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2.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构建了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四个温度条件下的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黏虫卵繁育稻螟赤眼蜂时,不同温度下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存在显著差异,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20℃条件下,雌蜂平均寿命为1.44 d,显著长于其它温度,当温度为30~33℃时,雌蜂寿命最短,平均为0.59 d。在温度为20℃和25℃时,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显著高于温度较高的30℃和33℃,平均为94.73%。在25℃条件下,黏虫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的净生殖力(R 0)最大,达到31.9176,单雌寄生卵数最多,为32.88个,表现出最强的繁殖能力,而在30℃条件下,瞬时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率λ达到最大值。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黏虫卵数、寿命、羽化率等指标,利用黏虫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本研究为利用黏虫卵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4.
稻螟赤眼蜂是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卵上的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寄生水稻二化螟卵(40.2粒)及子代雌蜂总数(32.0头)最多,且松毛虫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26.5粒)明显高于单独接蜂的平均寄生的数量,后代雌蜂比率(76.3%)明显低于单独接蜂时的雌蜂比率,发育历期(10.7 d)明显长于接入同种时的发育历期。而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共存时,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0.3粒)、后代雌蜂比率(75.3%)以及发育历期(8.0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同样,当稻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混合接蜂时,稻螟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4.4粒)、后代雌蜂比率(79.0%)以及发育历期(8.6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但是,当稻螟赤眼蜂与螟黄赤眼蜂混合接蜂时,其后代雌蜂比率(76.7%)明显低于单独接蜂处理,而发育历期(8.8 d)明显长于单独接蜂处理。总的来看,在二化螟卵上,同时接入二种赤眼蜂时,蜂种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其中混合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应用滞育技术是延长赤眼蜂货架期的可行性措施之一。为实现工厂化生产稻螟赤眼蜂滞育蜂,本研究以在3种光周期(16 L∶8 D、12 L∶12 D和8 L∶16 D)下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种群为材料,考察了诱导始期(寄生后发育12 h、24 h、36 h、48 h、60 h和72 h)、诱导温度(10℃和13℃)和诱导历期(14 d、21 d、28 d和35 d)对稻螟赤眼蜂滞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光照下繁育的种群更容易进入滞育状态;寄生后发育24 h和12 h为最敏感的诱导始期,随着诱导始期虫龄的增长,滞育效果也随之下降;诱导温度对滞育也有显著影响,其中8 L∶16 D的种群在13℃下诱导的滞育率要显著高于10℃,但其他两个种群在10℃下诱导的滞育率要显著高于13℃;诱导历期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稻螟赤眼蜂的滞育率。供试稻螟赤眼蜂种群的较适宜滞育条件为8 L∶16 D下繁育的赤眼蜂种群寄生后发育12 h于13℃下诱导滞育28 d或35 d,以及寄生后发育24 h于10℃或13℃下诱导滞育35 d,滞育率可超过95%。  相似文献   

6.
稻螟赤眼蜂田间自然繁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调查表明,稻螟赤眼蜂是我省多择性卵寄生天敌的优势种.同时发现.稻螟蛉卵可认为是水稻上几种主要害虫天敌的天然优良寄主.由于它的被寄生率高.天敌繁殖量大.控制后继害虫的功效显,所以在水稻生产上稻螟蛉实是益大于害的.在早稻害虫防治实践中.应该减少农药使用,或避开天敌活动期和早稻前期用药.以使世代短的天敌,在近期内迅速形成庞大的种群数量。控制相继发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为害.可减少早稻用药1-2次.上述方案.无须人工生产天敌,即以田间自然繁殖保护天敌的新技术,所能达到稻田以虫治虫的功效.不亚于以往工业生产天敌的举措.实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8.
“筷子尖大的虫,头发丝细的蜂,到底是蜂压虫,还是虫吃了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组织有省农科院驻点同志、县生防站、县测报站、县农科所、部分公社植保员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放蜂效果进行了调查。 (一)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的亲切关怀下,我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示范工作,正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放蜂单位,由1973年的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三个生产队,发展到13个公社、26个大队、159个生产队。防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种群的赤眼蜂在遗传、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为探究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基因型上的差异并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筛选了可用以区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微卫星引物。结果表明:从已报道的1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5,KT834827)可以区分玉米螟赤眼蜂中的黑龙江地理种群与吉林和辽宁两个地理种群;并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2,KT834825)可以区分黑龙江、贵州和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螟黄赤眼蜂。该结果进一步证实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结果为精准鉴别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以及进一步探寻优势种群的高效繁育与应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Wolbachia的wsp及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明确了Wolbachia在华南、华北不同作物田间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种群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螟黄赤眼蜂个体内都存在着Kue和Pip两组Wolbachia,双重感染率达到了100%.在不同温度下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饲养多代后,螟黄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类型及感染率未发生改变,表明Wolbachia能够在螟黄赤眼蜂体内稳定遗传,不受环境温度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中螟黄赤眼蜂为两性生殖或孤雌产雄生殖,Wolbachia未能引起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首次报道了Wolbachia在我国螟黄赤眼蜂野生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及其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稻螟赤眼蜂是三化螟卵的一种寄生蜂。根据前人研究,它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各世代间的变化缺乏规律,常呈波浪式的消长现象,在应用时就很难掌握。故此,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所1963年进行水稻螟虫预测预报时,对该蜂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从左表可以看出,赤眼蜂的寄生率是逐代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寄生效果的变化幅度颇大,卵块寄生率由71.7%上升到100%,卵粒寄生率由17.3%上升到64.5%,第四代三化螟卵平均每块孵出蚁螟数仅7.8条,由于寄生率高,对减轻当年晚稻螟害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寄主利它素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卫辉  雷朝亮  张帆 《昆虫知识》2002,39(5):370-373
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Ashmead)在寄主定位过程中所利用的寄主利它素的存在部位、作用方式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初步研究。生测结果表明 :寄主利它素存在于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 las(Walker)卵块盖毛和成虫鳞片中 ,其中以盖毛中利它素含量最高 ,雌蛾鳞片次之 ,雄蛾鳞片含量最少。结果还表明盖毛在卵块上的完整性对稻螟赤眼蜂的寄主搜索行为有明显影响。室内应用效果表明利它素可以使稻螟赤眼蜂对寄主卵寄生率提高 1 0 %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试验对象,研究低温冷藏米蛾卵对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为米蛾卵的合理利用,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米蛾卵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3、5、7、10、15、20、25、30、40d),研究米蛾卵冷藏后作为寄主卵对两种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的影响,利用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赤眼蜂子代质量(Q),根据赤眼蜂子代质量判断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质量的影响。【结果】米蛾卵冷藏温度和时间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影响显著,但不同赤眼蜂种类和不同冷藏温度间表现不同。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内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温度下米蛾卵冷藏3 d稻螟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快,米蛾卵冷藏5 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水平。米蛾卵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和雌蜂率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米蛾卵冷藏30 d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仍在70%以上,雌蜂率仍在75%以上。【结论】米蛾卵冷藏超过一定的时间以后会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卵量,F_2代的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子代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但在适宜的温度下冷藏一定时间内对其子代质量影响不显著,其中4℃下冷藏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子代质量最佳,冷藏30 d赤眼蜂子代质量降低不到50%。  相似文献   

14.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对水稻螟虫的自然种群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稻螟赤眼蜂预蛹期作为冷藏时期,在0、3、6、10℃4个温度和0、5、10、15、20、25、30 d 7个冷藏时间条件下,以羽化率、雌蜂百分率、寄生米蛾卵数量、雌蜂寿命、种群趋势指数作为指标,调查了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个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均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温度中,以0℃最为敏感,冷藏至5 d时,羽化率(38.11%)和寄生米蛾卵数量(19.4粒)显著低于未冷藏处理;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由3.1 d降至1.9 d,种群趋势指数由23.36下降至1.07。10℃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最为缓慢,冷藏至10 d时,羽化率(85.35%)和寄生米蛾卵数量(24.3个)与冷藏0 d的差异不显著;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2.7 d)与冷藏0 d的差异也不显著,种群趋势指数为12.52。综合各指标,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其适宜冷藏温度为10℃,冷藏时间为10 d。  相似文献   

15.
用二面快口铡刀铡查越冬水稻螟虫虫口密度、化蛹进度,预测第一代发生期,通过十年实践,证明是代替手工剥查行之有效的方法。 越冬初期虫口密度的铡查 绿肥田 不同类型绿肥田,分田(土丘)五点或对角线、横方向直线随机取样,拔取或挖取稻根200只。 春花田 在一定面积,拾取外露稻根,采取铡查和有目的的剥查相结合,即可在田间记录结果。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分述于下: 1.工作时,以捏稻根的左手心对太阳为宜,以便观察稻草芯中的虫粪。捏稻根数以不脱落、充满一把为限,一般约3—5只,不可捏太紧,以免捏死虫蛹,不易辨认死活;也不可捏得太松,以防“皮刀”铡伤手掌或次倒稻根。长度以5—10毫米较好,过长易错过虫口,影  相似文献   

16.
稻螟种群历年消长情况及其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十多年来,我县测报灯下诱获的三化螟和二化螟的蛾量,此起彼伏,交替消长。三化螟蛾量上升呈现“高峰”时,二化螟蛾量则下降,出现“低谷”,三化螟蛾量下降出现“低谷”时,二化螟蛾量则上升,呈现“高峰”。本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是:(1)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2)年度间气候的变化反常,是栽培制度基本稳定时期内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强烈因素,但其影响持续时间甚短。(3)药剂防治已成为控制稻螟种群繁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和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籼稻比粳稻有利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杂交稻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生长发育都比常规籼稻有利,取食杂交稻的种群繁殖率可超过食常规籼稻的1~2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及其生长发育各阶段,与各地稻螟各世代各虫态的对应状况,是稻螟种群盛、衰的关键。对应状况适宜于稻螟为害繁殖时,其种群数量可数十倍于不适宜时的种群数量。研究水稻品种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应着重研究、协调各地水稻苗情与稻螟虫情的对应状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稻螟种群消长与稻田耕作制度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追述我国南方稻区、主要是湖南稻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二化螟、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的特点,与当时稻田耕作制度的密切关系。阐明了稻螟主要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水稻和耕作制度,是左右稻螟种群数量消长的主导因子之一。而稻田耕作制度的变革,又随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产水平为转移。从而对今后农村的深化改革、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后,导致的稻田耕作制度而引起的稻螟种群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策略的商讨。  相似文献   

20.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