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国哲学家米切尔·兰德曼的眼中,人与动物的特定化不同,是未完成的存在。未完成性使人类从动物界走出,在其弥补自身未完成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系列与动物相关的文化处理:在宗教活动中作为图腾对象神话之、认作祖先崇拜之(如我国的龙风图腾);在艺术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师承动物的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国哲学家米切尔·兰德曼的眼中,人与动物的特定化不同,是未完成的存在。未完成性使人类从动物界走出,在其弥补自身未完成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系列与动物相关的文化处理:在宗教活动中作为图腾对象神话之、认作祖先崇拜之(如我国的龙风图腾);在艺术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耿静  徐栋  吴御豪  耿佳  任丙南  杨锋 《生态学报》2022,42(12):4795-4806
海南岛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海南岛的生态环境质量。然而,针对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规律还不清晰,理解这些规律对实现海南岛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改进的遥感生态环境指数(MRSEI)探究了海南岛1992—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利用像元尺度的多元回归法对比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MRSEI指数适用于大区域,可用于本研究中的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近24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MRSEI最高,多年平均值达到0.812;(3)MRSEI与气温、降雨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以夜间灯光表征的人类活动在沿海以及各市县的主城区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4)气候变化在MRSEI演变中的贡献整体要高于人类活动影响。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判提供科学的定量支撑,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书玲  余斌  卓蓉蓉  张向敏  王明杰 《生态学报》2020,40(12):3935-3943
在人类活动主导人地矛盾的当代背景下,从空间关联角度测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2015年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特征变量构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多层次刻画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相关关系、空间匹配关系、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基础的空间相关关系随着地域尺度增大而趋于增强,说明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格局的基础性作用;②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支撑的空间匹配关系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华北地区人类活动规模与自然资源支撑空间错位显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承载的空间耦合协调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调整人类活动的结构与方式是化解区域人地矛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77,自引:12,他引:165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强度多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以云南省拉市海流域为例,采用SPOT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更新,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赋权得到格网化的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并将其作为基础人类活动强度。同时,又纳入了当地的骑马和划船两项主要旅游活动,基于马场位置和马匹数量以及船只数量,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密度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定量化,并在100 m×100 m空间尺度上与基础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叠加,得到更为精确的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格网化和核密度分析在提高空间分析精度的同时,将空间上的叠加和扩散效应体现出来;在拉市海流域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图中,水域的入海口处强度值最高,海中心强度值最低,整体强度呈现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减弱的趋势,陆域的居民点为强度最高区域,农业用地聚集区强度值处于中间水平,海拔较高的林区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拉市海水域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值变化最明显,与基础人类活动强度差异较大。云贵高原湿地景区当地特色旅游活动较多,但并未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因而对其进行人类活动强度量化时,需将其另外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7.
与人类健康最密切的是食物和生存环境,文章讨论了植物生命活动与人类的食物和生存环境间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8.
蒙古高原作为典型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最直接指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厘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蒙古高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2001—2019年蒙古高原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量化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9年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多年平均值为50.89,混交林的生态系统质量均值最高,针叶林次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协同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以0.48 a-1速率呈好转趋势,显著好转区域面积占31.07%;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异质性大,变异系数由中部典型草原向北部(针叶林、落叶林)和南部(沙漠)逐渐递减,其中中等波动区域最多,占研究区面积的30.69%;影响因素中降水量占主导作用,中东部典型草原和西北部森林草原受其影响显著。2001—2019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表现为积极影响,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质量水平的...  相似文献   

9.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类活动对景观多样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多样性降低。2)人类活动的强度与景观的破碎度成正比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越破碎,其破碎度的值越大,人类活动越弱,景观破碎度的值越小。3)景观分离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如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的分离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比关系,对于那些受人类影响遗留下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类型,如:草地、水域、盐碱地及荒地,景观的分离度和人类活动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影响下岷江上游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结合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重点探讨了森林、草地等主要景观类型在持续人类活动强度作用下的变化,确定了不同景观类型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景观以草地、森林为主要景观类型.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森林、草地景观类型面积之和均高达96.1%、96.38%和95.23%,其它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森林和草地共同控制了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2)不同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低强度的人类活动有利于有林地景观的恢复;高盖度草地对人类活动很敏感,严格减少干扰活动强度才有利于维持其景观;中盖度草地对中低强度的人类活动(如放牧)很敏感,景观退化,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和景观格局是人地系统中两大要素的重要表征,探析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变意义重大。为弥补当前对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耦合响应研究的不足,构建了山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耦合演变模型,提出了综合显性—隐性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定量评价了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000—2020年的人类活动强度,并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综合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耦合特征。研究表明:(1)奉节县的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在时间上由2000年的11.59%增加为2020年的12.48%,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收缩,局部增强的特点,另外人类活动强度和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与奉节县的地形梯度密切相关;(2)奉节县的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空间耦合变化表现出协调型、拮抗型、逐渐协调型和逐渐拮抗型四种类型;(3)影响奉节县综合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变化的重要因子为距聚落距离、距县行政中心距离、高程等,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主导因素;(4)三峡库区腹地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存在耦合响应,且其耦合响应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三峡库区腹地通过沟谷土地集约化来换取山区的生...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预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生态学报》2005,25(7):1635-1641
人类活动通过作用于栖息地而影响着物种的种群动态,从而影响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首次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人类周期性活动干扰下的多物种竞争动力模式,模拟了千年时间尺度,物种多样性对人类周期性活动的响应过程,开展了人类周期性活动所导致的物种多样性的量的变化的预测研究。有关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在人类周期性活动的作用下,物种多度变化对栖息地变化的响应也做准周期振荡;同时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物种多度振荡的幅度也越大;并且在栖息地减少过程中,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幅度要小于栖息地扩充过程中的。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并没有物种的灭绝,只是物种的多度和强弱关系变化很大。当人类周期性活动仅持续1/4个周期时,最强的几个物种将灭绝,而其它物种做准周期振荡,但振幅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包括旅游,宗教活动及工厂废气等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对亚热带森林大气CO2浓度及两种木本植物荷木和马尾松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但影响了CO2日进程变化,而且使CO2的垂直分布发生了改变,与对照相比,人类活动引起森林大气(5~15m)CO2上升了4~11μl.L^-1马尾松和荷木叶片的可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随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下降,其下降趋势与CO2上升趋势基本一  相似文献   

14.
吕厚远 《人类学学报》2022,41(4):731-748
从古至今,气候变化特别是周期性气候变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迁移、新石器时代文化文明演变、历史时期王朝兴衰更替,到工业化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动荡等,无不留下周期性气候变化影响的烙印。本文依据近年来古气候、古人类、环境考古等研究的新证据、新进展,从周期性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关键节点的气候特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不同时空尺度周期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讨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认识的异同,阐述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县域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吕一河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2004,24(9):1833-1839
人类活动的长期持续作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及景观生态功能的变化 ,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及其调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林相图为基础 ,应用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岷江流域汶川县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通过重要植被类型的分析 ,可以明确不同类型在各乡镇单元的优势程度及其生态完整性 ;基于不同主题图件的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相关特征的相似性显著 ;3种图件在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具有相似的能力 ,而在反映景观异质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景观的边界密度确实能够由景观中的人类活动要素 (道路密度、居民点及工矿面积比例和农田面积比例 )之间一定的组合关系进行较好的表达与解释。这也充分说明 ,通过人类活动要素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预测景观的变化趋势 ;同时 ,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助于生态恢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因此 ,对县域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神经同步活动被认为是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的关键。脑内存在多种不同频段的局部同步活动和区域间同步活动,这些神经同步活动与多种行为和认知功能相关。记忆作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其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与神经同步活动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从体内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期间多个脑区间的神经振荡活动以及体外培养神经网络的同步爆发活动两个层面综述了神经同步活动与记忆巩固关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典型热带雨林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格局与动态产生强烈影响。利用NDVI变化趋势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基于MODIS数据的干扰指数(MGDI)3种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构建了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并利用冗余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NDVI变化趋势得出,2000-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较高,植被变化趋势的斜率均大于0,说明植被总体趋于改善;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表明,植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转变为乔木园地、灌木园地、人工园地或居住用地;基于MODIS影像结果得出,西双版纳地区MGDI分布很不均匀,且2000-2010不同土地覆被类型MGDI相差不大。构建的人类活动干扰指数结果显示人类干扰强度由中心向边缘呈递增趋势,呈分散分布,这与人类活动的分布规模和强度相关。通过冗余分析可知,NDVI与人类活动相关性较大,MGDI与人类活动相关性不大。总体上来说,上述3种方法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类活动干扰下植被长时间的变化趋势。因此,对于西双版纳地区,局地的人类活动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活动等对热带雨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黑水县人类活动最为剧烈,且分布最为均匀;理县和茂县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均匀程度基本接近全流域的平均水平;靠近成都平原的汶川县,因卧龙保护区位于该区境内,使该县的人类强度降低,同时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亦不均匀;松潘县地处北部,人类活动强度最低。本研究采用坡度、道路和居民点3个因子来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包括旅游、宗教活动及工厂废气等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对亚热带森林大气CO2 浓度及两种木本植物荷木和马尾松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人类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但影响了CO2 日进程变化 ,而且使CO2 的垂直分布发生了改变 .与对照相比 ,人类活动引起森林大气 (5~ 1 5m)CO2 上升了 4~ 1 1 μl·L- 1 .马尾松和荷木叶片的可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随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下降 ,其下降趋势与CO2 上升趋势基本一致 .树木上层 (1 5m)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受影响较明显 ,纤维素含量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 .荷木和马尾松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利  周光达  张艳秋 《植物研究》2003,23(3):353-355
运用景观生态学格局的分析方法,对黑龙江西部生态脆弱带典型的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各种景观类型的关系,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