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鲮鱼的生物学及其养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49-470
本文对鲮鱼的食性、年龄、生长和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对渔业生产提出了建议。鲮鱼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料。在水温14.6—29.4℃时食欲旺盛。当水中溶氧量0.24—0.65毫克/升时,绝大部分个体停止摄食,而溶氧量在0.99毫克/升以上时,摄食强度很大。见到的最大个体:雌鱼体长595毫米,体重4,100克,10龄;雄鱼体长580毫米,体重3,850克,9龄。鲮鱼能在大王滩水库中自然繁殖。鲮鱼人工繁殖季节以5月初至6月中旬较适宜;催产时水温以22—29℃为好,注射催产剂的效应时间一般为4.5—6小时。见到的性成熟最小个体:郁江鲮鱼雌体长273毫米,体重525克,雄体长275毫米,体重415克;池养鲮鱼雌体长247毫米,体重366克,雄体长235毫米,体重291克。根据群众经验,一般池塘中鲮鱼每亩放养1,000尾,鲮与鲢的放养比例以3:1较好,以鲮鱼为主体的池塘则每亩放养1,500—2,000尾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鲮鱼的食性、年龄、生长和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对渔业生产提出了建议。鲮鱼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料。在水温14.6—29.4℃时食欲旺盛。当水中溶氧量0.24—0.65毫克/升时,绝大部分个体停止摄食,而溶氧量在0.99毫克/升以上时,摄食强度很大。见到的最大个体:雌鱼体长595毫米,体重4,100克,10龄;雄鱼体长580毫米,体重3,850克,9龄。鲮鱼能在大王滩水库中自然繁殖。鲮鱼人工繁殖季节以5月初至6月中旬较适宜;催产时水温以22—29℃为好,注射催产剂的效应时间一般为4.5—6小时。见到的性成熟最小个体:郁江鲮鱼雌体长273毫米,体重525克,雄体长275毫米,体重415克;池养鲮鱼雌体长247毫米,体重366克,雄体长235毫米,体重291克。根据群众经验,一般池塘中鲮鱼每亩放养1,000尾,鲮与鲢的放养比例以3∶1较好,以鲮鱼为主体的池塘则每亩放养1,500—2,000尾较好。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00×3米的样地内,捕到丽斑麻蜥97尾,密度为0.065尾/米~2;可分为:幼体组体长32.32(25—40)毫米,体重0.93(0.6—1.6)克;亚成体组体长44,29(42—48)毫米,体重2.42(1.8—3.3)克;成体组体长56.40(51—63)毫米,体重5.07(4.2—6.6)克;三个年龄组。性比为1:1.69,雄多于雌。种群中幼体数量最多,其次为成体,亚成体的个体最少。  相似文献   

4.
湘华鲮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华鲮是湖南沅江中上游的一种主要经济鱼类。主要以硅藻为食。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22厘米,平均体重为273.7克;2+龄鱼的平均体长31.3厘米,平均体重704克;3+龄鱼的平均体长为39.2厘米,平均体重1479克。渔获物中的年龄组成,以2+、3+、4+龄为主,渔获物中最大年龄和最大体重为6+龄、3400克。江河生长的湘华鲮,雌性性成熟年龄多为3年,雄性提早成熟一年;达性成熟年龄的雌性以Ⅳ期卵巢越冬;达性成熟年龄的雄性精巢,在冬季发育至Ⅴ期;它的生殖季节为4月底至5月下旬。在江河中有自然产卵场;4—5龄的雌性湘华鲮,成熟卵巢系数为8—17.6%,卵径约2.0—2.2毫米,每克卵粒数为293—321。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人工繁殖的方法与规律,为发展养殖提供资料,我们于1987和1988年4至5月间,进行了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的研究。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亲蛙购于广州市场,雌蛙体重84.8—435克,体长9.1—12.9厘米,腹围14—18.2厘米,雄蛙体重48.6—121.9克,长7.5—10.2厘米。先后进行11批试验,每批用亲蛙1—3对,共46对。选择亲蛙要求体大健壮无病无伤,雄蛙婚垫明显,体略呈金黄;雌蛙腹围较大,轻压腹部两侧,手感富有弹性,甚至可以触到卵块或卵粒,有时可流出少量卵子。(二)产卵地设置在僻静处,室内用水族箱,室外用小水泥池,加入…  相似文献   

6.
雄性日本沼虾个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未经室内和经室内养殖的雄性日本沼虾进行了研究。,发现随虾体长的增长,共相对螯足长不断增大,鳌足的颜色由清亮变为土黄色,更大的个体螯足可变为墨绿色或蓝色,性腺体重指数也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雄虾在其个体发育中形成三个不同的形态型:小螯足型、中螯足型和大螯足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74年4月从顺德县沙渭公社鱼站收购的塘鱼中,获得一尾带肿瘤的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全长25厘米,体长19.4厘米,体高5.5厘米,体重187.5克(带瘤体)。标本存湛江水产学院鱼病室。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942年横断鸭绿江而成的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生物学,内容包括性状变异、年龄和生长、食性、繁殖、群体结构、群体消长变化及渔业利用。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一龄体长(到尾叉的体长,后同)74毫米,体重3克;二龄体长99毫米,体重6.5克。体长体重关系式:logW=2.5306logL-1.7590。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但不同栖息地点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一龄即达性成熟;性比为1♀:1.24♂;个体繁殖力905—19051粒,平均4330粒;个体繁殖力Y(百粒鱼卵)与体长L(厘米)的相关方程式为Y=58.4860L-402.7606;群体增殖速度(Vp)等于1494;4至5月在水库岸边产卵,卵粘性,水温10—15℃,约经12天孵出仔鱼。群体由1—3龄3个龄组组成,1321尾标本的平均年龄为1.15;65.1—80毫米体长组的个体为主要渔获对象,占整个渔获的65.5%。池沼公鱼是目前水丰水库第一位的经济鱼类,1982年鱼产量120万斤,占总鱼产的57.8%。    相似文献   

9.
泥鳅繁殖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泥鳅的性成熟年龄:雌体为1—2龄,雄体为1龄。其性腺发育和性细胞特征,与鲤科鱼类基本一致。泥鳅属分批产卵类型的鱼类。在天然水域中,4—10月生殖。在一定范围内,泥鳅的生殖力随体长、体重的增长而提高。体长增长以第1—2龄最快,体重年增重率以第2龄为最高。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周期以两年为佳;收获个体规格宜在体长为11cm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抱对和非抱对普通东方小蛙(Crinia signifera) 的吻尾干骨长(体长) 和检测个体较大或状态较好的雄体是否为成功繁殖个体, 检测雌蛙体长与交配成功的雄蛙的体长和相对状态(体重/体长) 之间是否存在线形关系, 评估交配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 令未交配雌体选择随机选出的雄体, 观测雌体是否与最大的雄体交配; 将抱对的蛙暴露于其它雄蛙, 观测其它较大或较小的雄蛙是否取代已抱对的雄蛙。结果表明: 抱对雄蛙和雌蛙的个体大小无显著的关系, 成功交配的雄蛙并不比未交配的雄蛙大, 其它雄蛙不能取代已抱对的雄蛙。在这一C. signifera种群中, 繁殖盛期雄性个体的大小似乎不影响交配成功率, 在此期间即便存在配偶选择, 亦决定于与雄性个体大小无关的其它因素。在更长的繁殖期内, 雄性个体大小则与交配成功率有关, 这是该种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长江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脊尾白虾体长在25~7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35~55mm,平均体长(48±9)mm;周年间月性比变化介于0.89~1.63,年平均性比为1.12±0.22,卡方检验雌雄数量差异不显著;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期在3—10月,繁殖高峰期在5—8月;5—6月繁殖群体以越年虾为主,7月繁殖群体以当年虾为主;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660~8000粒,与体长(L)呈直线相关,F=68.86L-2072(R2=0.498);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重(W)也呈直线相关,F=318.5W+267.0(R~2=0.504)。  相似文献   

12.
东海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对东海26°00′- 33°00′N,127°00′E以西海域拖虾调查资料,共测定哈氏仿对虾样品9468尾,对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哈氏仿对虾的平均渔获率为458.7/g•h,其中31°00′- 33°00′N海域最高,达到990.9/g•h,高峰期出现在秋季。主要分布在20-60m水深海域,适温范围10-24℃,适盐范围30-34,为广温广盐性虾类。周年雌虾明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62。雌虾个体也大于雄虾,雌虾周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71.6mm,5.0g;雄虾为57.9mm,2.3g,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出现在9-10月。繁殖期5-9月,繁殖盛期6-7月。周年出现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在10-12月,其相对增长率雌虾为9.3%-17.5%,雄虾为7.9%-13.9%,第二次在翌年4-7月,雌、雄虾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3%-13.8%和6.2%。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捕捞群体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最小值出现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洞庭平原褐家鼠年龄分组及种群年龄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世斌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3,13(2):123-130
本文采用1986年10月—1989年12月在洞庭平原收集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标本,以胴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特征,将褐家鼠划分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雌鼠<60克,雄鼠<70克;Ⅱ.亚成体组,雌鼠60—99克,雄鼠70—119克;Ⅲ.成体Ⅰ组,雌鼠100—139克,雄鼠120—169克;Ⅳ.成体Ⅱ组,雌鼠140—189克,雄鼠170—219克;Ⅴ.老体组,雌鼠>190克,雄鼠>220克。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是:开春时以Ⅲ、Ⅳ组占优势,初夏时Ⅰ、Ⅱ组明显增加,7、8、9月各年龄组比例较均匀,冬季以Ⅱ、Ⅲ组为主。还探讨了年龄与体重、体长、尾长及繁殖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金平发现一种大型竹节虫。雄虫较小,成体生有两对膜质翅,体长10厘米左右,体重10克。雌虫较大,体长约26厘米。这种大型竹节虫是一种罕见的拟态昆虫,它生活在海拔一千米以下,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主要栖息在常绿禾木桉树上,以叶为食。整个身体为灰褐色,酷似一根枯枝与它生活的树枝颜色、形状极为相似。再生能力较强。夏季交配,秋冬季产卵。卵似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0年5月—10月调查资料,对山东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资源状况、生长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莱州湾放流前本底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山东莱州湾中国对虾捕捞产量主要来源于增殖放流,且在一定条件下捕捞产量与放流数量成正相关关系。依据2010年中国对虾生物学数据,应用R语言命令对中国对虾体长体重关系和体长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并对拟合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体长与体重系数a、b处于显著水平(P0.05),中国对虾体长生长方程拟合系数K、t_0、L_∞处于极显著水平(P0.001),故拟合效果明显,获得为中国对虾生长参数雌虾为K=0.0226、t_0=37.45d、L_∞=200.77 mm、W_∞=80.50 g、t_r=85.18d(8月4日),雄虾为:K=0.0419、t_0=40.25d、L_∞=145.81 mm、W_∞=23.37 g、tr=67.24d(7月18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对虾个体明显减小,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拐点提前了1个月。另外,根据大面调查体长数据,对各个站位体长组出现频率进行Ward聚类分析,利用R语言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定义划分水平,选择具有最大跳跃的分组水平,将中国对虾虾群大致可分为两个组群,河口组和深水组,同时按照各体长组的多度值大小,探讨了各组内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体长组,结果表明,河口组的中国对虾以体长125—135 mm为主,深水组以体长115—125 mm和105—115mm为主,河口组个体明显大于深水组;河口组分布区入海河流较多,饵料生物丰富,以软泥底质为主,有利于中国对虾的摄食和前期保护,深水组分布于莱州湾中东部,蟹类资源相对较高,且以沙质底质为主,对中国对虾的生长与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鸭绿江细鳞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细鳞鱼是鸭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幽门垂数、鳃耙数及侧线鳞数与国内其他产地相比呈现明显交叉。支流十三道沟河口以上的5公里江段为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4—5月,盛期4月末。成熟个体多数4龄,最小成熟雌鱼体长309毫米。体长285—438毫米,体重315—1098克的个体绝对怀卵量1629至3119(平均2194),与体长L的关系式N=9.54924 L-1297.3246,与体重W的关系式N=2.2207W 641.6345。卵径3.5—4.0毫米。水温5.3—9.0℃时,受精后625小时孵出。用鳞片测定年龄及生长。3龄鱼体长可达356毫米,5龄鱼体长一般为389毫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_(?)=0.002486L~(2.9146),W_♀=0.004509L~(2.8978)。  相似文献   

18.
多疣狭口蛙昆明种群雌雄配对行为及形态适应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19.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20.
梁子湖黄颡鱼的繁殖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颡魚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俗名■■,在我国分布较广,是一种小型的经济鱼类。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数量甚多,有专门的渔具(如螺螄钩)捕捞。如在湖北省梁子湖,一年四季皆可捕到这种鱼,以春、夏两季的产量较高,捕捞的个体一般体长11-19厘米,体重30-100克,最大的个体重达120克。关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国内过去尚未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对这一种淡水鱼类资源的利用意义,未能充分了解,对这一种焦的特殊繁殖习性的观察也是很不够的。此项工作是1956年6月和1957年4月至7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