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r tomography,DSCT)测量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隧道位置,并对隧道位置进行评价。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92例(男64例,女28例,平均年龄31.2岁)ACL单束重建患者术后膝关节进行双源CT三维重建,应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圈画隧道中心并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采用Bernard四格表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结果:Tx平均为(54.54±3.42)%,Ty平均为(39.58±6.72)%,Fx平均为(28.98±6.51)%,Fy平均为(28.04±8.70)%。男、女性及左、右膝之间Tx、Ty、Fx、Fy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能够清晰,三维显示ACL术后隧道,可以用来评估隧道位置,为改进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手术方式及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4):2727-2729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重建ACL损伤患者33例,男31例,女2例。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双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韧带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端行悬吊固定,胫骨端行拴桩固定。术后1~3周内指导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病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月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2±2.5,升至96.4±7.2分,IKDC评分55.3±3.7分,升至94.1±5.3分,其中A级19例,B级:11例。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双束ACL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平衡患者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张力,并有利于保留ACL韧带残余结构、节约经费,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造成军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5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军人病例,分别以损伤动作及其机制、损伤时所穿鞋子及发生场地、BMI及雌激素水平、运动前有无准备活动为指标,研究生物力学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危险因素、内在危险因素、神经肌肉危险因素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结果:ACL损伤动作中军事训练23例,篮球22例所占比例最高(总计77.6%).在所有损伤动作中屈膝外翻38例,跳起落地10例,运动急停7例,暴力扭转3例.塑胶场地发生33例(占56.9%)为四大场地中损伤构成比最高的场地;运动时所穿鞋子类型为运动鞋12例(20.7%)、胶底鞋41例(70.6%)时损伤发生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鞋子.BMI分组中超重者38例(65.5%)占据首位.雌激素分组中损伤一般发生于排卵期前后.神经肌肉因素调查中56例(96.5%)患者运动前未行专业的准备活动.结论:屈膝外翻位,活动中鞋子与地面摩擦力大,BMI指数高,体内雌激素含量增高,没有专业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有关.诸多危险因素中唯有神经肌肉危险因素可调节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重建ACL损伤患者33例,男31例,女2例.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双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韧带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端行悬吊固定,胫骨端行拴桩固定.术后1~3周内指导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病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月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2±2.5,升至96.4±7.2分,IKDC评分55.3±3.7分,升至94.1±5.3分,其中A级19例,B级:11例.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双束ACL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平衡患者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张力,并有利于保留ACL韧带残余结构、节约经费,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凋亡酶的半胱天冬酶3 (Caspase 3)、促炎细胞因子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酶-13 (MMP-13)的表达水平,来说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软骨细胞的软骨变性和骨性关节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通过探讨软骨降解程度与损伤时间或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常人(n=5)和ACL破裂患者(n=42)软骨细胞中IL-1β、IL-6和MMP-1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13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分别得出MMP-13、IL-6、IL-1β基因表达与软骨缺损分级,MMP-13、IL-6、IL-1β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软骨降解程度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正常相比,ACL损伤的软骨细胞中,MMP-13、IL-6、IL-1β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有显著上调。在ACL缺陷患者中,与ACL缺陷未到18个月的患者相比,在超过18个月的患者中发现MMP-13明显上调,而超过10月的患者软骨细胞中IL-6和IL-1β表达水平要高于未到10个月的ACL缺陷患者。同时,IL-1β、IL-6和MMP-13表达水平和软骨损伤或病人的年龄之间没有关联。研究发现,软骨细胞凋亡、炎症和分解代谢因子水平的升高与损伤时间有关,并可能导致ACL损伤后软骨退变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怀疑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住院行膝关节镜检查治疗术的患者当中,术前前抽屉试验(ADT)、Lanchman试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韧带断裂的阳性率、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讨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最敏感非手术检查方法。方法:通过搜集近10年内我院骨科关节镜术中确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术前ADT、Lanchman试验及MRI检查数据,统计各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搜集到210个关节镜手术病例,术前相关检查的确诊前交叉韧带断裂的阳性率依次为:ADT:61.4%;Lanchman试验:69.5%;MRI:87.1%。敏感性依次为:ADT:61.5%;Lanchman试验:69.5%;MRI:91.4%。特异性依次为:ADT:60.9%;Lanchman试验:69.6%;MRI:52.2%。结论:ADT、Lanchman试验、MRI对于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均存在偏差,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将三种检查结果联合参考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雪松  杨柳  郭林  杨昌棋  唐亮  杨滨  谢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1):1692-1694,1686
目的:研究正常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对膝关节内、外旋转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探讨膝关节ACL多纤维束动态力学特性。方法:采集5例新鲜正常成年男性左侧膝关节标本,评估标本完整性后,向ACL胫骨止点中心做斜行骨隧道,游离ACL胫骨侧止点,以象限法平均分为4区:1.后内区、2.后外区、3.前外区、4.前内区;将4区的附着纤维束分别连接至自制"膝关节交叉韧带测力计"传感器上,并固定于自主发明的通用生物关节自由度动态应力加载系统。对股内侧、股中间肌股直肌联合肌腱、股外侧肌群分别施以1.25N:1.5N:1N的负荷。分别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将ACL各纤维束张紧并系统平衡后,利用扭距传感器测量胫骨做内、外旋转时ACL的受力情况。结果:膝关节屈伸过程中,1区纤维束对膝关节内、外旋转稳定性的控制作用较小。2区纤维胫骨外旋时受力最大,并在屈膝30°时达最大(16.97±1.45N)。3区纤维束时对胫骨内、外旋控制作用相当,并在屈膝60°时最大,分别为10.67 1.34N和16.45 1.34N。4区纤维束对胫骨内旋稳定的控制明显大于胫骨外旋,在屈膝90°时作用最大,为11.67 2.25N。结论:膝关节在屈膝不同角度内、外旋转时,每一纤维束的受力是不同的且不断变化的。膝关节屈伸过程中ACL控制胫骨内、外旋转稳定性的最重要作用纤维束集中在胫骨止点的前内侧和后外侧。ACL后外侧纤维束(2区)对膝关节外旋稳定性控制作用最为重要,且以屈膝30°时控制作用最强。前内侧纤维束(4区)对膝关节内旋稳定性的控制最为重要,并且以屈膝90°控制作用最强。前外侧纤维束(3区)对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相当,并且在屈膝60°对膝关节内、外旋转稳定性控制最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的治疗原则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月在我院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3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术后治愈情况及不同临床结果下股骨止点定位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未出现重建失败病例,无翻修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与Tegner运动评级,发现术后患者Lysholm与Tegner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临床疗效的不同,分为治疗满意组27例,不满意者11例,观察两种手术结果的股骨止点定位情况发现满意组股骨止点位置为(67.32%±6.53%),不满意组为(61.39%±5.86%),两组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止点定位对术后患者膝关节能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证股骨止点定位的有效性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的技术方法。方法:对30例ACL损伤后移植重建术后患者进行DSCT扫描,利用软件三维重建ACL移植物的三维图像,对图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设定的参数和方法,30例患者的ACL移植物均获得三维重现,其中24例获得清晰的移植物图像,6例移植物图像略模糊。结论:DSCT可以重建出移植术后ACL移植物的三维图像,对临床检验、评估重建技术、修正重建方法、实现解剖重建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体和同种异体半肌腱重建兔前叉韧带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择48 只骨骼发育成熟的新西兰种属兔作为 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自体组(A 组)和异体组(B 组),每组24 只,分别接受半肌腱重建前叉韧带手术。从手术日期开始,分别记 录手术后第3 周、第6 周、第12 周和第24 周重建韧带的血管生成情况同时对血管生成数量进行定量。结果:手术后两组实验兔 关节均无肿胀,关节囊无炎性反应发生。在手术后第3 周,两组血管生成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6 周和第12周,自体移植组 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异体移植组(P<0.05);术后第24 周,异体组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自体组(P<0.05)。结论:在兔前叉韧带的 重建过程中,异体移植物重建的血管生成速度和数量明显慢于自体移植物,提示在临床上选择自体移植物对术后恢复更理想.  相似文献   

11.
12.
ACL damage is on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knee injuries and thus has long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biomechanics and sports medicine. Due to the anisometric geometry and functional complexity of the ACL in the knee joint, it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experimentally study the biomechanics of ACLs. Anatomically ACL geometry was obtained from both MR images and anatomical observations. The optimal material parameters of the ACL were obtained by using an optimization-based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at minimi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ACL specimens and FE simulations. The optimal FE model simulated biomechanical responses of the ACL during complex combined injury-causing knee movements, it predicted stress concentrations on the top and middle side of the posterolateral (PL) bundles. This model was further validated by a clinical case of ACL injury diagnosed by MRI and arthroscope,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cations of rupture in the patient’s knee corresponded to those where the stresses and moments were predicted to be concentrated. The result implies that varus rotation played a contributing but secondary role in injury under combined movements, the ACL elevation angle, i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tensional loading tolerance of the AC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27例病人(28膝)经MRI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9膝伴内侧副韧带损伤(MCL),8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5膝伴内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外侧半月板损伤。27例患者于伤后3~10周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88个月,平均(42.67±3.3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93分,平均(86.67±5.21)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28膝,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9膝、接近正常(B级)16膝、异常(C级)3膝。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手术时机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并按照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研究组(n=35,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和对照组(n=30,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以及ACL恢复情况,并比较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两组前抽屉(ADT)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ADT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ACL损伤患者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受伤后3周内接受手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明显,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3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16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103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患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中保留残端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27例病人(28膝)经MRJ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9膝伴内侧副韧带损伤(MCL),8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5膝伴内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外侧半月板损伤。27例患者于伤后3~10周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88个月,平均(42.67±3.3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93分,平均(86.67±5.21)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m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28膝,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9膝、接近正常(B级)16膝、异常(C级)3膝。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96例,并成功实施ACLR,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研究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干预)。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结果:研究组的临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健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步长、步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进行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应用于ACLR术后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腘绳肌肌力,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的编织和力学性能的分析,初步探讨使用该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韧带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不同强度的PET单纤维通过经编法编织成支架材料;然后使用电子拉力机对编织好的支架材料以及消毒处理后的支架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PET编织构建的支架材料结构稳定,其极限抗张强度已达到了前交叉韧带的力学要求。辐照消毒对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无短期影响。结论:该支架材料编织结构设计合理,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消毒后对其力学性能无短期影响,有望通过改进生物学性能后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其能否应用于临床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2例新鲜尸体的1cm宽股四头肌腱,按其解剖结构分为两束:股直肌、股内、外侧肌腱合为A束,股中间肌腱为B束,用游标卡尺测量两束的宽度及厚度,然后将两束置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分别测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A束厚度为4.39±1.72mm,宽度为8.19±1.18mm,生物力学强度为685.67±227.09N,抗拉强度为17.00±3.48Mpa;B束厚度为3.06±1.47mm,宽度为7.10±2.03mm,生物力学强度为435.04±205.80N,抗拉强度为13.16±4.02Mpa。A束生物力学强度与A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束生物力学强度与A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四头肌腱的生物力学性能不能满足ACL双束重建的要求,其在临床上应用于ACL双束重建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研究兔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80只新西兰兔进行研究,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各40只。模型组建立单侧ACL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仅切开关节。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4周、8周时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u-PA水平的差异。结果: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肌电图(EMG)潜伏期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SEP、EMG波幅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残端组织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04±0.24)n/mm2、(2.75±0.61)n/mm2、(1.60±0.33)n/mm2,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34±0.24)n/mm2、(1.34±0.25)n/mm2、(1.35±0.26)n/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膝关节液u-PA水平分别为(173.97±14.29)pg/mL、(188.37±15.82)pg/mL、(171.38±14.76)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58.02±10.18)pg/mL、(157.68±10.20)pg/mL、(157.37±10.0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损伤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u-PA含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