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四须鲃"类的系统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须鲃属是一个“大口袋”类群。中国的四须鲃实际上分属于至少4个不同的属。通过与Rainboth的分类系统比对之后,对中国四须鲃属鱼类的分类系统重新进行了以下的修订:①保山四须鲃、软鳍四须鲃和异口四须鲃归入新光唇鱼属;②小四须鲃归入盘齿鲃属;③分布于云南的高体四须鲃实为大鳞四须鲃,大鳞四须鲃应归入高须鱼属;④其余四须鲃属鱼类,抚仙四须鲃、常氏四须鲃、太平四须鲃、云南四须鲃、颌突四须鲃(=洱海四须鲃)、鲂形四须鲃、棱四须鲃、后鳍四须鲃和油四须鲃均归入吻孔鲃属。  相似文献   

2.
2001年7月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罗梭江(澜沧江的支流)中采集到2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中国鲤科鱼类四须Ba属Barbodes的一个新纪录-爪哇四须Ba Barbodes gonionotus。该新纪录与本属其他种的显著区别为其臀鳍分枝鳍条有6-7根,而其他种有5根。  相似文献   

3.
中国鲤科鱼类新纪录--爪哇四须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7月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罗梭江 (澜沧江的支流 )中采集到 2尾鱼类标本 ,经鉴定为中国鲤科鱼类四须属Barbodes的一个新纪录———爪哇四须Barbodesgonionotus。该新纪录与本属其他种的显著区别为其臀鳍分枝鳍条有 6~ 7根 ,而其他种有 5根。  相似文献   

4.
在已知6属兽头类动物中,乌鲁木齐兽代表了进步兽头类的早期类型,哈镇兽和河套兽次之,似粗弯齿兽为最晚期进步类型.伊克昭兽的归科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5.
马立君  陈晓端 《昆虫学报》1991,34(3):292-29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种软蜱和4属8种硬蜱的成虫以及血蜱属3种若虫的须肢感器的外部形态;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波斯锐缘蜱、中华革蜱和亚洲璃眼蜱3种成虫须肢感器的内部结构.结果表明,须肢感器的外部形态在硬蜱各属成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器形状、顶端感毛数目、类型及形态,基部感毛数目及形态等几个方面.同属各种间差异不大.血蜱属幼期和波斯锐缘蜱幼期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器形状、顶端感毛数目以及基部感毛数目、形态和排列方式.须肢顶端感毛的内部结构在三种蜱中都可分为A、B两种类型.A型具两个腔:其一为圆形腔,内有树突;另一为新月形腔,无树突.靠近感毛顶端有通道通向外界.B型感毛在三种蜱中差异较大,其共同点是只具有一个含有树突的腔.  相似文献   

6.
四足类是从叶状鳍鱼类(Lobe-finnedfishes,即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这是比较形态学和进化形态学的一大成就。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不能确定叶状鳍鱼类(包括三个类群,即绝灭的扇鳍鱼、空棘鱼和肺鱼)中的哪一类更接近四足类,这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如何从水生过渡到陆生这一问题带来障碍。八十年代以前,这一问题主要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已绝灭的扇鳍鱼类(r…distian)是四足类的祖先(Jarvik1980等)。大约在50年前,拉蒂迈鱼江atimer山,又称矛尾鱼)被发现,这一代表已绝灭…  相似文献   

7.
中国梧桐科植物的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在浩繁的花卉种类中,有一种被称为“老虎须”的奇花一定会让你过目难忘。这种植物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有许多长须状的小苞片,长达10厘米,而一般植物花的苞片极少有这种形状的。“老虎须”的中名为箭根薯,也叫蒟蒻薯,属于蒟蒻薯科蒟蒻(音:jǔruò)薯属。拉丁学名为Tacca chantrieri。此种的伞形花序有花5—7朵,有总苞片4枚,花红色或紫褐色,有观赏价值。花被裂片6个,雄蕊6个,子房下位,浆果紫黑色。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粗厚的根茎,近圆柱形,叶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达50—60厘米,宽达20厘米以上。有长叶柄。叶柄基部…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技术检测了分属无尾目3个科(雨蛙科、蟾蜍科、蛙科)的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泽陆蛙(Rana limnocharis)、沼水蛙(R.guentheri)的系统发生关系。经19个随机引物对4个物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择其中扩增谱带清晰的16个引物进行分析,计算不同科间及同一科内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16个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泽陆蛙与沼水蛙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黑眶蟾蜍与中国雨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黑眶蟾蜍与蛙科的泽陆蛙、沼水蛙之间以及中国雨蛙与泽陆蛙、沼水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近,从基因组DNA水平上也说明雨蛙科与蟾蜍科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蛙科的亲缘关系更远,这与形态学、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的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为无属目这3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植物研究》2016,18(4)
报导了我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经济用途,也略讨论了该属植物的起源与区系地理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竹亚科空竹属(Cephalostachyum Munro)植物发现于云南和西藏两省区,集中分布于云南。根据形态学性状,以及近年来叶片微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作者对我国空竹属物种进行了整理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果显示,我国空竹属现知有7种,云南均有分布:薄竹(Cephalostachyum chinense(Rendle)D.Z.Li et H.Q.Yang)、空竹(C.fuchsianum Gamble et Hook.f.)、独龙江空竹(C.mannii(Gamble)Stapleton et D.Z.Li)、小空竹(C.pallidum Munro)、屏边空竹(C.pingbianense(Hsueh et Y.M.Yang ex Yi et al.)D.Z.Li et H.Q.Yang)、红毛空竹(C.sanguineum(W.P.Zhang)D.Z.LiH.Q.Yang)、真麻竹(C.scandens Bor)。薄竹属(Leptocanna Chia et H.L.Fung)和毒空竹(C.virulentum Y.M.Yang et F.Du)分别为空竹属和空竹的异名。另一方面,原置于空竹属的香糯竹(C.pergracile Munro)和金毛空竹(C.virgatum(Munro)Kurz)的形态特征则更接近狭义的竹属(Schizostachyum Nees),应该处理为狭义竹属成员。本研究对空竹属今后的修订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报导了我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经济用途,也略讨论了该属植物的起源与区系地理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浦公英属植物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学军  翟大彤 《植物研究》1998,18(4):377-397
报导了我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经济用途,也略讨论了该属植物的起源与区系地理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蜥属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麻蜥属(Eremias)是分布在古北界欧、亚、非三洲温带和暖温带的小型蜥类。广布于我国北方,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分布南界大致到达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区,以不越过长江为界。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根据近年来笔者在全国各地进行采集和鉴定,得知我国产的麻蜥共9  相似文献   

17.
属Danio Hamilton 模式种 Cyprinus dangila Hamilton,1822:321—323。 Danio Hamilton,1822:321。 Danioides Chu,1935:10。 Daniops Smith,1945:91—92。 身体侧扁,腹部无棱。头小,眼位偏于头的前部。口端位或次上位,口裂斜向,伸达眼前缘下方。唇薄,唇后沟不互通。下颌前端正中通常有一突起,与上颌正中的凹陷相吻合。围眶骨发达,其中的眶下骨几乎盖覆颊部;有时在泪骨的后下缘有一朝后的突起。须1—2对或无。侧线全、不全或无;如有侧线,其前段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行于体之下侧,向后延伸于尾柄的下半部。鳞片无基辐射沟。下咽齿3行,少数2行,齿端尖。背鳍位于腹鳍之后,基部多少与臀鳍基相对。背鳍条3,7—16,无硬刺;臀鳍条2,9—17。体侧后部一般具纵走条纹一至数条,前部为不规则网纹、波纹、斑点或垂直条块。生活时颜色鲜艳。喜居山间小溪、水沟。个体小,一般体长六、七十毫米。  相似文献   

18.
中国dan属鱼类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新洛 《动物学研究》1981,2(2):145-156
  相似文献   

19.
在中泥盆世的某段时间里,由于发生了象干涸这样的自然现象,脊椎动物首次用自己的四肢从水中爬到陆地上来了。到了晚泥盆世,出现了真正的陆地脊椎动物,即四足类。在古生物学教科书中,最早的四足类是30年代在格陵兰首次发现的鱼石螈。鱼石螈真是最早的四足类吗?它是怎样进化成真正的两栖类的呢?这对研究早期四足类的古生物学家来说仍是一个谜。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以及寻找和两栖类更相似的原始四足类化石,英国剑桥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联合调查队于1987年在东格陵兰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考察。研究区域在格斯哈尔夫,位于北极圈73°N南约800公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简史,介绍了世界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即石松类和蕨类是维管植物中的两大类群,其系统发育关系逐渐明确,分类系统已经得到更新。基于新的分类系统,中国石松类有1亚纲、3目、3科;蕨类有4亚纲、11目、37科及12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