊抗鼠IgG荧光抗体购自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批号8901);… 相似文献
6.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肝活检组织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及抗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_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要是肝窦狭窄、枯否氏细胞增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梗死。急性脂褐素沉积是病毒侵犯肝细胞的间接证据。研究还发现,肝细胞内病毒的多少与病程关系不明确,而与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为探讨EH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Balb/c鼠为动物模型用IF技术进行EHFV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证实EHFV可由孕鼠经胎盘感染胎鼠,在胎鼠的脏器中不仅能查出和分离出EHFV,其血中也可检出EHF的IgG抗体。并对孕鼠不同时期感染EHFV进行观察证实母鼠在妊娠前、后接种EHFV均可引起胎鼠感染,但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对胎鼠存活无影响,而在妊娠晚期感染EHFV,可造成死胎和流产。从而确切地证实了EHFV在鼠体内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10.
11.
斑点杂交生物素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一种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子杂交方法,以生物素-7-dATP标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R_(22)株M片段的cDNAR_3克隆作探针,与人源性的EHFVH-114、H-435株RNA基因组进行斑点杂交,得到阳性结果,可检出5pg的cDNA或RNA。此探针与疱疹病毒DNA不出现杂交信号。以上结果说明这种标记探针具有EHFV特异性,可以扩大应用范围,结果还表明动物源性和人源性EHFV均具有共同的保守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2.
13.
细胞中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部分弥散及其原位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尸检及活检材料。以不同固定液、不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等对细胞中的EHFV抗原进行了检测。用目前我国自产的六种单克隆抗体(McAbs)单用或混用,只能定位出固定及时,近期保存标本中的抗原。在长期保存的尸检标本上及延期固定的活检标本上,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抗原有明确的弥散现象。用多克隆抗体(PcAb)配合高级敏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显示保存近三十年的陈旧尸检蜡块切片中残存的部分抗原。不同的固定剂、固定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清除内源酶的时间及病期都对定位EHFV抗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收集了自病人及各种动物分离到的40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用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抗原分析,发现大多数省市分离的EHFV株能与MA25-1 McAb起反应,但湖北、湖南分离的EHFV不与之起反应,而该McAb对EHFVA9株抗原的滴度为1/2560。实验还发现,湖北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Q25、J173。WP43和从江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A24和HA1018在抗原性上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免疫粘附血凝(IAHA)技术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搞原和血清效价。比较了不同毒株在Vero-E_6细胞内抗原滴度,表明A_9株的滴度最高达1:64,以IAHA法对出血热病人9份血清,3份恢复期血清和家兔免疫血清6份进行了效价测定。并同时用免疫荧光(IFA)法进行比较,结果抗体阳性率二种方法一致,但前者的抗体滴度和增长倍数较后者高2-64倍,以上结果表明IAHA法可代替IFA法用于出血热病人或感染动物的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是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的重要环节,病理学研究是对实验动物质量综合评估的最好方法 ,针对目前的检测现状,本文在制定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标准的重要性、病理检测内容以及检测标准的制定原则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报告流行性出血热R22和A9株病毒培养,同位素标记及核酸提取的初步研究,並获得了该病毒核酸的3个片段即L、M、S、分子量分别约为:3.8、1.9和0.86×10~5道尔顿,不论用20~7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病毒,或用30%蔗糖垫层离心的粗制病毒,均获同样结果,但多数情况下,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时,除病毒峰外,还发现主要由细胞组份(即线粒体和核糖体等)组成的另一峰,并经常影响病毒RNA的提取,对如何获得纯净病毒及其核酸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柳海林 《Virologica Sinica》1989,(2)
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酸性条件下可导致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间隙消失,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多核的巨细胞体,姬姆薩染色比未融合细胞浅。融合液(Eagle’s基础培养液,含0.2%BSA,20mmol/L HEPES),用1.0NNaOH调pH至5.0—6.0时,细胞融合最甚,几乎所有的感染细胞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两株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14株和435株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并在感染的乳鼠脑内找到了EHF病毒。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存在于感染鼠的脑、肺、肝、肾等脏器。脑内和腹腔两条感染途径的比较发现,病毒抗原在上述脏器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前者脑内的病毒感染滴度较后者高一个对数单位。对病毒的动态观察发现,EHF病毒首先在乳鼠腹腔感染6小时后的腹腔巨噬细胞(Mφ)中分离到、并持续阳性;病毒血症出现在感染后2天,随之在脑、肺、肝、肾和脾脏中查到。以上结果表明:EHF病毒对乳鼠具有广泛的嗜性,脑内感染途径能获得较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提示EHF病毒在鼠mφ中增殖并携带至全身播散,可能是造成乳鼠全身性弥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