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研究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界中,鱼类雌雄个体是有差异的,有些雌鱼比雄鱼长得快,如鲤鱼、鲫鱼、草鱼等。有些鱼类恰好相反,譬如我国各地正在大量饲养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和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这些鱼苗饲养到二、三个月以后,雄鱼就比雌鱼重一倍左右。因此,如何通过人工控制性别的途径获得生长快速的单性鱼并应用于生产,已成为水产科学上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经济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生物学相互作用和相互映射的角度,概述那些与神经网络建模明显地或含蓄地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叙述的逻辑是遵循生物神经系统的组织层次和功能层次,从较低的组织与功能层次逐章地向较高的组织和功能层次过渡.  相似文献   

3.
生物单分子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实验都代表一种集体平均的测量,所记录的都是复杂系统中大量分子的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能够对单分子观察、探测、操纵并研究其动态与构象变化。从单分子研究可得到新的信息,这些信息隐藏在集体测量之中,或已被平均掉。这一领域代表着本世纪结构生物学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鱼类的性别及人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  相似文献   

5.
以梭梭无菌苗和肉苁蓉萌发种子为材料,对肉苁蓉离体寄生培养基质、离体寄生方式和离体寄生环境条件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肉苁蓉的寄生特性,为肉苁蓉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滤纸是肉苁蓉离体寄生适宜的培养基质;在黑暗、相对湿度80%、温度18℃~30℃的环境中,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寄主梭梭寄生培养8d后开始建立寄生关系,寄生率达82%;而光照条件下,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梭梭不能建立寄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物反应器及其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物反应器设计、放大的新理念及关键技术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应用于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的生物反应器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以代谢流分析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器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的传统发酵罐改良、微型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反应器和酶反应器。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1前言1888年美国加州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严重为害果园的吹绵断取得极大成功,并轰动国际昆虫学领域,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元,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自此100多年来的发展,生物防治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成为具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学的学科。1919年,Smith正式提出“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的传统生物防治概念[1]。DeBach(1948)从应用生态学观点出发将其引深为“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无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用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脏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非生物人工肝在已经广泛应用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生物人工肝(BAL)以分离的哺乳动物肝细胞构成的生物反应器为解毒系统,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同时改善患者自身肝脏的功能以利于其功能的恢复.本文主要对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中依赖烟酰胺类辅酶(NAD+或NADP+)的脱氢酶是氧化还原酶中最重要的一类,基于此类酶的生物传感器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发展迅速。构建这类传感器需要两项关键技术,即氧化型辅酶在电极表面的再生和辅酶固定化。本文介绍了辅酶电化学再生的主要方法、辅酶固定化的常见手段,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快速崛起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本学科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工业生物技术大国,发酵装置体积100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在工业生物技术上游领域(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但在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过程放大原理和方法方面。在“97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在过程科学领域取得了下述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及微生物传感器等发展较为成熟,而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核酸杂交的原理出发介绍了DNA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举例说明了电化学、光学和声学等几种典型的DNA生物传感器,指出了其固有的优缺点,肯定了DNA传感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历史生物地理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重建生物区系历史。分替理论的复兴动摇了散布理论的上百年统治。最近10年主要是分替理论推动了历史生物地理学,出现了多个途径——种系发生物地理学、分支分替生物地理学、特有性的俭吝分析和泛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了改进和严格的实验检验;庇所学说产生了新的模型。最后就我国如何发展生物地理学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2):277-277
大力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向。分布极为广泛的生物质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有开发潜力。在《生物工程学报》(2005,21(5):813)的“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及其产业化”一文中提到应引起注意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  相似文献   

15.
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及应用方法研究获重要进展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交叉科学和技术领域,在我国又获重大研究进展,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及应用方法研究》经过科研人员的三年努力,已经按计...  相似文献   

16.
丁二酸是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采用生物发酵法、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和温室气体CO2等为原料的制备路线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已经有多个生物基丁二酸的产业化生产装置,但其制造成本仍然比石油基丁二酸的要高.鉴于此,本文中,笔者针对国内外生物基丁二酸研究和生产现状,从生产菌株、底物碳源、生产工艺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苏承武  唐东平  贺彬 《蛇志》2011,23(4):370-372,402
水蛭属环节动物蛭纲类,学名水蛭(俗称蚂蟥)。世界上已知有600余种水蛭,我国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区。随着人类对水蛭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现代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把水蛭生物治疗这种最原始的医疗手段与现代医学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并造福于人类,将是一项极为值得探索的科学研究课题。现将水蛭的生物疗法及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在鸟类定向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地磁场能够为导航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很多鸟类在迁徙和归巢过程中都使用地磁信息来保证航行方向的正确,在迁徙的鸟类中已经发现有18种是利用地磁罗盘进行定向和导航的。本文从鸟类使用的磁罗盘、航行地图以及磁感应机制等几方面阐述了目前在鸟类生物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升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 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地面调查方法为主, 重点关注物种或样地水平, 但无法满足景观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估需求。遥感作为获取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另一种手段, 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展迅速, 其覆盖广、序列性以及可重复性等特点使之在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制图以及评估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整理, 从观测手段、研究尺度、观测对象和生物多样性关注点等方面综述了遥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重点分析不同遥感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局限性, 并探讨了未来遥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趋势。遥感平台按观测高度可分为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能够获取样地-景观-区域-洲际-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星载平台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最多, 航空遥感的应用研究偏少主要受飞行成本限制。近地面遥感作为一个新兴平台, 能够直接观测到物种的个体, 获取生物多样性关注的物种和种群信息, 是未来遥感在生物多样性应用中的发展方向。虽然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随着传感器发展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完善, 遥感能更好地从多个尺度、全方位地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估。  相似文献   

20.
受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推动,也由于神经器件研究的需要,探索大脑思维机制的启发,人工控制生物神经网络形成的方法近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下面综述体外控制生物神经网络形成的几种方法,并对它们的特点作适当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