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笼养褐马鸡冬季的社群等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BBS方法(Batchelder-Bershad-Simpson Scaling Method)对笼养褐马鸡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全体14只鸟的体重与体长及耳簇羽长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重可以认为是直接与个体的争斗实力相关的参数,而面部红斑大小,耳簇羽长则可能是个体争斗实力的外在信号,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褐马鸡的争斗炫耀可能是以面部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3.
4.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不同社群条件下雄性布氏田鼠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实验室内观察了布氏田鼠雄性个体之间在3 种不同社群条件下(社群1:2 只雄鼠;社群2:2 只雄鼠与1只非动情雌鼠,社群3:2 只雄鼠与1 只动情雌鼠)的相互行为,结果显示:(1)在嗅闻行为上,不论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它们的嗅闻频次都是在社群3 中最少、在社群2中居中,在社群1中嗅闻频次最多;(2)在攻击行为频次上,不论是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上跳频次上,优势雄鼠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属雄鼠在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在自我修饰行为频次上,不论是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5)在相互友好行为上,3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群2 中的雄性之间的友好行为频次最高,社群3 中次之,社群1 中最低。结果表明,雄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并不因为雌性的存在而增强,反而会可能减少,我们推测这可能因为雄性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社群探究和交配,从而减少了雄性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7.
白头鹎冬季某些习性观察陈玉泉,刘延华山东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sinensis繁殖习性资料较多[1-2],北方地区冬季生态习性报道甚少。作者1994年至1996年在济南、泰安和日照等进行了长期观... 相似文献
8.
甘肃盐池湾盘羊夏季食性日活动时间节律及社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研究盘羊食性日活动时间节律及社群行为的角度出发,1989年6月到8月在甘肃省肃北县盐池湾乡,每天从8:00-21:喊0累积追踪观察424只盘羊(雄77只,雌207只,亚成体53只及幼体87只)活动情况,研究结果如下:①盘羊的食草初步发现隶属10科22种。②研究了盘羊日活动时间节律,发现该地区盘羊用于取食的较多,除上午和下午的两个取食高峰外,中午还有一补充取食的小高峰期。③对该期盘羊表现的14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水槽条件下研究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繁殖过程中社群等级的形成对其行为表型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腕部肌肉和性腺组织中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etase, CS)活性以及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结果显示:(1)金乌贼繁殖期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之间行为表型具有显著差异,优势雄性个体游动悬浮、争斗时间显著高于劣势个体,而优势雌性个体静止伏底时间高于劣势个体,游动悬浮时间低于劣势雌性;(2)优势雄性个体在争斗过程中主要通过无氧代谢提供能量,而处于游动悬浮状态时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主要表现在优势雄性个体肌肉中无氧代谢酶(PK、HK、LDH)活性显著高于劣势个体(P<0.05),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也显著高于劣势个体,雌性个体之...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花尾榛鸡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1995年,对长白山花尾榛鸡的繁殖率进行了研究。无线电遥测的结果表明,花尾榛鸡的孵化率为655%(n=5),繁殖成功率为209%(n=4),幼鸟成活率375%(n=3)。花尾榛鸡家族群的幼鸟数随日龄增加而减少,幼鸟日龄为0~25日时死亡率较高,25日龄后的死亡率显著减少。10年花尾榛鸡的繁殖成功率指数的变化与6月的降水量及>1mm的降水天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25),说明育雏初期降水对幼鸟成活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栖息在自然环境中香鼬(Mustealaltaica)的活动节律及其巢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香鼬多营独居生活.除繁殖期外,无论雌雄个体均无长期稳定的巢穴,经常更换活动的位置。香鼬的每日活动主要为玩耍、自身的修饰、光浴、探视和取食,在繁殖期还有育幼及对幼鼬的保护。在不同时期香鼬日活动高峰和巢区大小均有不同。幼鼬出洞活动前,其亲体雌性成鼬活动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11:00~13:00和16:00~17:00,雄性成鼬则只有一个活动高峰在11:00左右;在这一时期,成体香鼬的地面活动高峰与其食物──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不相吻合,雌性成鼬的巢区面积为7.21ha,雄性成鼬的巢区面积为11.7ha。幼鼬出洞活动后,雌性成鼬的活动高峰为8:00~9:00和17:00~19:00,巢区面积平均为82.72ha。幼鼬扩散期间;雌性成鼬的活动高峰期分别为8:00~9:00和15:00~20:00。在这两个时期。成体香鼬的地面活动高峰与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趋于一致。影响香鼬活动和巢区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的丰富度、猎物的活动性和繁殖行为,同时种群密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西郊赤狐冬季巢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雪地跟踪方法对哈尔滨西郊5只赤狐在1985-1986年冬季的巢区做了观察。结果表明,5只狐对巢区内各部分使用的强度是不等的,对巢区中部的某些地块使用强度要高于对外围的使用,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5个巢区的平均活动半径为320±68米至557±82米,面积为1.44-4.O9平方公里,线性指数为1.079至2。5只狐相邻距离约1000米。 相似文献
14.
15.
黄腹角雉活动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使繁殖期来临,雄性黄腹角雉活动区之间仍存在较大重叠,说明并非所有雄鸟在繁殖期来临后都占区;黄腹角雉对水源丰富的区域更为喜爱。 相似文献
16.
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二维正态分布的性质以及识别动物极端活动位点的技术建立了一种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应用中,首先对动物活动位点进行二维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加权法消除了极端位点的影响。在二维正态分布条件下,动物巢区定义为由下列方程决定的椭圆区域d_β由下列方程组确定其中β为巢区所含活动位点百分比,a_i(i=1,2,…6)为常数。椭圆巢区两半轴长分别为d_β·面积为π·d_β·σ_x~2 ·椭圆的方向由坐标轴旋转角 相似文献
17.
紫貂冬季活动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至1993年10~12月的三个冬季中,借助无线电遥测技术对7只紫貂(4雄,3雌)活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紫貂的活动范围为13.03km2,雌性为7.18km2,雄性的几乎为雌性的2倍。活动范围多为长条形,且多与山脉走向相一致。雄性活动范围的最大距离为5.50km,雌性为4.17km。雌雄个体间的活动范围有部分重叠现象,重叠程度为62.0%。雄性个体间几乎无重叠现象。影响活动范围大小的因素主要为动物体型大小、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研究,获得了农田优势种黑线姬鼠与臭聃的巢区、活动距离、领域性等资料,分析了种间领域性及空间分布的关系。并观察到随着捕获突数增多,对动物的可捕性产生影响,再结合对重捕期体重变化的分析,发现长期标志重捕对两种动物产生了正与负的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