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菠菜和苜蓿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的抗体对八种植物的(RuBPCase)作双向免疫扩散反应,其免疫沉淀线均是部分交叉的(以菠菜和苜蓿KuBPCase为参照抗原)。不同品种的菠菜RuBPCase对同一品种菠菜RuBPCase抗体和不同品种苜蓿RuBPCase对同一品种苜蓿RuBPCase抗体的双向免疫扩散沉淀线均完全融合。各种植物的RuBPCase对菠菜RuBPCase大亚单位抗体的双向免疫扩散沉淀线都是完全融合的。因此植物种间RuBPCase免疫化学决定簇差异决定于小亚基上,而同一种内不同品种间酶的小亚基无免疫化学决定簇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甘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个甘蔗品种为材料,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甘蔗不同生长时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个别品种还进行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区、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的同工酶酶谱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酶谱其酶带分布有明显的区别,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区、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植株、同一植株不同叶位其酶带分布无差异,体现了同工酶作为品种标记具有多态性及稳定性。用单一酶系即可准确、方便地鉴定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30个甘蔗品种为材料,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甘蔗不同生长时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个别品种还进行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区、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的同工酶酶谱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酶谱其酶带分布有明显的区别,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区、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植抹、同一植株不同叶位其酶带分布无差异,体现了同工酶作为品种标记具有多态性及稳定性。用单一酶系即可准确、方便地鉴定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早稻品种经翻秋留种会出现晚稻型植株,特别是新引进种更易发生;在水稻杂交育种中,把早稻×早稻杂种翻秋亦有同样发现。说明早、晚稻品种的形成与一定栽培季节的光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番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型差异探讨杂种优势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番茄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1)不同栽培品种在同一生育期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酶谱表型有明显差异,但把各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酶谱叠加,所得到的总酶谱是相同的;(2)品种间杂交其F_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不存在“杂种酶带”或“互补酶带”;(3)品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结构基因相同,酶谱表型上的差异可能是基因表达顺序上的差异,这可能是番茄杂种优势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选择早期(芽期)酶谱表型差异适中的品种作杂交亲本,有可能获得生产上可用的高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单季稻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度适宜度模型计算了1961—2015年东北地区单季稻各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并对其平均值、变异系数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单季稻分蘖、孕穗和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高且变异系数小,而播种和出苗期则相反;根据各站点55年平均适宜度大小,将东北单季稻主产区划为适宜度高、中、低3个区,且适宜度高低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总体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1961—2015年单季稻各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总体升高的趋势,播种-出苗、乳熟-成熟阶段升高趋势最为明显(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根据东北地区各站点温度适宜度变化倾向率,将东北地区单季稻主产区分为适宜度强增长、次增长和弱增长区,强增长区主要位于温度低适宜区,未来东北地区单季稻温度适宜度的地域性差异将减小,种植环境将趋于平均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 揭示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我国优化单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选取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 利用其地理分布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我国单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 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单季稻潜在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 ℃日数, 它们对单季稻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气候因子的94.5%; 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单季稻种植点分布的地理信息, 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 根据待预测区单季稻的存在概率, 明确了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潜在分布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气候不适宜区, 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 揭示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我国优化单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选取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 利用其地理分布信息,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阐明影响我国单季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我国单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 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单季稻潜在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和稳定通过18 ℃日数, 它们对单季稻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气候因子的94.5%; 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单季稻种植点分布的地理信息, 结合最大熵模型构建的我国单季稻种植区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单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 根据待预测区单季稻的存在概率, 明确了我国单季稻种植区潜在分布的气候低、中、高适宜区和气候不适宜区, 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滤袋技术依据减重法原理测定了杜仲叶片中杜仲胶含量。通过正交设计比较了不同滤袋孔径、样品量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该方法比较了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杜仲叶中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孔径的提取效果差异显著(F=3.685,p=0.043),样品量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无显著影响。适宜的测定条件是样品量0.1 g、滤袋孔径25μm/10μm、提取时间60 min。滤袋法测得的‘华仲6号’胶含量为4.49%,传统碱煮法为3.64%。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杜仲叶中胶含量差异极显著(F=92.689,P=0.001),其中郑州的‘华仲11号’含量最高,平均为7.00%,灵宝的‘华仲12号’含量最低,为4.28%。生产杜仲胶的原料应标明品种、产地以及树龄,这样有助于合理评估预期产量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张泽  罗泽伟 《遗传学报》1999,26(2):119-125
探讨了因子和巢式交配设计群体近交率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两种交配设计群体结构本身并不导致基近交率累积的差异。在育种选择情况下因子交配设计比巢式设计群体的近交率上升慢,而在完全随机留种和限制随机种情形这两种酱地群体近交率的影响没有差异,但在交配设计情况下,限制随机留种比完全随机留有有交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在动物的家畜遗传留种比完全随机留各 效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2.
甜菜留种是我国南方甜菜生产要求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光周期长度不足是湖南汨罗地区甜菜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用短期补充光延长光期或加光打断暗期并配合赤霉素(GA)处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节留种甜菜的抽苔和开花,从而使有效留种植株百分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GA 处理配合光照促进甜菜开花,除有助于解决汨罗和其他气候条件类似地区的甜菜留种问题外,还为探究 GA 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3.
茎椰菜试管苗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椰菜(Brassia oleracea var.italica)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高级蔬菜。目前,上海地区生产用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F_1种子,不能留种应用。在培育我国自己的品种中,为了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加快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和进行春季单株留种,同时对大量繁殖F_1试管苗的方法作些探索,进行了茎椰菜试管苗繁殖的初步研究,探索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种类、浓度和配比对花器官的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及加速试管苗繁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品种对除草剂的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34个谷子品种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处理除草剂扑草净、速收对谷子安全性的影响.测定相关的生理和生化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比较不同谷子品种之间的耐药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除草剂对大部分谷子的株高、叶面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除草剂对同一种谷子的生理指标影响是有差异的.大部分谷子品种对扑草净(0.07g/m2)有一定的耐药性,扑草净药剂处理后,大部分谷子品种的POD酶活性有所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提高,蒸腾强度、气孔导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谷子品种施用速收(0.015g/m2)后其SOD酶活性下降,其蒸腾强度、气孔导度有所提高.同一种除草剂对不同谷子品种的生理指标影响也是不同的,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后,聚类结果各为四大类,表明不同谷子品种之间存在耐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除草剂试验与应用中,有时出现了效果不良现象,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防治效果各异,即是同一地区,同样气候与土壤条件下,也存在着差异。从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试验和鉴定的除草剂新品种多达30个左右,涉及大豆、玉米、小麦、甜菜、水稻等多种作物,有的品种至今尚难定论,从而也就难以给国内除草剂工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4,他引:100  
吴启堂  陈卢  王广寿 《生态学报》1999,19(1):104-107
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华南地区水稻的主要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原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0多个品种生长在同一污染土壤上,汕优63,汕优64等杂交稻,产量较高,但糙米Cd含量也较高,野奥丝苗,增城丝苗,黑糯等优质稻糙米重金属含量较低;常规稻则变幅较大,作物品种间差异可达1倍以上,在同一Cd浓度和营养液配方条件下的水培试验显示,与汕优63相比,糙米Cd含量较低的野奥丝苗其单位产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梨栽培品种(系)花粉形态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延杰  邢怡 《植物研究》2003,23(4):T003-T004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系统观察了黑龙江省梨20个栽培品种(系)花粉粒的形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花粉粒的大小、形态和纹饰特征比较稳定,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杂种后代纹饰的变化,反映出黑龙江省梨品种其血缘关系的多样性,依据纹饰和聚类分析结果是梨品种鉴别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继代时期添加铜对籼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5个优势亲本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继代培养添加铜元素对籼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元素能够有效地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提高愈伤组织分化频率;不同品种对同一铜元素浓度或同一品种对不同铜元素浓度反应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9.
抗TMV烟草种质资源材料的筛选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可提供抗病育种选择使用的抗TMV烟草种质资源,2001-2003年对471个烟草品种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并把这些资源对TMV的抗病性进行分类,初步筛选出抗病品种67个,中抗品种183个.2003年还进行了抗病植株的田间筛选,对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留种,并推荐用于烟草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20.
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高光效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为探索水稻高光效育种具体途径的一部分工作。1975~1977年间共测定了329个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率(Pn)。弄清了下述一些问题。1.水稻各品种间净光合率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相比约有一倍的差异或更多些。广东推广种珍珠矮11号的净光合率基本上接近于各品种的平均值。2.对51个品种的测定结果分析,在同一测定条件下品种内各单株净光合率的变异系数主要集中在6~12%这个范围,而品种间的则为15.82%。3.据两年三造的测定材料对品种间的净光合率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证明水稻各品种间净光合率的差异是极显著的。4.据两年四造的测定材料对品种间净光合率差异的相对稳定性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水稻备品种净光合率的相对高低次序绝大多数品种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